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校体育必须“转型”

2014-05-11曲宗湖马保生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教师转型

曲宗湖马保生

(1.首都体育学院,100088;2.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450012)

我国学校体育必须“转型”

曲宗湖1马保生2

(1.首都体育学院,100088;2.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450012)

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下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学校体育改革,也必然要投入这一深水区的改革大潮中。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经历了35年的改革沧桑,党和政府曾下达了一系列政令性的方针、政策及相应的对策,但至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总体仍趋于下降的态势,当然这一不如意的结果是多因素造成的,学校体育不能承担全部责任,但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又不能卸职轻责,应反省我们自身工作上的缺失。为此,笔者以“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的思维,提出我国学校体育必须转型的问题。

一、我国学校体育转型的缘由

1.受世界经济界“达沃斯会议”的启示。近几年欧美经济危机相继爆发,世界各国已面临经济大转型的局面。2012年在天津召开的“达沃斯会议”上,各国领袖人物共同探讨世界经济的“转型”问题,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由个体经济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寻求发展。而我国虽然也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却以正确的方式克服了这一危机的袭击。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学校体育在不断向前发展的道路上是否也正面临着“危机”?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好学校体育的“危机”?

2.彻底改变我国学生体质的现状引发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保体制改革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已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地位已名列世界第二;在体育领域中,竞技体育经过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已属世界前列。但从我国全民体育来看,特别是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奥运的辉煌形成极大的反差。我国权威单位在2012年发布的“国民体质报告”中显示,近25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水平虽然有所控制,但仍呈现下滑趋势。除心肺耐力持续下降外,肥胖和近视率不断升高。较之2000年,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近50%,城市男生肥胖儿童达1/4;青少年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特别是2011年公布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遏制,肺活量、中长跑在连续20年下降后出现上升拐点;中小学生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下降,基本没有重、中度营养不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身体素质连续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减少;视力不良率继续上升,尤其出现低龄化倾向,近视和肥胖率继续增加。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下达,各级教育和体育部门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全面实施升学体育考试,确保一小时阳光体育,设立专项资金改善硬件条件等,努力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精神。但至今青少年体质检测结果仍不理想,其原因除了社会和家庭重“应试”轻“素质”教育的因素外,应反思我们学校体育各个环节上,从体质、课程内容、指导思想、落实一小时的质量等实效上还需另辟新的思路和新的模式。

二、我国学校体育转型的依据

1.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中国学校体育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所需要。学校体育运转60多年,至今还挑不起两大重任的使命:第一,增强近两亿学生的体质、提升其健康水平,这个问题目前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担忧;第二,提高学生的竞技体育水平,为国家竞技体育输送高水平的奥运人才。这方面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好,目前我们还不得不借用职业体育的力量,参加世界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

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9月29日举行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中国要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体育大国,笔者认为应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要看国家的体育人口数量。我国目前体育人口才达到30%,与体育强国相比所占比例还是很低;二是要看竞技体育金牌的含金量。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金牌含金量还不够充实,在乒乓球、体操、羽毛球、跳水等强项上一直保持着不错的成绩,但是作为竞技体育基石的田径、游泳等大项上,我们的整体水平与世界体育强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要从人均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多少、国家人均寿命、健康程度等综合指标来衡量。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育的基础,这个基础还比较薄弱,如要达到体育强国,我们还需付出巨大的努力。

3.关注生命教育,加强“安全第一”的意识是防备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特大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惨痛教训所需要的。我国现在所颁布的有关大中小学的体育条例和法规政策,都是建立在“健康第一”的思想基础上,当今我国学校体育是重健康的生活而轻安全的生活。如在生活中,煤气泄漏该怎么处置;遇到贼盗怎么防卫和格斗;公共场所出现突然的挤踏,如何防踏伤;遭遇自然灾害如何避险及时逃生或互救等。应该说生活教育与生存训练无处不在。但是这些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突发事故、危机事故,都没有经常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受难八万七千人(其中学生有一万八千人),灾难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痛苦。但我们也知道在汶川地震中绵阳市全县桑枣中学由于注重危房改造和平时的安全教育,全校师生无一人伤亡,玉树的红旗小学也无伤亡,日本特大地震岩手县赤浜小学三年级一个班35人,慌而不乱、镇静应对、有序撤离、完好无损。三所处于重灾区却无师生伤亡的学校启示我们,应把生活教育列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必须经常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和生存训练。

4.吸取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1964年日本在东京奥运会名列第三,但日本没走竞技体育之路,而选择国民体育发展战略的走向,体育人口猛增;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东德夺金世界第三,90年代与西德统一,完全能稳夺金牌第一,但德国政府仍把握着大众体育重于金牌的走向,全国近8000万人口中,体育人口达2500多万,而在竞技体育方面还稳居世界体育强国之列。吸收日本和德国的经验,坚持以发展学校体育为重点的国民体育和竞技体育教育化的路子。笔者认为扭转竞技体育辉煌而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的不正常现状,充分发挥举国体制造就奥运优势倾斜到发展我国学校体育事业中。“7号文件”和“53号文件”从指导思想到纲目内容是把奥林匹克文化与学校体育文化有机融合的经典之作。把完成北京奥运会的决心来贯彻“7号文件”和“53号文件”,把“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取得增强全体学生体质的实效。我国学校体育的走向应是由“金牌第一”向“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战略转移。

