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尖峰岭 肖像方舟计划的开始

2014-05-12摄影肖诗白编辑肖晗设计田伟

越玩越野 2014年3期
关键词:兽类爬行动物棕榈

文/摄影 肖诗白 编辑 肖晗 设计 田伟

尖峰岭 肖像方舟计划的开始

文/摄影 肖诗白 编辑 肖晗 设计 田伟

海南岛如今已以“国际旅游岛”闻名于世。这个闻名于世的称号为自然景观丰富、环境原始的宝岛带来的是什么呢?我们的队伍来到这里,不是旅游度假,不是游山玩水。我们的司机王师傅一路都在喋喋不休,抱怨不合理的税额和罚款,很多高速的路况破破烂烂,而收费却一点也不少。“候鸟”聚集的海南岛,好像让原子弹炸过了一样。

没被“炸”过的海南岛是什么样子的?沿着西线高速来到乐东,我们钻入了尖峰岭——沿海最近的一处天然雨林景观。在这里,你可以畅快地呼吸,大快朵颐野猪肉。对于像我这样的生物学家和摄影师来说,还有更多也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雨林被冷空气覆盖,大雾弥漫

黎明时分,西南石禄县到白沙县的森林里,黑冠长臂猿传来悠长的鸣叫,准备开始向下一个觅食场所做小范围的迁徙,但海南全岛最靠近南海的一片天然林却安静的出奇,科学家和摄制组只发现了几只在灌丛间飞过的山椒鸟。

“今年的气候很是反常,海南岛从来没有这样冷过。”

昆虫学家宋辉的话里多少带着些情绪,因为这样的天气让他的工作几乎无法进行,早在十年前,这里发现了一种罕见的昆虫,目前只存在两个模式标本,一个是在海南师范大学,另一个却封存在距离我们不远的尖峰岭保护区管理局的标本室里。对这次参与野外工作的所有人来说,还没有人亲眼见过这个奇怪的家伙“尖峰岭彪修”。

昆虫和两栖爬行动物学家曾认为尖峰岭是雨林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天然工作室,在这个大约260km2的区域内,垂直落差几乎达到了上千米。在尖峰岭高海拔的区域,陡峭的山峰好像是一种天然的屏障,将一部分物种隔绝在特定的区域内。这里就像一个个不对外开放的天然方舟,庇护了一些与世隔绝的岛屿亚物种。但我之所以认为海南岛被某种武器摧毁过,就是觉得当我们深入了解它本底资源时,才有一种在废墟上工作的感觉。

我是团队中最早来过尖峰岭的人之一,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这里的天然资源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关注,相反,政府看重的是尖峰岭在中国南海的军事意义,因此这里是当年整个海南岛最核心的监测越南海军的重要基地。这种情况不知道持续了多久,尖峰岭才得到了林业系统的监管。从环境保护方面出发,备战状态下的尖峰岭并没有遭到任何实质性的破坏,在这里生活的昆虫,鸟类,爬行动物,淡水鱼和诸多兽类依然繁衍生活着,当然那时候这里也分布着猕猴和黑冠长臂猿。但尖峰岭密集的雨林也注定了这里物种后来的命运,尖峰岭变成了海南3大林场中的一个,原木被源源不断地砍伐,因此长臂猿早已被赶尽杀绝。

我曾经帮助过FFI、Greenpeace等环保机构调研过很多海南岛雨林的情况。2013年6月,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自然学家开启了一项宏伟的计划,建立中国的“物种肖像方舟”。这个项目无论从操作还是理解上都有些复杂。这个行动涵盖科学家和摄影师,甚至还有一些涉及狩猎方面的人员参与,我们会将特殊的影棚搭架在野外,并开始收集物种,把它们带到影棚里拍摄,方舟这个词好像有些悲观,但事实的确如此,如果按照中国雨林面积退缩和环境问题来综合考虑,这些物种迟早是要遭殃的。因此我们每次面对不同的物种,从极小的昆虫到较大的兽类,都会把它当作留在人类文明里最后的一张肖像去拍摄。

冷空气夹杂着细小的雨滴笼罩了华南全境,每个人都在盼望久别的阳光,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见到更多的物种,而在白天,这里除去了鸟鸣几乎什么都听不到。整个团队只能搁置在这大雾弥漫的雨林中。爬行动物学者苏利民每沿着山间小路走上几米,就会停下来看一看,听一听,但始终是一无所获。“唉!天气实在是太冷了!”

