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养与艺术魅力是践行课改的内驱力
2014-05-12韩永红
韩永红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许多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提高。但是,毋庸讳言,我们也看到不少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对教改仍然裹足不前,总认为老方法最实惠,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是花拳绣腿。这些教师实际上不是不想参与教改,而是自身的许多因素阻碍了他们的思想。我身为农村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参加课程培训的感悟,谈点自己的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课改研讨会,听了全国教育专家吴琳、巢宗祺、赵谦翔、贾志敏、于永正以及韩军老师的公开课和报告。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震撼和撞击,他们的课犹如清风吹过,令人耳目一新,其无不闪现着个性的、思想的、人性的光辉,展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展示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历程。
活动中,于永正老师送给我们这样一句话:思索和实践是成功的双翼。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师如果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对照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那么践行新课改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一、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师要苦练“内功”
丰富的积累即深厚的艺术底蕴、扎实的知识功底、宽广的学科视野。在阅读教学方面,贾志敏老师认为,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都是艺术,但这两种艺术是不同的:后者追求的是“美”,而前者追求的是“真”,因为语言是一种技能,所以,规范训练是必要的。同时,贾老师认为写字也很重要,他认为教学生做人应从教学生写好一点一划做起,从写好每个字做起,扎扎实实。
贾老师虽已年近七旬,但仍富有激情,说起每篇课文来都如数家珍,成大段大段地背诵,非常难得。在他的两节公开课中,他对学生进行了大量规范的朗读指导,他本人的朗读让人听来就是一种享受。他说:“我们是语文教师,却不应只是教语文的,我们应该是演员,我们应该是一个表演艺术家,要像海绵一样吸收,像沙漠一样贪婪。”他指出,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是:不让学生读,没有时间读,没有要求的读,放任自流的读。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苦练“内功”,从朗读、写字、一点一滴地做起。
二、正直的人品——鼓励学生不厌其烦
正直的人品即宽容的品德、开朗的性格、豁达的胸怀,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爱。几位老师的课上,鼓励性的语言随处皆是。吴琳老师的课上,鼓励性的语言点燃了学生的激情。此刻,我又想起殷雪梅老师倡导的“五指论”——“在课堂内外,多用大拇指给孩子们以夸奖,用食指给以指点,用中指给以等待,用无名指给以警告,用小拇指给以惩罚;摊开这只手,给学生以包容,握紧这只手,给学生以力量。”还有,“可以有‘近视眼、远视眼,我们做老师的,绝对不应该有‘歧视眼!哪个孩子都想表现,哪个学生都希望老师赏识;给他舞台他就精彩,给他阳光他就灿烂。”这样的绝妙的话语。
因此,教师就应该用“爱”包容一切。学会宽容,会让我们的心境宽广起来,学会理解,会使我们的处世方式理智起来,学会欣赏,会让我们的世界美丽起来!因此,“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三、深刻的思索——让学生感受高峰体验
于老师的成功经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琢磨”,琢磨出智慧,琢磨出思想,琢磨产生灵性。人的聪明才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后天的习得。他的作文课上,教学容量特别大,但学生看上去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原因就在于学生心中充满了激情。而激情的激发,又是与教师语言、动作、表情的极度渲染以及表演等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于老师认为,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教师应把生活像切“红烧肉”那样切割开来,教给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还要设法激起学生写作的激情,让学生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学生提取生活素材,就要教学生学会用“眼耳鼻舌手”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可以大量运用游戏,激起学生创作的激情。
四、不懈的实践——写作教学要重视写作前的准备
教学如同登山,要不断向上、不断攀登、不断实践。课堂便是学生实践的主战场,我们要走进课堂,研究课堂、激活课堂。赵谦翔老师提出的“绿色作文”教学的概念,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作文水平提高不快?为什么怕作文?一是因为生活本身有点枯燥,二是因为学生不会观察,三是因为学生没有创作的冲动。要进行绿色作文,就要有绿色生活,让学生的生活中多一些情趣,学生写作文就不缺源头活水,当然更重要的收获是学生能够学会热爱生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要进行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写作的冲动最为重要,要让学生欲罢不能、不吐不快。
最后,我用从大师们身上感受到的思想之光来结束本文。我认为,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语文教学应是: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自主互动的教学对话,情思飞扬的教学生态,言语鲜活的教学状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具备了深厚的教学素养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就找到了践行新课改的内驱力。那时,何愁新课改不会遍地开花呢!
注:本文系甘肃白银教育科学“十二五”2013年规划课题,批号:BY[2013]G206。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