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中学生乐于探究数学的意识

2014-05-12张根利

新课程·上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学习兴趣

张根利

摘 要: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就要创设情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学习兴趣;动手实践;乐于探究;真实情景;独立思考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总感觉有些学生对数学不开窍,很简单的问题在学生的眼里却难以理解,更何谈如何去解决。在不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机械记忆,大量反复训练等方式方法,使数学教学凌驾于生活之上,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乐于探究所遇到数学问题,是每一位数学教师要研究的首要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核心,要求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为学生设置数学问题所需的真实情境

我们在每堂课中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要探讨的内容为学生设置一种真实的情境,华罗庚说过:“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就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或设置悬念,或讲故事,或做游戏,或用实验操作,或用表演,或用声像动画等。一般来说,应根据七、八、九年级不同的年龄阶段有所变化。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原则:

1.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数学学习才会感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相联系,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如,教学“统计”时,我让学生在课前调查本年级学生喜欢哪种球类的情况,在上课时让他们把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并在画出统计图后进行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借助游戏创设情境。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英国教育专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施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组织学生玩“套圈游戏”: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先让8名代表排成一排丢圈,这时,学生中有人说这样排不公平,于是变换队形,由游戏引发学生争论,在争论中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意义。

3.借助故事创设情境。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故事,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童话故事、数学历史故事。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猴王分桃子”,由故事写出算式,学生们主动探究了起来,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教学“求数轴上两点间距离”时,我改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形式,而是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师生对抗赛。由学生任意报两个有理数,看谁最快说出数轴上它们之间的距离。当学生才算出两三道题时,我已判断完毕。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如此神速?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奥秘?”使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索其中的规律。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通过观察思考,在已有的经验、知识上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想。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中,通过演示同一个长方体的三种变化:(1)长变化了,宽、高不变化;(2)宽变化了,长、高不变化;(3)高变化了,长、宽不变化。提出问题:长方体的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长方体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启发学生猜想,得出结论:长方体体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宽、高有关。

2.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只有猜想没有实践,那只能是空想。猜想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中,猜想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或“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后,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几个长方体,并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通过对这些数据间的关系进行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讨论是发现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发现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发现探究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教师不能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学“同类项”时,不是把这个规律的关键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引导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质疑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学生对规律就会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小组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互相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还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探究。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样。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每一步思维过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团支部组织65名新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女同学每人每次搬6块,男同学每人每次搬8块,每人各搬了4次,共搬了1800块,问这些新团员中有多少名男同学?”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结果一部分同学的方法是“把男同学搬的砖数与女同学所搬的砖数之和等于总砖数1800块。解法:设新团员中有x名男同学,由题意可得:32x+24(65-x)=1800,解得x=30。有一小组的学生解法是:把所有同学每人每次都搬6块砖的总数,再加上男同学多搬的砖数等于1800块。解法:设新团员中有x名男同学,由题意可得:24×65+8x=1800,解得x=30。还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况,把所有同学每人每次都搬8块砖的总数,再减去女同学少搬的砖数等于1800块。解法:设新团员中有x名女同学,则男同学有(65-x)名,由题意可得:32×65-8x=1800,解得x=35,则65-x=30名。对于小组讨论的共同智慧,在交流中教师给予充分的分析和积极的赞许,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维的潜能,提高了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温亚尔乡中学)

猜你喜欢

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学习兴趣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谈独立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