在尖峰岭主要旅游区是一个天池,旁边满是木质结构的星级酒店,可以远观尖峰岭的主峰,我们也会在周边搜索一些物种。现在几乎没什么游客,大雾导致的能见度不足400米,我们也只得在周边的小溪旁搜寻兰花。

2013年12月16日这天半夜,雨下得很大,这在雨林旱季出奇的异常。摄影组的帐篷里钻进了一只湍蛙,摄影师像发现黄金一样将它收集在了采集盒里,其实这种蛙类在夏季很是常见,这样寒冷的天气导致这些国内顶端的野外摄影师变得有些神经异常,可能是好久没有看见物种的原因吧。就在此时,植物组的专家送过来一条罕见的“姬蛭”。这天晚上仿佛是好征兆的开始。摄影组的负责人张耳幽默地说:“这雨水可能是回光返照,或许明天天气就会好转。”渐渐的,科学家和摄影师已经开始耐心等待好天气的到来,不再有任何奢望。在野外工作的头两周里,调查队涉及到了尖峰岭主峰的东坡和南坡,搜寻的海拔落差大概有300m,到了12月20日,气温从最开始的13℃恢复到了21℃,傍晚的山间溪流中偶尔可以听到零星的蛙鸣。白天偶尔可以见到在云雾间时隐时现的太阳。

跟向导学习最传统有效的采集方式

尽管把尖峰岭划分为林场以后,狩猎活动越来越多,诸如棕榈狸猫、葙背鼯鼠、猕猴、小灵猫这样的物种数量大幅度下降,但鸟类和爬行动物的数量依然保持着健康的种群密度。我个人的任务之一就是收集爬行动物,包括蛇、蜥蜴和龟鳖类,但这依然并不轻松,因为在野外寻找它们,再有经验的学者也不得不需要好运气的光顾。一天傍晚,我突然听见“哗啦”一声,是一条美丽而又罕见的紫灰锦蛇,它躲在一个石头的缝隙中。我必须在不伤害它的情况下将它带回营地拍摄肖像,这确实给所有人出了难题。有些人建议使用烟熏的方式逼它出来,而根据我的经验认为,这会让爬行动物钻得更深,而反复使用铁丝制作的倒钩拉它出来也无济于事。

最后,这个难题被一个向导花了不到20分钟就解决了,他将一些配置好的草药放置在蛇藏身的洞口,蛇自然就迅速爬了出来,我一直非常好奇当地黎族的草药,这种神奇的民间方式不但能够帮助采集物种,还在短短十分钟内就治好了几乎快让我崩溃的牙痛。更神奇的是黎族人捕捉龟类的方法,通常在雨林的溪流中,我们几乎不可能找到任何关于它们的线索,因为水生的龟类并不像人工饲养的品种活动在河床上,而它们大部分时间都静静藏在水底的石缝和泥沙的底部。黎族人使用一种植物和蜗牛配置的诱饵放在河床的浅滩上,可以有效的吸引鹰嘴龟和四眼斑水龟上钩。通过这种并不寻常的方式,我们得到了罕见的鹰嘴龟肖像。

偶尔,会有一些巨大的沙棘蜈蚣从落叶中出来,巨大的蝈蝈在林间发出吸引异性的鸣叫。在一棵桄榔树上,一群灰光亮鸟在上面疯狂的采集桄榔果,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兆头,或许晚上可以有棕榈灵猫和鼯鼠的光顾,白天甚至可以有幸见到巨型松鼠。我们会将每个存在成熟果实的大树纳入 GPS坐标中,然后趁着夜幕寻找野生动物,在海拔800m上下的季雨林中,晚九点到十一点是兽类最活跃的时间段,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好机会。在夜晚出发之前,兽类拍摄组必须限制参与人员的数量,最多不能超过两人,因为这种夜晚游走拍摄的来源其实是模仿了当地早先的狩猎传统,当手电对准兽类的时候,它们的眼睛会暴露自己,同时,夜行动物在看见强光后瞳孔会迅速收缩,这会让它们在原地有一个十几秒钟的适应过程,因此猎人有机会对准它们开枪,而我们则有机会记录它们。月相是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甚至能够导致一次外拍行动的成败,这个通过黎族人传授的经验并没有得到过任何科学层面的论证,但事实确实如此,通常在满月时,夜晚的丛林相对明亮,此时并没有兽类活动,在这个时候,当地的猎户是不出门打猎的,但从动物行为学上分析,雨林中大部分兽类之所以选择夜晚出来活动,首先是出于安全考虑,因此相对明亮的满月会让它们感到不安。

这里就像一个个不对外开放的天然方舟,庇护了一些与世隔绝的岛屿亚物种。但我之所以认为海南岛被某种武器摧毁过,就是觉得当我们深入了解它本底资源时,才有一种在废墟上工作的感觉。

