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散文教学“整体感知”例谈

2014-05-12王利芳

新课程·上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整体感知散文方法

王利芳

摘 要:就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整体感知课文,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整体感知;散文;方法

散文,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能体现中职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的诸多要素。但是,散文又具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即取材十分广泛,行文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但是所要表达的主题却明确而集中。所以,对于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中职生来说,通读文章而不知所云,就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也是我们散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贯彻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就成为我们中职语文教师教研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整体感知,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又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下面,笔者试通过一些实例,在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上从以下几方面来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注重解题

散文的题目可比喻为散文意境的门窗。从其作用来讲,有的是点明写作对象及其特点,有的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态度,有的是揭示文章的主旨,有的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从用语特点来讲,有朴素的、平淡的、有新奇的、有含蓄的、有赋有诗意的等等。解题可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甚至可渐渐进入散文优美的意境之中。特别是那些兼有多重作用,且既新奇又含蓄的散文题目。

例如,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要指导学生理解这个题目的三层含义:一是红柳生长的环境是海拔最高的高原,“冰峰林立,雪原寂寥”,让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二是红柳“离太阳最近”,从太阳那里吸收了光和热,蕴涵着伟大的力量,能“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三是暗示了红柳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曾经为人类做出了固沙防风的贡献。通过解题,学生即可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小中见大的写法。

类似的还有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题目具有一语双关之妙。它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在山脊上,在烟雾迷蒙中,凌空而起,轻灵而自由的姿态,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境中的“空中楼阁”,喻指作者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这样便于学生了解作者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入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再如,曾宏燕的《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题目不仅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和线索,并且运用了设疑激趣的手法。如果能提示学生,作者为何把教室与红玫瑰、情人节与教师和学生这些很难关联的人、时、物交织在一起,在学生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再通过欣赏文中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神态描写、心理描写,那么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学生就易于接受,而且能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注重理清线索和结构

线索是文章的脉络,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抓住散文中的线索,理清其层次结构,就能整体把握其思路和内容,有助于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领略其内在的神髓,分析文章的立意。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或人)为线索,以空间(或时间)为线索等。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读散文能抓住线索,就便于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写了母亲平凡、孤苦而伟大的一生。作者以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从母亲的出生、出嫁、生“我”,一直写到去世。脉络很清楚,阅读时只要提示学生找出文中表现时间顺序的语句,就能初步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内容。但是,母亲这样漫长的一生,可写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了母亲对“我”的六次影响?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择材料,又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呢?所以说,能找出表现母亲勤俭朴实、善良宽厚、为人热情和坚韧刚强的品质及“我”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这条贯穿全文的暗线,就基本上把握了课文的主题。

再如,吴冠中的《画里阴晴》,篇幅短小,完全可以直接从理清全文的结构和思路入手,来欣赏其主题。这篇散文共四个自然段,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传统技法:第一段由路过故乡的感受起笔,引出作者对“湿”的独特感悟;第二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第三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缘由,为推出中心做好了铺垫;第四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这篇散文阐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先从小处切入,再层层铺垫,最后水到渠成,篇末揭示中心。

三、注重把握“文眼”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创作意图、揭示主旨、涵盖内容的词句叫“文眼”,它在文中起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抓住“文眼”可以举纲张目,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以“好雪片片”为题,又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收束全文,作者把美好心灵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看作是“灌溉了我们的心田”的“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起到点题的作用。如果能结合老人的形象,感受蕴涵其中的情感和含义,也就把握了该文的中心。

再如,张抗抗的《窗前的树》中,结尾“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总括了前文对洋槐四时形态美的描述,并且揭示了作者笔笔写洋槐,处处写的是自己的心声的写作意图,使我们领会了作者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体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趣的主旨,实为点题之笔、升华之笔。

当然,每篇散文都有各自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

猜你喜欢

整体感知散文方法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探索
运用“四步阅读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可能是方法不对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