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建设、居民福利与政策路径——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

2014-05-10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温州市温州福利

熊 萧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发展中心,浙江 温州 325011)

一、引言

从社区建设模式方面看,当前社区建设,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主张分别建设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二是建设统一的城镇社区。“一体化”建设虽然可能解决长期以来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但在我国户籍制度没有取得突破之前,城乡“一体化”建设很可能成为一句空话,甚至成为农村集体土地“转换”为国有土地提供借口。城乡分别建设社区是国家实施“新农村”战略的重要依据,也是当前仍然在实施的重要政策。但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部分已经建成的“新农村”中的居民又开始迁往城市。农村居民的“二次迁移”说明, “新农村”虽然很好,但并不是这些向城市迁移的农村居民的目标。[1]所以,社区建设的模式“似乎”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从社区管理方面看,我国城市社区长期采用居委会自治管理制度,“议行合一”。随着商品住房制度的推广,许多新建社区在成立居民管理委员会后,也成立了专门的物业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小区的物业管理与服务。虽然我国于2007颁布了《中化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但当前的社区管理主要依据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委会承担了较多的行政管理的职责。社区管理存在“越位”与“缺位”现象。[2]

从建设目标方面看,当前许多地方的社区建设目标主要依附于地方“政绩”,例如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加快城镇化建设等,有的甚至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相挂钩。事实上,虽然社区建设可以解决棚户区、城中村等问题,也可以提高地方的GDP指数,但不以社区居民福利增长为目标的社区建设,有本末倒置之嫌疑。

19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提出,社区是“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3][4]社区的主体是居民,以GDP增长为目标,不考虑居民福利的社区建设是陷入“两难”、出现管理问题与“本末倒置”的主要原因。与全国其他社区建设一样,温州社区建设也存在类似问题。分析温州社区建设经验,有助于探索与居民福利同步增长的社区建设路径。

二、温州社区建设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一)温州社区建设实践

1.温州社区政策规划合理。为规范有序地开展社区建设,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温委〔2011〕1号)、《关于实施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温委办〔2011〕103号)、《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温委〔2011〕1号)等政策,制定了“1650”大都市区的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实施“五个建立、六个到位”,进行乡镇“三分三改”。温州新型社区建设经验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2.撤乡并镇工作取得突破。如表1所示,至2000年温州市共有30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 (以下简称“两委”)分别为694、6177,数量高居全省首位,平均面积却比省均小34平方公里,其中更有80个常住人口不足1万的小乡小镇。至2012年时,全市乡镇 (街道)数减少至130个 (其中镇65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60个),乡镇 (街道)缩减率达到57.34%。2011年时“两委”缩减至5938个,缩减率为13.58%。2012年,温州市有城乡社区789个,这是“两委”整合的结果。其实,温州市“撤乡并镇”等社区建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2000-2005年,温州市将乡镇、街道办由304个降低为290个。但真正大规模的撤乡并镇工作是在2011年进行的,这一年全市乡镇、街道办总数由2010年的290个减少为131个,城乡建设工作取得突破。

表1 2000-2012温州社区数量的变化 单位:个

3.城乡建设成绩斐然。2000-2012年温州市房地产投资3159.68亿元 (缺2008数据),年均投资263.31亿元;2008-2011年住宅建设1569.01亿元,年均投资174.33亿元。2000-2012年温州市房屋施工面积28215.3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809.4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084.75万平方米。2005-2012年,住宅销售面积1632.94万平方米。2000-2006年,温州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从20.2平方米提高到23.6平方米。2007-2012年,温州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33.52平方米提高到41.25平方米。温州城乡建设为其赢得“活力城市”、“宜居城市”美誉。

(二)温州社区建设实践中存在问题

温州社区建设是全国城镇化建设的缩影,同时温州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在全国建设是也具有普遍性。在温州社区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住房高空置率与高房价并存。根据《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02),这两年的年末空置房面积分别为23.24与17.66万平方米。虽然自此之后,政府没有再公布年末空置房面积。假设:

