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以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平台创新为例
2014-05-11刘晓喆
刘晓喆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必须遵循两个层面的规律:一个层面是教育事业内在的相关因素与环节之间的关系与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学科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对于相关学科专业的科学技术发展的跟进活动)的关系规律以及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规律;一个层面是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关系规律。而且,上述两个层面的规律在学科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不是相互隔离的独自产生作用,而是在相互联系与交融当中发挥作用。
从我国目前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现状来说,学科专业建设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上述第二个层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述强调的两个层面规律发生作用的互动交融情况,因此,发生在第二个层面的问题自然就延伸影响到第一个层面的工作),以理工类院校尤其是工程教育类的学科专业建设为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与需求存在较为严重的脱离,特别是工程教育类学科专业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经济主战场,脱离市场,脱离企业与技术的需求等。
(2)学科专业建设的问题直接带来学生培养的问题。由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脱离,使得工程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模糊不清,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校专业任课教师对现代产业体系的感知和产业生产技术创新方向的感知出现“双缺乏”,专业建设和教师认知的结构性缺陷导致人才培养的负面遗传性和同质化,学生感觉自身所学与社会实践脱离,毕业后学生就业创业无所适从。
对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存在的上述问题,社会各界的认识是接近共识的,人们最大的困惑不在于发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促进学科专业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有些学校开展了一些相关的改革与探索,但从全国高校的整体情况来看,这种探索行动并不普遍,而且仅有的探索成效也不大,个别学校试图构建的学校与社会、市场或者行业企业的融合协同机制,其结果是形式多于内容,内容还难以落实。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造成的学校不能脱离政府的“管”、“养”、“护”的惯性局面和“等、靠、要”的思维习惯是很重要的深层次原因。对于学校来说,办学优先考虑的工作方向往往首先是作为高校办学管理者的政府的指令而不是社会或者市场的动向,学校一般的思维习惯是,对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来说,学校可以慢慢适应,而对于政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导向则需要及时适应与跟进。
创建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促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实践
为了解决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上述问题,西安工程大学于2006年左右开始探索基于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平台的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构思是:充分发挥学校业已形成的纺织材料与工程、纺织机械与工程、纺织信息与控制、服装设计与工程及纺织管理与营销五大学科群的优势,结合纺织行业区域布局集中、纺织产业集群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明显的优势,校企(地)对接合作共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这个平台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平台构成上,强调校企(地)无缝对接基础上双方资源的深度融合,为此,所有的平台都建在了企业一线。二是在平台的功能上,强调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以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观念文化互动等四大功能。经过多年的实践,改革已经显现出初步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1.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作用与成效
(1)由于平台实现的学校与企业、地方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使得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能够直接面对行业企业和市场进行自我调整与改造。实际上,学校创建平台的基础首先就是学校内部对于对应行业企业产业群的学科专业的整合优化。所以,这样的平台创建与运行过程,即使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有了对内的整体感和协同力,也使学科专业建设对外有了发展的方向感与适应度。
(2)平台的建成,使得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和市场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生态(见图1),特别是实现了从市场需求出发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改革,从经济社会发展与学生就业创业出发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改造与优化,这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最希望出现的局面。
2.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与成效
(1)平台由企业总工和学校学术带头人协同带队,双方技术与学术骨干共同组成导师群体,企业一方的人员全程参与教学改革与实践,从而在长期的产学研协同过程中,培育形成了一支在结构与质量等方面更加适应于工程教育的师资队伍。
(2)平台有计划地组织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撰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管理等特色学科群的系列化新教材,促进了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教材改革与建设。
(3)促进了相关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一是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的基础上,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打通专业壁垒,建设按照特色学科群设立的学科基础课平台;二是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贯通,平台相关专业依据现代纺织企业的产品设计链、技术与装备链、生产运行与管理链、市场需求与营销链,设置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4)改善了本科教学当中实践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利用平台体系在企业生产一线创建的研究院、研发中心等,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受工程理念、接受工程培训,并通过解决企业现实技术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图1 :基于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平台形成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市场的良性循环
进一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的几点思考
1.思想观念的革新与转变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上,任何一次教育变革与进步,皆始于思想观念的变革与创新。推动解决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问题,必须从全国上下教育思想观念的革新转变开始。我校上述平台的创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学校领导层面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开始,然后通过自上而下的发动得以顺利实施的。
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发展与变化,尽管各国具体思路与举措有所不同,但“注重人才培养与时代变化的全方位适应,注重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是各国行动的共同特点,这是刘延东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讲话当中特别强调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时代变化,是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入到了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向大众教育阶段的发展变化,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量的变化,而必然带来一些深层次的教育教学内涵的变化。如果说,在精英教育时期我们渴望培养更多科学家的话,大众教育阶段我们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应该是更加关注那些不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这也是刘延东上述讲话当中的内容,她的本意是在讲述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思潮,然后以此为鉴,号召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她的原话是“欧美国家把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确立为提高质量的重要努力方向,树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质量观,更加关注那些不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试想一想,在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早期,将学生的就业作为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方向应该是违背当时认为的教育的神圣宗旨的,即使在精英教育时期这样的说法也是没有市场的,但今天,时代的发展需求改变了这一切,这就要求我们更为理性地关注教育与经济社会的适应问题,更为迫切地思考解决学生面向社会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认为,开放办学、创新教育应该成为当前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原则。开放办学,响应了教育与经济社会高度融合的发展潮流。创新教育,响应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向大众教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创建学校与经济社会联系融合的互动平台或载体是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的基础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寻找与行业企业的利益契合点,创建学校与行业企业共需共赢的协同创新平台,是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学校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的必由之路。我校创建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的改革实践,自始至终立足于校企双方的共需共赢,对于学校来说,平台解决的是办学与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平台解决的是科技和人才需求的现实问题,因而改革实践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行业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这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
3.制度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保障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
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改善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体制机制保障,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在此方面,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2011计划”,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我校创建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的改革实践在“2011计划”出台之前就能得以推行,也是与我们及时出台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以促进平台建设的机制保障有关。就目前的高校办学实际来说,学校推进开放办学和创新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体制障碍有很多关系,比如人事管理体制等方面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缺乏就是一个非常掣肘的深层次障碍,因此,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看起来是高校内部的事宜,其实牵扯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从高等学校办学内外部因素的统筹研究与综合考虑出发,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理性选择。
[1]刘江南.特色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服务行业科技进步——西安工程大学构建5+X产学合作创新模式的探索[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2,(1).
[2]刘江南等.基于特色学科群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平台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R].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项目,2013.
[3]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