凌晨12点,我在一棵杜英树下发现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但距离太远,我并不知道是什么动物,随行的摄影师张耳也没有望远镜,但从肤色和体态上分析可能是小灵猫或是海南兔。我只能在原地不动,让张耳关掉手电,拿着摄像机静悄悄的接近,那个不明生物在不断梳理着自己的羽毛,然后继续抬头看着我,我并不清楚张耳是不是得到了合适的拍摄距离,但没过几秒钟,它便迅速消失在丛林深处。根据放大影像分析,这是一只海南的豹猫亚种,体型很小。在不断的岛屿进化过程中,包括云豹在内的海南猫科动物逐渐发生着变化。虽然海南云豹在今天已经灭绝,但2012年在国家标本数据库中发现1973年在尖峰岭采集的云豹皮张来衡量,海南猫科动物的起源比大陆要相对滞后,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们的体型很小,一只成年的海南云豹体形和一只小狗相当,而豹猫则与家养幼猫的大小一样。因此我们直面海南豹猫的时候,几乎无法辨认。

夜晚的搜寻很是困难,因为我们可能在发现动物眼睛的反光后,无法选择自己的拍摄位置。“小心,前面有一片荒坡,那里会有重阳树。”话音刚落,好像有东西从我们上方的天空飞过,这可能是体型最大的啮齿动物之一,葙背鼯鼠。这些动物的分布数量主要依靠丛林中高大的乔木。这种鼯鼠的体型几乎是该类别物种最大的。滑翔翼莫展开的面积甚至接近了1m2。在短短的5年内,由于乔木的偷伐现象,鼯鼠的数量几乎减少了一倍,如果狩猎的时间和地点合适,一组猎人一夜可以获得6~8只这样的鼯鼠。但我是个乐观主义者,如果尖峰岭保护区内保持一定密度的乔木,鼯鼠就会保持一个相对健康的种群基础。经过短暂的寻找,摄制组发现了这只雄性的鼯鼠,冷空气光顾丛林已经一个多星期,现在正是雨林兽类最活跃的时候,张耳是被我告知能够见到棕榈灵猫而决定参加这次野外调查的,他迫切希望在野外见到这种类似幽灵般的物种。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曾有很多次与棕榈灵猫相遇的经历。2011年的一天,我在北京收到了一条当地科研人员的短信,发现了一只被杀死的棕榈灵猫,可能就是我在2009年反复跟踪记录到的那只,随后它们就再没有出现过。棕榈灵猫被认为是一种超级咖啡的生产者,近年来反复炒作的“猫屎咖啡”其实就是利用了棕榈灵猫的消化系统给咖啡豆进行发酵。据说在海南乐东一代已经建立了棕榈灵猫的养殖基地,或许这个现象和保护区内该物种数量的减少有着直接的联系。

生物多样性的新含义

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深刻含义,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区域物种的总和,或是种类的多少。整个生物系统、生态行为和生态过程同样起着重要作用,雨林生物群落如此丰富多彩,基于生物群落彼此的联系,尤其动物与动物的关系更为密切。爬行动物学家苏利民采集到了一条眼镜王蛇,并在蛇的皮下安装了小型无线电发射器,然后测绘它的活动范围,这条王蛇的活动范围甚至可以作为某个区域的林向参考。这条雄性的王蛇在短短6天内,爬行了2.3km,平均每天行进400m左右,海拔落差600~1000m,它可能这一周都没有机会进食,因为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四处搜寻其它蛇类。如果它找到了其它蛇类,就会饱餐一顿,然后躲藏在一个洞穴中睡上几天。在第3个星期后,我们在距离营地18km的一条小路上,发现了它正在吞食一条美丽的玉斑锦蛇。王蛇可以代表一个地区蛇类的多样程度,或许它正是爬行动物多样的衡量标尺。同样,这里的一些物种之间都存在着必然联系,哺乳动物数量的减少并不是什么好的兆头。

物种肖像方舟计划困难首先是对物种的收集,对物种的肖像拍摄控制也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在于工作运行周期过长,因为在很多地区,没有固定的生物爆发季,不同的气候会导致不同物种的先后爆发,在合适的气温条件下,一场暴雨就可能带来一次两栖爬行类生物的突然爆发,而也可能导致果树晚熟或过季,导致兽类的活动率降低。因此方舟计划会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工作一整年的时间。或许这项工作中含有一种抢救性的心态,但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将它进行下去,海南在出台国际旅游岛后,产生了不少波动,但现在的处境仿佛很尴尬,其实我们并不能见到完整的雨林,红树林和珊瑚礁。从目前来看海南生态环境的现状,收集到足够的物种都变得有些困难了。

猜你喜欢

兽类爬行动物棕榈
我不是恐龙
它们可以用来书写吗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爬行动物的食物
为什么壁虎能“飞檐走壁”
景宁大仰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兽类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棕榈树
棕榈
鳄鱼的眼泪
鸟类、兽类和蝙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