5.我国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发展进程提出的要求。建国初,我国学校体育从“全盘苏化”到逐渐本土化,学校体育在逐步的完善,经历了技能体育、体质体育、快乐体育等发展阶段。从现阶段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来看,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体制应该走向体育生活化、体育教学科学化、学校体育实效化的道路转变。

三、我国学校体育转型的思路

1.学校体育按照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和体育教育自身功能可分为五大板块:身体教育、保健教育、休闲教育、竞技教育和生活教育。身体教育是对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和发展体能的教育;保健教育是对学生传授保健康复和养生的教育;休闲教育是对学生传授愉悦身心,会玩善玩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在工作之后知道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休闲时间;竞技体育是对学生传授观赏、评价或参与竞赛、夺取奖牌的教育;生活教育包含两大类:一是健康生活,即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参加一小时体育锻,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二是安全生活,即主要防卫外来的伤害,在不断提高学生体能水平的基础上,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学校体育指导思想除“健康第一”外还应加上“生命至上”。之所以提出“生命至上”要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而且放在“健康第一”的前面提出来,是基于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和健康,是整体教育工作都要贯彻的指导思想,甚至作为达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前副总理主管教育的李岚清同志曾有一句警言:“生命不保,何谈教育?”现教育部长袁贵仁同志也强调:“体质不强,谈何栋梁?”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性的文件,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下达的就有“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暂行规定和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最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爱护学生的生命,加强安全教育和“健康第一”上都是十分经典、十分明确、十分具体的法规性、纲领性的文件。

3.要尽快改变学生体质健康日趋下降的局面。既要颁布一些制约性的政策,又要发挥地方主管部门和学校自主创新的正能量。一是要严格落实“7号文件”和“53号文件”的精神。虽然学生体质持续25年下滑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总体来说仍然是呈现下降趋势,这个趋势必须尽快扭转;二是必须严格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现在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落实率不足30%,而40%的学生甚至达不到平均每天半小时的锻炼时间。要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质,就要把体育课上得丰富多彩,让学生们喜欢上体育课,在课程中对学生加以指导,使课余时光得到合理利用,在减量不减质的基础上,用好这些“多”出来的时间;三是大课间活动要讲究形式多样,注重实效质量。要加强管理,培训三支队伍,即:体育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和学生小干部队伍。北京市西城区教工委明确下发文件,要求各学校落实好每天一节体育课;河南省教育厅已经开始实施上、下午两节大课间体育活动。但是在执行这些政令时要特别注意,既要防止学校体育中出现的“应试教育”,又要防止“走过场,搞表面形式”的倾向。

4.加强体育课程改革、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参与编教材、对新课标的审查等不能仅是体育学科范畴内的同志,还要有运动生理学、解剖学、体育心理学、社会学等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学者和体育教师参与落实新课标的实施方案。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山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应当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允许他们编写当地教材和校本教材,不断提高开课率和活动率。

建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生长发育和掌握动作技能的特点编写教材,体育运动本身源自生活,笔者认为小学阶段体育教育以生活教育、形体健康教育、活动性游戏和基础的体力活动为主;中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以身体教育(技能教学)为主,辅以发展体能的生存基础训练;大学体育以生活教育、生存训练、运动处方教学为主。针对70%大学生出现亚健康的问题,在大学应适当的安排运动处方进课堂。笔者提出,根据大学生能看懂、易学、会做的三个原则,学习和掌握五类运动处方(以增强体力为主的处方;以发展力量、健美运动为主的运动处方;以增强心肺功能为主的运动处方;以减肥为主的运动处方和以养生为主的运动处方),有针对性地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此外,笔者还建议应针对农村学校体育的实际,拟定在农村学校贯彻新课标的实施方案。

5.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任重道远。回顾近半个多世纪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可分三个阶段。先是培养实践型,随后是实践理论型和学习研究型。但是现在大多数体育教师还处于前两个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体育教师数量达到50多万,今后我们还需要培养大批的体育教师,并且是要培养人体科学理论与体育科学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型和研究型的体育教师。为此,笔者建议当前体育教师要进修三本书:《健康体适能》和《人类动作发展概论》,大学体育教师也应进修《运动测试和运动处方指南》。教师要能够凭借自身教学能力开出两个处方,即“运动处方”和“营养处方”。

6.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方面,坚持“体教结合、优势互补、以学为主、学训结合”的思路。学校体育主要在选材、输送、文化素养和培养专业体育人才四个方面有所作为。当然,在高校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同时,还要配备优秀的教练员。逐渐减少运动员学生的比例,提高学生运动员的比重。单纯依靠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比较困难,应把省市优秀运动员集中到“体育院校”的管理体制上。这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转型的必由之路。

