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四“道”
2014-05-10刘熙武
刘熙武
求学问道本身是门学问,要掌握其中的方法,绝非易事,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才能悟出点“道”来。总结起来:就是勤读书、多实践、少浮躁、善执着。
做学问要勤读经典的“有字书”。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经得住时间、实践和人民的检验,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东西。读经典是做学问的正途,看似走“弓背”路,实际上是走“弓弦”路。读经典是做学问的根基,没有经典就没有深度。只有把基础打牢了,再往前走,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所以,读经典要以钻研的精神潜心向学,反复研读,读一次,学问就积累一次,升华一次。但是,读经典既要沉下来,钻进去,又要出得来,做学问才算有点儿味道,才是做学问的真境界。
做学问要有重视实践的“无字书”。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中深藏着真正的大学问。如果说,经典决定了思想的深度,那么实践则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时代之绝响。且一切学问,只有经过实践的打磨,投入到时代的声音之中,才能彰显学问的价值。所以任何学问,都要走出书斋,走向田埂,走向实践,以问题为中心,注重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之道,这才是学问的核心价值所在。
做学问须力戒浮躁。无论做什么学问,都要做好吃苦头、嚼菜根的准备。要学会扎猛子,沉下去,往下扎根,做长久的修炼,才能长出息。“天圆地方”是古代天体观,治学之道与此同理,“天圆”就是头脑要圆通,善于动脑,思维要活络;“地方”就是要坐得住,甘于寂寞,甘于坐冷板凳。做学问是个慢活,要小火慢炖为宜,多出活,快出活,早出活,不一定是好事。一个做学问的人,一旦热衷于功名利禄,醉心于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纸有名,学问生涯非终结不可。傅斯年曾为弟子定下铁规:“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值得启示后人。
做学问还要有执着的劲头。在做学问的道路上没有捷径,最好的办法就是最简单和最笨的办法,那就是执着。古人讲,“殆”是万恶之源,殆则工废其器,农废其田,学废其业,士废其事,结果,百事必败。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读了1 500多种书,做100本读书笔记,用了20年时间完成。做学问好比挖井,不是一锹就能挖出个井的,要一锹接着一锹地挖,直至品到甘泉为止。这就需要吃得起一个“苦”字,耐得住一个“寂”字,守得了一个“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