生还是不生?80后的“二胎之惑”
2014-05-13李建平
李建平
“什么时候结婚?”“怎么还不要孩子?”家庭聚会,你是不是又听到了长辈们熟悉而又常规的“问候”呢?如果只是这样,已经算是小case了。去年年底,“单独两孩”政策出台;到今年,全国开始次第推广开来,七大姑八大姨在常规的问候之余,又捎来了新的关心———“二胎”。
独生子女逐渐步入“二胎时代”
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进屋内,李薇一边将怀中熟睡的三个月大的小儿子放进摇篮,一边轻声告诫在一旁玩耍的六岁大女儿不要弄出声响。今年31岁的李薇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结婚七年没干什么,光生孩子了。”2004年,李薇与丈夫结婚并生下一女,由于丈夫家境不错,李薇一直在家做“全职妈妈”,去年她又怀孕了。“我和丈夫都是‘80后独生子女,深感一个孩子成长的孤独和寂寞,而且双方老人也非常憧憬儿孙满堂的情景。”她说。
在某市事业单位工作的李宽,四年前生了一个儿子,最近又计划再添一个孩子。李宽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都很不错,而且双方老人又非常喜欢孩子,听说他们可以合法生“二胎”,四个老人都劝他们再生一个小孩。并表示,如果生女孩就是儿女双全,要是再生一个男孩也不嫌多,毕竟两个孩子一起成长是个伴儿,将来互相也能有个照应。
据了解,当前独生子女家庭选择生“二胎”的理由主要包括“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个伴儿”“兄弟姐妹长大后可以互相照顾”“减轻子女将来的养老负担”“防止独生子女发生意外,导致绝后”等,此外还有一些家庭是迫于老人的压力,有些老人甚至向儿女开出“你只管生,我负责养”的条件。
都市年轻人遭遇“二胎”生育困惑
事实上,我国双独生子女家庭可以生“二胎”的政策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陆续开始执行。例如江苏省早在1990年颁布《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时,就已把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生“二胎”的政策列入其中,只是当时多数独生子女尚未步入婚育年龄,此项规定并未发挥过多作用。如今独生子女们的“二胎时代”来临,他们却又困惑起来。
作为十个月大孩子的母亲,长沙市民陶涛虽然在决定生宝宝前已做好思想准备,但还是被抚养孩子的费用压得有些喘不过气:“奶粉、尿不湿、保姆这三大项支出每个月就将近3000元,再加上每月1000多元的房贷以及日常生活支出等,我和老公的工资收入几乎是‘月光,有时只好向父母求援。”
对于是否生育“二胎”的问题,很多城市双独生子女家庭都给出了否定答案,他们认为城市生活和抚养孩子的成本太高,一个家庭很难承受抚养两个孩子的压力。
在国内某知名育儿论坛,记者看到很多年轻家长在这里“晒”出自己抚养孩子的成本,每月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除了奶粉、服装、尿布、玩具支出外,还有婴儿写真、保姆开支、幼儿园学杂费等,多数家长感觉抚养孩子的压力较大。
除了经济负担原因外,独生子女一代的价值观和生育观与祖辈们相比也悄然变化:随着我国养老制度的完善,“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不再根深蒂固;而比较关注个人发展的“丁客”思想的渗透,也使得这一代年轻人“传宗接代”“子孙满堂”的思想逐渐淡化。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担心,两个孩子能否都享受最好的教育,是否有那么多精力来培育另一个孩子。一些家长则担心,一个孩子就业都难,再生一个还能找到工作吗?
人口学专家、国家人口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宋杰表示,根据近十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很多城市独生子女主动生育“二胎”的意愿并不高,虽然有逐年升高趋势,但生育带来的困难又实实在在地摆在他们面前。
理性看待“二胎时代”
对于独生子女遭遇的困惑,社会科学研究员董鸿扬认为,“80后”一代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年代,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精神世界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如今已到而立之年,却在离开父母走入社会后遭遇激烈的竞争和空前压力,在抚养子女时又感到力不从心,使其内心产生严重不适。此外,他们将自身追求高品质生活和高消费的理念,强加到了自己孩子身上,自然会感到身陷窘境。
心理咨询师专家李洪吉指出,年轻父母在抚养孩子时,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攀比,要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长与未来,进行合理规划,否则目标过高不仅“奴役”了家长,还“奴役”了孩子。
宋杰等专家表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不是鼓励可以生两个孩子的家庭只生一个,更不是鼓励一个孩子都不生;生“二胎”无论对于整个国家还是家庭个体都是利弊共存的,这就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生育观,理性认识社会和个人的未来发展,有计划地生育。
“政府及社会各界也应该为都市年轻父母‘减压,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加大调控力度,降低城市生活成本,帮助他们摆脱生育困惑。”董鸿扬说。
摘编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