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逼”青年突围
2014-05-13田雄狮
田雄狮
武汉大学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住房、婚恋、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父母赡养、个人亚健康状况、保险保障等,构成了青年普遍面临的现实枷锁。对于来自中小城市工薪家庭及农村家庭的人而言,上述压力尤为明显。
残酷的生态直接对应危险的表征。《中国青年报》针对青年问题的样本分析表明:14%的受访者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
“两座大山”下的理想与现实
应该说,年轻人大都渴望自立自强,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然而,当这一丰满的理想遭遇骨感的现实时,很多年轻人发出“我是不是老了”的感慨就不足为奇了。而感慨的背后,是压在他们身上最为沉重的“两座大山”。
首先是就业。学龄前识字过百过千、幼儿园学小学课程,小学学中学内容……这一代年轻人的身上背负着过多的期望,所有的一切只求将来能谋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当他们胸怀理想和抱负远赴北上广,和着汗水和泪水一路走到某个人生路口时,他们面临再次抉择。
在私营外贸企业做了六年业务员的张倩倩最近作出一个重要决定:重拾书本,报名参加老家某县城一个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在她看来,过了30岁,就一定要有稳定的工作和优越的生活保障。挤进体制内,成为有“编制”的人,被张倩倩认为是获得这种保障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之一。
已经30岁的张倩倩对于目前身处的形势非常清楚。按照中国现有126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万多万正式职工计算,“编制”对于庞大的就业需求而言仍然是“稀缺物品”,而且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进展和趋势,会越来越稀缺。“如果不趁现在去搏一把,以后会更难。”
张倩倩甚至后悔自己“觉悟太晚”。在她周围不乏一毕业甚至刚迈进大学校门就以进入体制内工作为奋斗目标的人工作体面、待遇好、福利好、养老医疗有保障,这些标签构成一块金字招牌,让持有者在人际交往、婚恋择偶中处于绝对优势。
“刚毕业时丝毫不觉得进入体制内、有一纸编制有多么重要,认为只要工作与自己的大学专业对口,能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就好。但现在如果可以选择,我肯定选编制。”张倩倩说。
张倩倩大学专业是外贸英语,毕业后虽经历过两次跳槽,但也一直没离开过私营外贸企业这个圈子。“做外贸行业收入虽然可观,但跟付出成正比,而且不稳定,业务好时一次挣得可能比别人一年挣得还多,但也会有连续几个月拿基本生活费的时候,这时候你还要担着随时被老板辞退的风险。”此外,张倩倩还发现,诸如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过节福利等与她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朋友相比,差别很大。
作为大龄未婚女性,几次相亲经历也愈发坚定了张倩倩挤进体制内的决心。“相亲的时候,男方,特别是男方家长,坐下来根本不关心你的经历、视野、生活情趣等,首先问你做什么工作,是不是正式工,有没有编制。像我这样在私营企业做业务的,在对方眼里就是一个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保障的"打工妹"。”虽然不满,但张倩倩却无处发作。
从事业单位退休的爷爷也成了张倩倩的“正面教材”。爷爷现在一个月能领近4000元的养老金,过年过节还有补贴。每次回老家,看着爷爷衣食无忧的退休生活,张倩倩就会想到自己的未来。“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通过考试,让未来更有竞争力,能过得更安稳。”张倩倩说。
虽然近两月,湖南浏阳陶功财等几名公务员相继辞职的消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但实际上,张倩倩和众多逃离北上广回到家乡的人一起,仍然是当前经济转型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社会思维多元等背景下的“体制编制纠结症”的缩影。要事业,还是要编制?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是个让年轻人难以抉择的二难命题。
其次是住房。
买房还是不买?估计这是纠结在绝大多数年轻人头脑中的问题,而且看起来都有道理,但是选择起来却又是如此艰难。
买房自有其理由,目前,相当大部分的青年正在跨入婚恋高峰期和生育高峰期,成家立业需要一个载体,那就是房子,不论是传统房子观念的影响,还是从现实角度去考虑,房子都是不能忽略的问题。以结婚来说,由于房子问题主动或被动分手的情侣不知道有多少,没有几个女孩子愿意真正的接受裸婚,租房结婚的数量非常少,婚房成为摆在绝大多数未婚男青年面前的最大问题,这也不能怪女孩现实,以中国房价之高和上涨速度之快,结婚时不解决房子问题,估计心里都没有安全感。即使租房结了婚,随之而来的怀孕和生养子女,居住要求更高了,中国独特和僵死的户籍制度使得租房外来户不能享受同样的市政公共服务,加上租房制度也不完善,基本都是一年一签,房东随时可能涨价和收房,使得居住稳定性大打折扣,既不利于工作生活,也不利于下一代的抚育。当然,更大的问题就是,害怕房价接着涨,那样的话就更加买不起了。
