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11地市经济收敛性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2014-05-12朱俊鹏陈志彬刘宏晶
朱俊鹏 陈志彬 刘宏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经济建设保持着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是在这些经济发展的背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在不断的拉大。以2012年为例,新余市的人均GDP为72193元,为全省最高;而赣州市人均GDP为16277元,为全省最低,两者相差4倍之多。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不仅会阻碍江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江西省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就江西省各地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目前国内外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主要集中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三个方面,其中β-收敛又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两种。
Baumol(1986)通过对16个工业化国家1870-1979年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绝对β-收敛结果。Delong(1988)通过增加工业化程度较低国家的数据,否定了Baumol样本选取只包含工业化程度最高国家的错误,经过检验,发现了经济增长条件β-收敛的可能性。张胜、郭军、陈金贤(2001)发现就全国而言,在改革开放前存在绝对收敛,而在改革开放后不存在绝对β-收敛的结论。应向阳、张捷(2010)发现自1985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不收敛。杜丽永、蔡志坚(2012)考虑到结构突变因素后,发现中国经济在断点之后的时期内有近半数省份呈现随机收敛和β-收敛证据,并且当断点内生时β-收敛的证据更为充分。何雄浪、郑长德、杨霞(2013)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在引入财政政策与人力资本两个影响因子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条件β-收敛。
林光平、龙志和、吴梅(2006)发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近几年省区间经济呈现出σ-收敛的趋势。欧阳建国、欧晓万、余甫功 (2010)发现由于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广东区域经济差异经历了1978年—1985年的发散阶段、1985年—1999年的σ收敛时期和1999年—2007年的再次发散等三个阶段。王荣斌(2011)研究发现1978~2009年间,区域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变化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发生σ趋同的主要原因,而就业率差异的变化虽对σ趋同出现与否有影响,但相关性不大。投资效率、资本密集度、就业率以及它们的协方差共同作用,决定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发生σ趋同。
彭国华(2008)研究发现,我国存在以上海人均收入为稳态水平的收敛”俱乐部”,它包括16个省份;同时,产业结构差异和国际贸易对收敛”俱乐部”有很大的影响。曹东坡(2013)研究发现三大经济区域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但引入FDI作为控制变量之后,则存在俱乐部收敛。李桂娥、万威(2013)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存在东部、中部两大俱乐部收敛;东部劳均GDP在1978-1990年收敛主要源于生产率收敛;中部劳均GDP在1978-2008年收敛主要源于劳均资本收敛。
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的研究,对于解决地区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问题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但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大多数专家学者主要致力于国家间及省域间的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而对地市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的研究则显得相对匮乏,考虑到存在研究的地域划分过大而不能有效对地市经济增长进行规划。因此,有必要对地市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在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之上,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首先对江西省11地市的σ收敛进行了图形检验,然后,通过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用模型、混合OLS三种模型的比较,最终确定了采用固定效用模型进行β收敛检验,减少了因模型误差对结果的影响。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状况,得出江西省各地市之间经济是否存在收敛,并找出影响各地市经济收敛的因素,从而为江西省制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地区稳定的政策提供参考。
二、模型及数据说明
(一)经济收敛模型
1.σ 收敛
σ收敛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降低。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可用对数人均产出或收入的标准差σ来衡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满足,即随着时间推移标准差趋于缩小,那么就认为经济系统存在σ收敛。
用公式来表示,其检验方程为:
式中,表示第i个经济在时间t的人均GDP数值,为n个经济之间实际人均GDP对数值的标准差。
若在年份t+T满足:,则称这n个经济具有T阶段的σ?收敛。如果对任意年份s<t,均有,则称这n个经济具有一致σ?收敛。
2.β 收敛
β收敛考察初始人均产出或收入水平较低的经济体,有比初期人均产出或收入水平较高的经济体更高的增长率,即不同经济体间的人均产出或收入的增长率与初始经济水平成负相关。根据经济增长收敛发生条件的不同,β收敛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绝对β收敛是指贫穷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比富裕的国家或地区有更高的增长速度,即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国家或地区将收敛于相同的人均产出或收入水平。
其中yit+T与yit分别为i区域初期和默契额人均GDP,αi为常数项;为随机扰动项。如果β为负,就称这n个区域间呈现绝对β收敛。
条件β收敛放弃了各个经济体具有完全相同的经济特征的基本假定,承认由于许多外生变量对不同经济体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故而不同经济体也就具有异质的经济特征,亦即具有不同的增长路径和稳态。
其中Xit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率的一组控制变量。控制变量的选取有多种,通常是以政府支出、固定资产投资率、人力资本投资量、人口增长率、市场化程度等作为控制变量。如果回归系数B的估计值是负数,则表明各地区之间存在条件β收敛。
