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法上马“赶时髦”
2014-05-12陈培琦
陈培琦
虽然早在二战前后就已经出现,但从广泛装备的“流行角度”上说,卡车驮载榴弹炮无疑是21世纪才开始大行其道的“新品种”身管火炮。就和人们手里五花八门的3G手机中既有三星和苹果那样的高端品牌,也有几百元一个的“山寨机”一样;在世界各国的卡车驮载榴弹炮中,既有像法国“凯撒”、瑞典“弓箭手”那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型号,也有“把牵引式火炮架在火炮牵引车上”那样“低端简约”的东西。于是,一些工业化刚起步的国家也想一试,例如越南……
东拼西凑 越南人民军的现役火炮
越南人民军陆军是亚洲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陆军部队之一,但无论是机械化程度还是作战能力都比较低。越南不能自产坦克、自行火炮甚至军用卡车,其陆军仍然有大量的徒步步兵部队。炮兵部队的状况也是类似,越军现役火炮涵盖了从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各种美制和苏制火炮及其仿制型,绝大多数型号在原产国都只能在博物馆里找到了。少数122毫米2S1履带式自行榴弹炮和152毫米2S3履带式自行加榴炮是越南陆军几支装甲部队的压制火力,也是越军最好的身管火炮。但无论2S1还是2S3,在原产国俄罗斯都已经停产,虽然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无论整炮还是零备件的二手货都还有不少,但来源不稳定,状态也难以保证,而且价格不菲。随着“革新开放”的推进,经济和国力得到了增长,越南从俄罗斯等国购买了一些新型海、空军武器,但对于陆军主战武器如坦克和火炮等,越南军方似乎不想依靠外购,而试图“自力更生”,让本国军工企业有所作为。
老炮配老车 越南国产卡车驮载榴弹炮
2014年1月初,几张来自越南网站上的照片显示,越南军工企业试制出一门卡车驮载榴弹炮的样炮,并且作为“越南军工新成果”被越官方媒体加以宣传。而可能是旅游者拍摄的照片(比越南官网的照片清晰得多)则让外界看清了这门“土法上马”的越南火炮的基本结构——将M101A1牵引式榴弹炮装到乌拉尔375D越野卡车底盘上。
M101又称M2A1,是美军在二战时期装备最多的轻型105毫米榴弹炮,在西线战场作为师属支援火力大量生产并支援给各盟军使用。在著名的巴斯托尼战役中,美军第101空降师的M2A1榴弹炮有效压制了德军攻击,为美军的坚守待援提供了火力保障。战后,该炮被重新命名为M101,继续大量生产并装备美国及其盟国的炮兵部队,后期生产的M101称为M101A1,对炮架和炮盾部分进行了改进。上世纪60年代,新一代M102轻型105毫米榴弹炮开始装备美军部队,但并未全部替换M101A1,直到引进英国技术的M119轻型105毫米榴弹炮量产装备后,才逐渐将M101A1从美军中除役。时至今日,至少一部分AC-130“炮艇机”上依然配备着M101A1榴弹炮。在越南战争中,M101A1除了装备侵越美军外,也大量提供给南越伪军,最终大多成为越南人民军的战利品,至今仍在越军中服役。
M101A1榴弹炮总重2.26吨,全长5.94米,宽2.21米,全高1.73米,炮管长2.31米;最大射击仰角-5°~+66°,最大回旋角度 46°,炮口初速472米/秒,最大射程超过11千米。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这门“老炮”的弹道性能已经是很落后了,但重量轻和尺寸较小的优势使其甚至可以用轻型卡车来牵引,空投和用直升机吊运也不难,因此大量装备于各国轻步兵部队、山地部队、海军陆战队、空降兵部队等轻型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同时,该炮轻量化的特点还使其可以装在大多数载重卡车的货斗里,就算再装一个基数的弹药也不用担心超载,这也为其被改造成为卡车驮载式榴弹炮提供了条件。韩国就将M101A1集成到本国生产的载重越野卡车上,辅以自动伺服系统和火控系统,生产出了在同口径火炮中性能较为先进的EVO-105卡车驮载榴弹炮。而越南的科技和工业能力虽然远不如韩国,但至少也有尝试一下的条件。