不买房也有理由,而且同样也很充分,年轻人基本处于事业发展的初期或者前期,除了比例很小部分迅速致富的人之外,大都经济实力都不算太好,这个时候买房,不仅可能需要父母长辈的支持,还需要办理长达一二十年的房贷,买房后手头资金紧张,不敢创业,不敢跳槽,害怕失业,整个人生都被房子给套牢了,房奴就是指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本来买房是为了过更好的日子,但是买房的代价却是大大降低生活质量……
一朝做房奴,一家齐上阵,一生被套牢。从上班到退休,可以说一生辛辛苦苦挣得的收入大部分都奉献给了房地产商和银行。不说赡养父母,能养活自己都实属不易。年轻人能不焦虑?安居才能乐业,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还谈何理想和未来。
精神缺失年代的责任与担当
现在,青年中流行“五个犹太人改变了世界”的说法,那么,是什么让这五个犹太人具备了改变世界的能力呢?答案是责任和担当。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和以色列打仗打得正热闹的时候,一位以色列小姐选为世界小姐后,放弃了美国的签约,颁奖仪式上她的一句话震惊全球:“我成了世界上最漂亮的人,但我的国家还在打仗,今天我要回去,为祖国而战。”
这是年轻人勇于担当的动人故事。而在生活的重压下,我们发现,年轻人越来越提早地有了一股暮气,缺乏责任与担当,我们时常会听到 “五四精神去哪儿了”的疑问。
责任的消解无异于青春的毁灭。青年人在混乱的价值观面前彷徨,特别是一些所谓的“青年导师”和“成功人士”,用片面代替全面,以表面掩盖本质,大讲要“听从内心的召唤”,要“做你最感兴趣的事”,甚至推崇“再不买房,美女都老了”以及“40岁时身家4000万,退休时成为亿万富翁”的功利观,扰乱了青年的内心,导致一些青年染上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铜臭味,蒙上了逍遥淡漠的出世烟尘,甚至充斥着凡事用极玩狠的暴戾气,走上了为付房贷抢银行、卖肾买手机以及情感遇挫就大杀无辜的邪路和末路。
而实际上,青年时期的担当,就是决定整个人生价值的最重砝码。这一点,不论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人生责任的规定性不会因为谁的有意无意而改变。只有那些认识到人生责任并在青年时期就勇于担当的人,才能从人生宿命的“必然王国”飞跃到人生成就的“自由王国”。机会的女神,总是特别青睐能负责敢担当的青年,不管你是“高富帅”还是“矮矬穷”。
责任和担当之于青年,是一身两翼的有机架构,是一车双轮的动力配置。没有责任,青年充其量就是一个时间段。不能担当,青春也就是一棵墙头草。在致青春的氛围里不谈责任,只能说是“不明觉厉”,而在中国合伙人的愿望下不讲担当,更是断送青春的“细思恐极”。
今天,我们谈论二“逼”纠结下青年的突围与回归,还不是对一个现象的概括,而是对一种趋势的感知和期待。
青年现象不仅与代际问题相关,也与阶层问题相关。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但一个食利型的社会结构却在畸形的房地产体制的支撑下建立起来了,规模庞大的城市中上既得利益阶层和他们的孩子们梦想着要稳坐在城市化的后来者,也就是“80后”、“90后”乃至成长中的“00后”的稚嫩肩膀之上。问题是,他们承受得住吗?他们愿意承受吗?既得利益阶层把自己的孩子变成“觉新”,在改革中受损的阶层的孩子就难免要变成“鲁大海”(曹禺戏剧《雷雨》中的人物,进步的煤矿工人)。大学拼命扩招,产业结构的调整却没有跟上,这个矛盾已经在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现象中得到了凸显。有限的好的工作机会被垄断—这是阶层固化的重要表现之一,越来越多来自社会下层的大学生要接受“哪来的回哪去”的结果。已经出现了知识青年不得不走到社会下层跟工农结合的趋势了,或者说出现了工农知识化的趋势了。真正的批判性不是课堂上教会的,而是生活教会的。
“蜗居”、“蚁族”的生活状态、生存压力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已使青年不堪重负。当百万房贷缠身,当子女择校无门,当老人需要赡养,无论你天性如何乐观阔达,如何世事洞明,也不可能彻底摆脱心头的焦虑与压力。
从逃离大都市,再到逃回,再到二次逃离,很多年轻人像候鸟一样飞来飞去,从中折射出的是一个群体的彷徨、迷茫和无助。不可否认,阶层固化趋势加剧,向上流动的路径越来越窄,拼能力不如拼关系,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自己强不如父母强,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顽疾。
人们通常会把压力疏浚的视线转回自身,希望通过心灵鸡汤的滋养,通过心理干预来解决问题,不过,仅通过修身自省未必能彻底解决问题。个人在社会现状面前没有太多选择,青年人的解压,除了自力更生,更寄望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这样的大手笔。
激活青年人的朝气,贵在给他们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他们不致受限于一隅而动弹不得。一方面,应在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上破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另一方面,必须以维护社会规则的公平,来减少非公平因素的干扰。
资料来源:腾讯网、《南风窗》、《中国青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