(二)数据说明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江西省统计年鉴》、《新中国的江西六十年》、江西省统计局。由于各统计年鉴和统计局网站上数据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别,我们依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已达到数据的合理性和统一性。人均实际GDP是当年实际GDP除以总人口所得,实际GDP是名义GDP除以当年GDP平减指数所得。图1给出了江西省11地市1978-2012年人均GDP对数值。
由图1可知,在1978-2012年间江西省人均GDP对数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并且南昌和新余处于领先位置,而赣州一直处于最底端,这说明经济富裕体和贫困体间还是有较大的差异。
注:其中FDI以当年平均汇率换算成人民币。
在进行条件β收敛时,我们依据经济增长理论,结合江西省的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结构,选取以下几个主要数据指标来分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江西省各地市经济σ收敛分析
通过对江西省地级市1978-2012年σ系数的计算,得到图2结果: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西省地级市之间σ指数在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波浪型变动。1978-1984年间σ指数呈逐步下降趋势,有收敛趋势;1985-1988年间经济差异在扩大,呈现出上升趋势;1989-2012年间σ指数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 (除了某个年份出现缓冲趋势),并且σ指数1990约是2008年的2倍,即此时经济处于发散阶段,并不存在σ收敛。总体而言,1978-2012年江西省地级市人均收入没有表现出σ收敛,但在某些阶段有σ收敛特征。
(二)江西省各地市经济β收敛分析
σ收敛是从各地市经济增长差异和时间的关系角度考察经济收敛性,但是却不能说明落后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是否能够赶上发达地区。而绝对β收敛是从人均GDP增长率的角度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收敛状况的。如果存在绝对β收敛收敛,则表明初始时期落后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比发达地区的要大,即人均GDP增长率和初始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在此我们取T=4,用三种方法来构造绝对β收敛的检验回归模型,结果如表1:
表1 1978-2012年江西省经济增长收敛性模型估计
以上回归结果,虽然三种模型回归结果都不是很理想,但是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哪种模型更好。混合OLS回归F统计量的P值为0.091,不能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同时β系数的P值也不能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非常的低。而对于固定效应回归,它的F统计量的P值仅为0.001,通过 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同时模型的拟合优度也提高了,回归系数的显著性也提高了。接下来,我们进行Hausman检验以确定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
Hausman检验背后的虚拟假设是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量不存在明显差异。Hausman检验提出的这个检验统计量渐近服从χ2分布,如果虚拟假设被拒绝,结论就是随机效应模型不适合,因为随机效应模型可能与一个或多个回归元相关,于是,固定效应模型就优于随机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如果虚拟假设成立,那么得到一个高达12.45的χ2值的概率值为0.0004,此时在自由度为1的条件下,χ2值高度显著,所以Hausman检验拒绝了虚拟假设。因此我们可以拒绝随机效应模型而支持固定效应模型。
从固定效用模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β系数为-0.058<0,说明江西省地市之间存在绝对β收敛,所以接下来讨论时间周期是否会对绝对收敛产生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取不同的时间周期T的条件下,江西省地级市之间依旧存在绝对β收敛,且随着时间周期T的增大,方程拟合的效果越来越好。时间周期T的增大,说明随着时期的增长,这种收敛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也即是说初始的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之间的负相关性越来越明显。但是整体来说,拟合系数还是偏低,因为有些地市之间经济差异较大。我们怀疑新余和南昌两市与其他地市差异较大而影响了拟合效果,因此,排除南昌和新余两市,在不同时间周期T的条件下,再一次进行拟合回归。
表3 部分地市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不包括南昌、新余)
表3表明排除了南昌和新余之后,江西省九个地市之间依旧是存在绝对β收敛,但明显方程的拟合系数提高了,即九市之间收敛性更显著。
(三)江西省各地市经济条件β收敛分析
和绝对收敛的处理方法类似,采用T=5年的平均人均GDP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进行检验,运用eviews6.0拟合得到如下结果
表4 1990-2010年条件β收敛回归结果
以上分析,可以看到β系数值为负,同时相关系数高达0.81,表明江西省地市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条件β收敛。同时观察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发现,大部分解释变量对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影响和预先估计一致。在这些解释变量中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支出、产业结构这几个解释变量的系数为正,表明这些因素对人均GDP增长率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接下来我们将逐个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并探讨其深层含义。
本文中以从业人口数和地区总人口数的比值表示的人力资本 (labor),可以很好的解释就业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看到,labor的系数为正,同时0.19的系数说明人力资本对人均GDP增长率影响比较大,但是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人力资本的提过对人均GDP增长率有促进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这里可能是因为数据选取的有问题,因为现代经济学观点认为,人力资本对GDP的影响不仅与投入数量有关,还与其质量有关。
以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第二产业产值与地区GDP比值表示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产值,系数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对人均GDP增长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产业投资,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这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很明显。结合江西省省情,目前各地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建设,这无疑需要大量的实物投资,同时,为了经济的增长,各市都在引入大量的企业入驻,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人均GDP。