当年住房空置面积=当年住房竣工面积-当年新增人口住房面积

那么依据公开资料可以从理论上计算出空置住房面积见表2。其实,现实中的空置住房肯定没有这么多,因为还有其他非户籍的常住人口也可能购买住房。当然,温州的高房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表2 2002-2012理论空置住房面积 单位:万平方米

2.社区功能比较单一。如表1所示,2002-2008年,温州市社区服务站、社区服务网点基本上没有增加。事实上,就像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城市,城市看上去都是高楼林立,小区遍地。但如果仔细了解一下,就会发现所有的小区功能多仅限于居住。小区仅仅是人们工作一天的休息场所。至于小区的文化、娱乐、聚会及其他社会功能则一律没有。单一居住功能的社区,已经失去作为社会小区的基本意义,久而久之,其结果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加,民族中那些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优良品德全部丧失,导致社会不稳定,危害极大。

3.人口密度过高。开发商为了降低建筑成本,获得更高利润,除了个别高档小区以外,普通小区的建筑密度都比较高,导致人口密度很高。例如当前普通商品房小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每公顷600至800人,而公租房小区则达到了每公顷900至1200人。过高的人口密度容易给环境、交通带来压力,同时也给物业管理增加困难。[5]

4.社会融合度较低。由于大多数的社区功能仅限于居住,并没有考虑居民的文化、社交、娱乐等社会功能,因此社区的社会融合度极低。大多数的社区居民,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很多年,但互不相识的邻居非常普遍,上下楼层之间更是形同路人。这其中虽然有许多社会原因,例如社会节奏太快,人们交流时间太少。但社区内公共活动场所太少是重要原因。[6]

5.社区管理不方便。大多数的小区,是以商品房的形式建成的,入住居民的成份极其复杂。即使是由原来的小区拆迁改造而成的小区,其居民也多为新入住的。复杂的入住来源增加了居民之间的隔阂,给小区管理造成困难。[8]当前小区管理多委托给小区物业,但物业公司多限于协议服务内容,以及收取物业管理费。物业服务内容与真正的居民管理相差很远,从而更容易引发社会问题。

6.社区的连续性较差。如果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社区,那么一定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这些历史的渊源既是社区居民的荣誉,也是社区居民凝聚思想、开创未来的共同信仰。但当前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社区,不仅没有历史渊源,而且还可能被设施更新、功能更完善的社区所取代,社区存在的连续性值得怀疑。各地不断出现的城中村改造就是典型的例子。社区的连续性太低,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而且也会造成资源浪费。[7]

三、基于居民福利的建设路径

(一)社区居民的基本福利

从福利来源角度,社区居民基本福利包括社区私人福利与社区公共福利。社区私人福利是指需要付费才能享受的福利,社区公共福利,是指社区居民都能享受的福利。私人福利与个人的收入、个人拥有资源及财富相关联,公共福利则只与社区有关系。

一般来说,私人福利由私人提供,例如供电、供水、供气等。公共福利由政府提供,例如公共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伤残保险等都属于公共福利。[8]社区居民所获得的福利是私人福利与公共福利的总和。因此社区建设不仅要考虑居民私人福利,而且还要考虑公共福利。

(二)符合居民福利要求的社区建设

居民福利完全取决于个人收入与财富,这是一种无视居民社会性的片面观点。因为即使是一个亿万富翁,如果他居住社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那么他也难以享受其“幸福”生活。因此社区建设过分强调收入水平的差异,并进行分类建设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虽然富人社区的各类设施需要做到一应俱全,但一般商品房与公共租赁房社区也应当考虑居民的福利需求。居民福利需求反应在社区建设上包括:

1.基本生活设施需求。虽然传统意义的基本生活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现在对快递与网络业务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邮件的需求,但煤气水电邮 (快递、网络)等仍然是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社区建设时,如果无视居民基本生活需求,那么这样的小区建成了,又有多少意义呢?例如,为控制不符合条件的人购买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有些专家提出“保障住房不配套卫生间”的这种荒唐办法。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社区是一个功能不全的社区,其结果要么是被居民所抛弃,要么是小区套牢居民。考虑到乔迁成本,功能不全社区可能成为低收入人群的“牢房”。

