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2014-05-12唐宗银
唐宗银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当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他们就会愿意学、主动学。新课标也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所以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就一定要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验课堂、让游戏走进生物课堂、让生物知识生活化等方面来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实验;游戏;生活化;趣味性
生物教学的趣味性本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内在动力来完成学习任务。新课标也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如何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验课堂,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操作的特点。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成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1.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实验课堂,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自由的实验课堂是指在规范实验过程,强调实验纪律,完善实验小组等前提下,教师尽可能少地参与实验过程,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由观察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严谨、科学、纪律的前提下,将初中生物实验的自由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指导者,让学生参与,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得到真正的解放,他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2.为学生创造开放和贴近生活的实验课堂,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生物实验课堂不只是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教室外、家庭中完成。比如,在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时,教师布置学生回家制作米酒或馒头或豆腐乳。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在制作过程中向父母解释其中的原理,从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完成之后把作品带到学校进行展示,有条件的进行录像或拍照或制成幻灯片,展示的时候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交流心得。开放和贴近生活的生物实验课堂,比教师枯燥的讲解有趣得多,这样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既能理解知识,又能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二、让游戏走进生物课堂,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1.角色扮演法引入生物课堂,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角色扮演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由教师或学生根据相应内容扮演特定的角色,在扮演过程中开展学习的活动。“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思维和情感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爱学、乐学,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2.利用各类游戏,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拼图游戏、连点游戏、男女生辩论赛等方式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如我们采用进化树拼图,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在学习光合作用后,将“光合作用”概念分布在一个图形周围,把所有的点连正确之后就是一幅美丽的图案。通过各种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
总之,只要生物教师用心去发现并认真挖掘,精心准备,就能够创设出学生喜爱的“游戏”教学活动,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让生物知识生活化,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1.提炼生活,发掘与教学相关的生活资源
生活资源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课堂知识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勇于打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真实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习回归生活,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问题式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是把问题寓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之中,关注学生身边的“常识”,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过程。教师通过教学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学习搭建沟通生活素材与教材理论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理解生活的同时活跃思维,提高生物教学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方式。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丰富的生物知识,还能将生活与学习内容相联系并学以致用地运用到生活之中,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生活成为最好的教科书。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真正体会到在生活中学,在玩中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生物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张学朋.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新课程:中学,2010(05):4.
[2]顾梅.角色扮演法在生物教学中的组织策略[J].中学生物学,2007(11):12-13.
(作者单位 重庆市永川区双竹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