乌拉尔375是一种载重4.5吨级的6轮驱动越野卡车,自上世纪60年代起由原苏联乌拉尔汽车厂生产,替代了此前的吉尔157,其后期生产型为乌拉尔375D,采用柴油机替换了原有的汽油机。乌拉尔375D作为苏军主力野战运输车、火炮牵引车和122毫米BM21“冰雹”多管自行火箭炮的底盘,在苏联和俄罗斯军队中服役至今并大量提供给原华约和亲苏国家的军队。虽然近年来新型号的乌拉尔和卡马斯6轮越野卡车开始逐步替代了乌拉尔375D,但乌拉尔375D及以其为底盘的BM21“冰雹”火箭炮依然是俄军的主力运输/牵引车和122毫米火箭炮。越南自上世纪80年代起也获得了相当数量的乌拉尔375D越野卡车,乌拉尔375D也是越南陆军最先进的现役越野卡车(不含运载大型导弹的特种车辆)之一。
既然堪用的炮和车都有了,那么越南人自然就能想到将两者“合二为一”。于是,越南国产卡车驮载榴弹炮就这样诞生了。从照片上看,越南军工人员在乌拉尔375D的车身上加装了两个液压驻锄,用来在开炮时固定车身。但两个驻锄似乎还不是很够用,于是开炮时还需要用金属块固定住6个车轮。这种方式虽然看上去很“土”,但也简化了设计和制造的难度。
从各种照片上看,越南国产卡车驮载榴弹炮的样炮并未配备自动伺服系统和火控系统,将来若投入生产,也不大可能配备这些。一来上述系统对于越南来说,装备成本和技术难度都太高了;二来虽然M110A1火炮比较轻,装载到乌拉尔375D的货斗里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还要增加其他系统,那么连同炮弹一起是否会“超重”就不大好说了。
“土法上马”的代价 近年来出现的越南国产地面武器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和国力的上升,越南也试图为其武装部队配备更新型号的武器装备。但由于苏东集团的解体,越南失去了重要的廉价武器装备和军工技术的来源。如今,再也没有哪个国家会无偿或廉价地提供武器装备和技术支持给越南了,而作为较小的发展中国家,越南用于外购武器装备的经费也是有限的。于是,越南军方就想“少花钱多办事”,一方面集中一些资金从俄罗斯购买如“基洛”级潜艇、苏-27和苏-30战斗机等先进的海、空军武器,并且为其特种部队购置以色列生产的先进轻武器,如TAR-21短突击步枪、“加利尔”狙击步枪、“乌兹”冲锋枪和紧凑型“内格夫”轻机枪等;另一方面尝试着自主研制一些陆军主战武器,T-55M3坦克和国产卡车驮载榴弹炮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但由于越南军工的底子很薄,军工人员对于国外先进地面武器的设计原理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军工制造能力和工艺水平也很低,缺乏配置自动化系统和信息化装备的资金和技术。因此,这些越南国产地面武器只能用简单的方式“土法上马”,设计思路是“一加一等于二,想到哪里算哪里”的简单拼凑,而制造方式也是“有点什么就装点什么”。于是外形大多显得很“山寨”,性能也无法与工业国(即使是初级工业国)研制的同类武器相比,而且从样品出现到量产装备的时间也会很长,进度拖沓。但就是这种程度的“国产武器”,还经常被越南宣传部门作为“军工科研的新成果”拿来炫耀。
有一句曾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实科学技术也是军工能力和军队战斗力的保证。没有一定的科技和工业水平作为基础,就不可能自行研制出哪怕是接近世界水平的武器装备,这点任何后起的国家都必须谨记。
(编辑/栀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