2.文化娱乐需求。虽然文化娱乐有雅俗之分,但如果没有文化娱乐的社区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在土地价格高涨的条件下,为降低建筑成本,开发商往往将居住之外的建筑面积,例如文化娱乐设施,尽量压缩到最小范围,即使是一些高档别墅区也没有大型的文化娱乐广场,商品房小区、保障房小区要么根本没有广场,要么广场小得可怜。文化娱乐是进行公共社交、增强社区和谐的重要场所。当前大量存在缺乏人际交流的社区,其对社会的长远影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事实将会证明,在使人心凝聚、社会团结的文化娱乐面前,土地价格再高,也是没有意义的。

3.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由于中国家庭普遍重视子女教育,这为房产商高价推销住房带来商机。房产商为增加销售收入,在社区建设时大多配套有幼儿园,有的还有小学校。相比之下,医疗保健设施则几乎没有被考虑。有些社区即使有一点户外健身器材,也因无人管理而使利用率不高。虽然普通医疗服务可以由个人提供,但如果社区能建设一定数量的卫生保健设施,那么居民的需求将会得到更好的满足。其实住户收入差异应当属于次要考虑的范围,然而目前却成为最重要的因素,这也可以算是当前社区建设的一大特点。

(三)建设幸福社区的主要路径

1.社区规划立法。如前所述,一个社区即是一个小社会、小城镇,因此社区建设应当以一个小社会的功能来进行规划,既要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要,也要满足个人教育、文化、娱乐、卫生、医疗、保健等需求。在进行规划时,满足私人福利方面的设施可以有差异,但满足公共福利方面的设施应当基本相同。目前一些小区,尤其是保障房小区,不仅没有考虑电梯,更没有车库,连道路都很窄。狭窄的道路不仅剥夺了小区居民未来拥有小车的愿望 (不管将来小车是不是居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而且也妨碍了小区居民与外界的交往。甚至还不利于生命财产的安全,例如许多保障房小区因为没有建设配套车库,住户的助力电动车要充电时,他们不得不从高层拉下一根电线,这不仅使电动车容丢失,而且也增加了小区的消防安全隐患。

因此,要从法律方面进行社区规划:一是社区建设必须讲究小区风格与文化传承;二是确保居民必需的生活设施;三是确保公共基础与公共福利设施。

2.量化建筑指标。当前的社区建设主要遵守国家民用建筑的相关法规,这些法规对建筑中的消防、绿化、光照、防震等项目有要求,但对小区的教育、文化、娱乐、卫生、医疗、保健等设施则基本没有规定。因此,为建设幸福小区,国家应当出台《小区建设指导性意见》,对小区居民的生活必需性设施及公共基础性设施提出指导性指标。虽然这些设施指标可能会推高小区建设成本,但却可以增加居民福利、增进小区和谐,增强社会稳定,利在当代,功盖千秋。

3.严格建设监督。显然,即使有了规划与指导性指标,如果没有一定的监督措施,那么开发商在利益驱动下,也可能少建、甚至不建居民必需的生活设施与公共基础设施,导致居民福利损失。只有加强小区建设监督,才能建成居民需要的幸福小区。

[1]赵志浩.对社区建设中“社区治理模式”的思考——以天津市“三区建设”中的新社区建设为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5):64 -69.

[2]徐桂英.城乡一体新社区管理与服务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以嘉兴市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3,(2):48-53.

[3]Blaek D,Henderson V.A Theory of Urba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17):252 -284.

[4]Willianmson JG..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65,(13):3 -5.

[5]廖正昕,高超.北京公租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住宅产业,2014,(1):73-76.

[6]杨军剑.城乡一体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J].社会研究,2013,(25):109-110.

[7]张国栋.我国农村社区建设问题与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0,(3):54 -57.

[8]张明艳,田卫民,孙晓飞.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问题与对策[J].理论与改革,2013,(4):144-146.

猜你喜欢

温州市温州福利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旅友视界”征稿啦!福利多多
难忘九二温州行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温州市特色街创建 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