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质疑

2014-05-10胡元兰

新课程·中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

胡元兰

摘 要:当今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时期,尤其是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探讨,总听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过分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试图解决这一教育难题。但教学是双边活动,教育不好不能单方面责怪教师无能,问题学生本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问题学生产生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该把好家庭关,抓好学校教育,净化社会风气,共同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质疑;智力发育

一、问题缘由

老教育家陈鹤琴当年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想陈鹤琴当初说这话时,一定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有其特定的含义,不会引起误解。陈鹤琴当年之所以这样说,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所以,我并不反对把“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作为我们的座右铭,我们奋斗的目标,不断鞭笞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但离开特定的环境,以现行考试成绩排名为依据,以理想主义者的姿态来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做到,片面夸大教育的功能,把教师的作用神圣化,把老师看成救世主,学生考试不好,学生出了问题,就把老师说得一无是处,指责教师无能,为家庭和社会推卸责任,只能是伤了教师的心,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这个难题,只会把教育引向歧途。

二、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质疑

我认为学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教就会的学生,他们有较强自学能力,第二类是教了就会的学生,他们有较强接受能力,第三类是教了都不会的学生,他们存在各种认知障碍。而“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种观点否认了客观差异,我觉得有些偏颇。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教育是万能的,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而不是外力的推动,即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与学生,就如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如果学生厌学,基础太差,自己放弃学习,老师再怎么教也是枉然。教育只是这个社会众多行业之一,按照这种思维方式,是不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没有抓不到的坏人,只有无能的警察。”只要警察存在,那社会上的坏人就该销声匿迹,警察这个行业也可以消失了;也可以说“没有拿不到的金牌,只有不肯流汗苦练的运动员”,要是这样的话,我国早就将所有运动项目的金牌收入囊中了;还可以说“没有干不好的员工,只有不会管理的领导”,那且不是说领导无能……这简直就是“人定胜天”的唯心主义论。所以,“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是片面强调和夸大老师和学校教育的作用,是一种变相的教育万能论的极端表现。事实上,确有在一定时间内教不好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先天遗传因素。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个体遗传差异是不容否认的。有些人从一出生就存在着不同的缺陷,如,智障、身体异常等,这必然存在个体差异。从普遍性来说,遗传方面的素质是很难改变的,而且提升和改变遗传素质应该不是教育的使命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差异越大,总是用成绩这把尺子来衡量,差别自然存在,我们这些普通老师也没有“点石成金”本领,即使我们花上十倍的力气,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也只是事倍功半而也。

2.后天智力发育。智力究竟是由几种因素构成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PS,Thorndike亦持“单因素论”,他认为智力有高低之分;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 Spearman,1904)提出二因素说;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L. Thurstone)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智力结构的群因素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P. Gvilford)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20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阜南(P. E. Vernon)提出了智力层次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 Cattell)等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两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 Sternberg)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霍华德·加德纳教授(Howard Gardner),1983年出版著作《智力的结构》,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以上理论各不相同,但都认为人的智力绝非一个模式一个水平,个体不同智力不同。

3.早期家庭教育。“教育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0~7岁的孩子主要在家庭生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尤其是孩子母亲了解孩子的倾向兴趣、爱好,理解孩子的个性,从而能很好地照顾他、理解他、引导他,为他做好准备,指明前进的方向。如果一个家庭的父母正直、勇敢、善良、宽容、善学、积极向上,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会从父母身上学习这些优秀品质,并努力成为这样的人。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孩子的模仿性能力都比较强,也有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三岁看大,7岁看老。”尽管有些绝对,但它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家庭教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4.社会风气影响。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人类就不可能独立地生活,总是和社会发生各种联系,社会风气的好坏对人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谁不佩服昔日孟母当年的智慧和毅力,三迁其家,成就孟子圣人至尊;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我们周围充满真、善、美的东西,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就感受到美的教育,特别是读过一些好书;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赞赏一切美好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卑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徒。”他们的所见所闻都是美好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他们能做出匪夷所思,非常出轨的事情;相反假、恶、丑的东西总是围绕在我们周围,耳濡目染,尽管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现实社会时候社会展示诚信问题、公平问题、规则问题考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也考量着人们的良知,如“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纠结着人们的心灵;扶老人反遭讹诈,甚至为证清白,广东男子自杀身亡,并非是善有善报。有时邪恶的人比正义的人生活得好,不守信用的人比诚实守信的人获得的好处多,幸福得多,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那我们的学生会怎么想,该怎么去做呢?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老师能控制左右学生的思想吗?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自己被学生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精神财富。所以,对于他们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师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当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相矛盾的时候,他所受的教育就大打折扣了,教师很难扭转学生心中的哪一种“固执”和“偏执”,所以,一个人要健康成长,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个人的幼年时期。endprint

5.学生意识问题。我所在学校是一所住读学校,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老师们管理学生付出很多的心血,我觉得学生应该是比较接受老师的。我在讲《调控情绪》《直面挫折》等知识的时候,我多次在所任教的班级作过不完全调查统计:“当你遇到烦恼的时候,你首先会想到谁求助谁或者采取什么方法解决?”结果是:小事他们闷在心里,或者去运动,遇到大事,首先是朋友、同学,可见,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信任度,更不要说偶尔发生的校园杀师案。尤其是信息开放时代,老师能对学生的教育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6.独生子女、留守儿童问题。独生子女、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出现的另一个新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如果学生放弃,家长放弃,只剩下老师还在努力,即使拼尽全力,也将收效甚微。因此,加强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

三、“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共同愿景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每一位教师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爱好、兴趣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这才是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为此,我认为:

1.从源头抓起。如,举办孕妈培训班,因为“两个躯体共享一个灵魂,母亲的愿望不断影响着她腹中的胎儿教。母亲的意志、愿望、惊悸和精神上的痛楚也会严重影响胎儿,这种影响大大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因此,教育孩子,应该首先改造孩子的母亲,减少出生缺陷。

2.举办家长学校。如,开办家长讲座,教育他们如何去爱孩子、教育孩子?如何言传身教地去为孩子做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3.全社会都要来关注教育问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让邪恶的东西远离年幼无知的青少年。

4.加大老师的培训。培训要紧跟时代步伐,落到实处,不走过场,不搞形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片面的,在人的一生中,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的教育,是三者共同教育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M].哲学研究,1978-08.

[2]林崇德.中学生心理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3][德]老卡尔·威特,[德]小卡尔·威特.卡尔·威特教育全书[M].李万祥,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06-01.

(作者单位 重庆市綦江区扶欢镇初级中学)

编辑 王团兰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
巧用“正能量”,疏导问题学生的案例分析
转化“问题学生”,做智慧班主任
正本还需清源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