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
2014-05-12李沁
李沁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位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想把钓到的鱼送给他,小孩却摇摇头,老人惊异地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要学钓鱼。这些鱼一下就吃完了,要是我会钓鱼,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老子曰: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故事和话语虽然简单,但蕴涵的道理,却耐人寻味。假如我们把知识比作“鱼”,那么教师的任务,就不能只是端出“鱼”来喂了。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国外教育界也提出“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只有教师掌握了授之以渔的科学方法,学生才会有吃不完的“鱼”。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特点不在于知识的储备,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使他们会观察、会思考、善于学习。那么在美术课教学中,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关注引导学生。
一、兴趣是良好学习的开端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在快乐中愿学、乐学。所以我很重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丰富有趣的课程内容及活泼多样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在鉴赏课中我采用诗歌朗诵、听音乐感悟、穿插背景介绍和有趣的小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使他们在情境、意境之中去体验优秀的美术作品,增强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学会基础的鉴赏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查询电子资料、观看教学录像及课件等方法逐步学会进行美术创作,我还会季节性地带学生出外写生,让他们仔细观察,去捕捉、感受万物瞬间的变化及季节的特点。
3.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开展了“校园画展”“电脑绘画赛”“漫画展”等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学生无拘无束地发挥想象力,施展着他们的美术才能,尽情地用画笔创造美、展现美。我深信在兴趣的氛围中美术课堂会成为教师生命力的所在地、学生智慧的发源地。
二、鼓励创新,抛开依赖思想
现代教育反对填鸭教育,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在教学中,我要求自己不轻易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分析判断,而是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对知识点加以启发引导。在鉴赏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时,有些学生显露出明显的不解,认为画面恐怖可怕,没什么可看。我没有大加指责,而是和学生一起查阅作品的时代背景,观看二战轰炸纪录片,查询立体主义的特点等,共同学习后学生们体会到:这幅作品是以立体主义的形式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它映衬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以及对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大师毕加索绘画时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所带给人的强烈冲击力正是这幅作品的伟大与成功之处。
2.美术是一门感性学科,更需要丰富多彩的创新思维。我尝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拓印》这一课时,教材作业要求用拓印的方法来做连续图案,学生开始不知怎么办,七嘴八舌地询问方法,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回答他的想法——把单位纹样放在作品下拓印,在这个方法的启发下,学生又想出很多方法:复写纸拓印、把单位纹样镂空拓印、把单位纹样剪下放在作品上拓印等等,展示作品时看着自己多姿多彩的作业,学生既自豪又惊喜,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我意识到这种引导教学,不仅能够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而且学生也抛开依赖思想,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把握评价的“尺子”,使学生领略成功的喜悦
现代美术课程并非要求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审美观。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承认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成功的愉悦体验。刚开始上国画课时,很多学生不知如何运墨,点下去就是个大墨点,吓得不敢动笔,我鼓励他们在纸上试试加不同水量的效果与运笔的姿势、技巧,明确这节课的目标重在体验笔墨的情趣,不在于画的好坏。一节课下来,全班学生都很兴奋地交了作业,尽管作业的质量不一,但我很高兴,因为他们体验到了国画的乐趣,同时也或多或少用自己的努力探寻到了国画的基本方法,这种体验是愉快而难忘的。我认为应该全面地、多层次地看待学生,他们的成长是在成功中提高,在鼓励和期望中完成的。教师要鼓励他们每一次的成功和与众不同,学生心中喜悦,势必会更加能充分主动地学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创造一个宽松、愉悦、包容的氛围,引导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身感知体验、思考观察、创造创新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道德的教育。
(作者单位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