财政支出水平对人均GDP的增长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系数值大,同时通过的1%的显著性检验。政府支出,不仅仅指的是政府部门办公用品的采购,还包括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如城市建设、医疗建设、教育投入等,目前江西省处于各项建设的大力投入阶段,资金的投入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均GDP的增长。
资金供给(Cap)是地区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值。从数据分析接过来看,历年来,各地市该项比值处于下降趋势,这说明资金的贷款份额在减少,而资金的不到充分的利用,资金供给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资金出现短缺,那么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人均GDP水平。
FDI是指外商投资占GDP的比值,检验得出,外商投资对人均收入的影响是负的,虽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是却和实际现实相违背,这可能和我们数据选取有关,我们依然保持外商投资对人均GDP具有促进的观点。因为,外商的投资会扩大资金的投入,提高社会就业率。检验中人均GDP的系数为符号,但是系数很小,同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人口增长率对人均GDP的影响并不明显。
四.结论
本文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的建立,以检验江西省地市经济发展是否存在收敛。通过以上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从江西省经济差异性的分析来看,发达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弱地区经济还是有差距的,这可能与江西省近年的经济政策有关,江西省在近年提出南昌-九江一体化经济政策,并且希望将南昌打造成核心增长极,虽然有利于打动全省经济的发展,但在短期内,会拉大其与其他地市之间的经济差异。(2)收敛性检验表明,江西省不存在σ收敛,但这种趋势并不是很明显;同时江西省地市之间存在绝对β收敛,而且,当我们在检验时除去发展较好的南昌、新余之后,收敛性更加明显。这说明,如果我们放任江西省其它地市自由发展,它将在一段时间后出现稳态,即出现趋同,不过在模型中拟合效果整体存在不足,所以解释力度还有缺陷。(3)在加入影响因素后,得出各地市间存在条件β收敛,并且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工业产值都对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结合江西省省情,江西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加大全省各地市人力资本的投入,尤其是发展相对落后的赣南地区,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其次,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扶持,引导外来资金流入落后地区。由于经济的差异性,落后地区难以吸引资金,以至于资本不断流入发展较好的地区,然而,物质资本的投入是刺激经济增长最好的方法之一,所以,应该加大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政策倾斜,如税收的优惠政策、加大政府的转移支出等有益于资本流入的政策;最后,在构造昌-九为核心时,应在赣南地区培养出第二经济增长极,以经济增长极为基础,不断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以缩小赣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差异。而要做到这点,首先保证赣南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构建经济增长极提供良好的硬环境。其次根据地区不同的优势来确定主导产业的结构,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如加快赣中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赣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不能盲目的引入污染大,高耗能的企业,应该保持长远的眼光,不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环境的保护。
[1]Tianlun Jian, Jeffrey D Sachs, Andrew M Warner.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1996.
[2]Chen J,Fleshier B M.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6.
[3]张胜,郭军,陈金贤.中国省际长期经济增长绝对收敛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6).
[4]林光平、郭军、陈金贤.中国地区经济σ-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J].数理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4).
[5]左大培,杨春雪主笔.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内生化历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2).
[7]罗伯特·J.巴罗,夏威尔·萨拉-伊-马丁.经济增长[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8]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张伟丽.中部地市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统计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7).
[10]王荣斌.区域经济增长σ趋同影响因素探析—以福建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1.12.
[11]何雄浪、郑长德、杨霞.空间相关性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动态收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1953—2010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3,(7).
[12]李桂娥,万威.关于中国经济收敛性再认识.[J]决策与统计,2013,(8).
[13]王荣斌.区域经济增长σ趋同影响因素探析——以福建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1,(12).
[14]欧阳建国,欧晓万,余甫功.区域经济差异的σ收敛——基于广东省各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2).
[15]曹东坡.FDI促进了中国区域创新的俱乐部收敛吗[J].中国科技论坛,2013,(6).
[16]杜丽永,蔡志坚.中国区域经济收敛了吗——基于时间序列的再检验[J].当代财经,2012,(2).
[17]应向阳,张捷.中国区域经济收敛与地区差距的再检验[J].科学决策,2010,(3).
[18]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