四、我国学校体育“转型”所需要的条件

1.舆论环境。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了几十年,已经形成一套固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传统固有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舆论环境。依托舆论力量提高社会各界对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视程度,依托舆论力量增加社会共识,增强学校体育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增强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对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解和支持,达成学校体育改革的共识。同时,舆论环境能增加改革的外部动力,减少改革的社会阻力。良好的改革舆论环境是学校体育改革转型的主要条件。

2.统一思想。对直接关系学校体育发展的诸要素之间形成统一认识、达成共识。通过共识形成目标一致行动协调的管理和运作机制,学校体育改革在这种崭新的学校体育改革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过程中,也是保障学校体育改革转型的重要环节。

3.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是保障学校体育改革与转型的核心条件。“7号文件”和“53号文件”已经制定了良好的宏观政策,为具体的实施政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学校体育管理部门和竞技体育管理部门微观管理政策、具体措施和导向是落实宏观政策的中间环节。舆论环境、思想统一最终需要体现到具体的政策导向上。没有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导向,学校体育的转型仍然是空中楼阁。

4.经济支撑。学校体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基础。它既肩负着强种强国的教育使命,也肩负着为竞技体育、社会体育打下身体基础的重任。单独依靠学校教育经费投资远远支撑不起学校体育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使命。学校教育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学校体育的转型和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支撑,这种经济支撑不是一时的,不是阶段性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有效率、有保障的经济支撑体系与制度。

5.运行机制体制的改变。学校体育运行机制的改变势在必行。不打破原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学校体育的转变与发展将成为空中楼阁。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深度融合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需要在一定理论、理念的指导下,使得各种思想、各种利益相互交融,在不断博弈、不断妥协中,在寻求短期或长期的利益共识和目标共识的过程中,建立起较为恰当的运行机制。

不能因为这个过程艰难而不去做。可先从容易的做起,如,首先把大、中、小学省级运动会与体育局及各协会相同或相近年龄段的运动会合并召开。这种形式有诸多优势:一是能节约运动会的成本和资源;二是能在运动会期间加强体育机构与学校的联系;三是能在运动会期间扩大竞技体育的选材范围;四是能推动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同时,在运动会合并过程中也防范了借队员参赛等弊端。其次,为了适应体、教结合的发展趋势,改革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结构。在有条件的高校开始建立教练员队伍,走教练员序列;建立体育教师队伍,走教师序列。教练员的职称评定和业绩评定归体育系统负责,体育教师的职称和业绩评定归教育部门负责。教练员队伍主要负责学校体育俱乐部和学生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与比赛;体育教师队伍主要负责体育教学与科研。逐步将竞技体育运动员和运动苗子吸引到学校教育之中,建立体育实践、教学、科研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这样的机制首先可以保障专业运动员受到良好而完整的学校教育,扩大了专业教练员的选材范围,高水平教练和高水平运动员带动了普通学生的体育热情,也丰富了学校体育、课外体育的活动内容。同时,国家用于发展竞技体育的投资可以顺理成章地投入到学校体育发展上。国家的经济投入也增加了校长与学校对发展学校体育的积极性,也使学校和学生更多的受益于国家用于竞技体育的基本投资。学校体育发展机制的改变对于校长和学校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也是推动学校体育转型的重要条件。

6.市场机制。学校体育从本质上是社会事业类别。但从学校体育肩负的历史与社会使命来分析,它同时又具有某些体育产业特征和潜在的市场价值。学生体育消费也是一个可观的市场。而且,十年后将是社会发展、社会消费的主力军。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动摇,这是个事实。同样,我们不能拒绝市场经济模式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介入。高校所拥有的高水平教练、高水平运动员和运动队、高水平俱乐部的赞助收入、广告收入、冠名收入以及俱乐部高水平运动员的转会收入等都将为学校体育的转型、学校本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因此,市场机制是盘活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市场机制可以更便利地调动学生、体育教师和校长发展学校体育的积极性。

这六个转型的基本条件,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外部因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严重滞后的关键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发展动力的问题和体制机制的问题,其中动力问题是发展的核心问题。外部条件的改善可以深层次的调动校长、体育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发展内动力。六个基本条件的成熟将标志我国学校体育转型发展的春天必将到来。我国学校体育明天的发展一定前途无量。

综上所述,我国学校体育必须转型。这个转型的思路是在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特别是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的决定后,使笔者头脑更清醒了,增强了笔者为强种强国坚决要同学校体育层的同行们一起下大力气,为扭转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局面,为不断提高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水平而努力的决心。

作者简介:曲宗湖,毕业于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曾任北京体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家教委体卫艺司副司长,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小组组长。主要著作有:《体育理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等,完成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实验研究及“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等学术研究。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教师转型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