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教学的生活化研究

2014-05-10天津市河东区教育中心

天津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想象生活教学

■天津市河东区教育中心 姚 澜

写作教学的生活化研究

■天津市河东区教育中心 姚 澜

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也是一种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学生写作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由此我想到中国有句老话叫“功夫在诗外”,写作教学中要摆脱学生生活情感贫乏的办法,只有一条:“走进生活,融入生活”,这才是写作教学的本真。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若反问,既不登山,又不观海,情意又从何来?无情无意又有何写的必要?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平时不断地去感受生活,完善自我,丰满自己的灵魂,从目睹耳闻自然与社会中的真假善恶美丑,去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撞击心灵,明辨是非,使自己的心跳加快,热血沸腾;由此同情,由此赞叹,由此痛苦,由此愤怒,由此谴责;要去微笑,去流泪,把自己凝结成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善理解、能宽容、有毅力、有韧性、敢拼搏、敢牺牲的堂堂正正的人。

叶圣陶曾说过,“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长期以来,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东拼西凑,生搬硬套,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没有灵气,缺乏个性,不注意从生活实际选取材料,不愿用自己的语言,表露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经常性地去点燃学生心中情感的火花,激起他们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真实的情怀。让学生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表自在之趣,显真实个性。

生活是多么美好。走进勃发的春,你能体悟勃勃的生命气息;投入火热的夏,你能领略大自然的魅力;融入金黄的秋,你能享受收获的喜悦;关注洁白的冬,你能欣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美……

一、回归生活,体验激情——写作教学的起点

只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就会有话可写,有情可发。但从学生写作现状来看,学生对“生活”认识不足,发现不透,感受不深。为了使学生在写作时,能从丰盈的泉源中引出畅流不歇的溪水,我认为要帮助其做到以下几点。

1.在观察聆听中丰富见闻。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生活在真空中,他的周围肯定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亲人、同学、老师,也可以是街头的清洁工、商贩、乞丐。要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神态外貌,听听他们的语言;观察生活中有意义、有趣味、新鲜的事,如吹泡泡、雄鸡打架、蚕儿吐丝等;要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如春天的花草、夏天的虫豸、秋天的果叶、冬天的冰雪等。总之,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拥抱生活,尽可能地将学生带出课堂,走进大自然,通过耳闻目睹去体会生活的无穷乐趣,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2.在实践参与中获得体验。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双手、时间、空间,让他们去实践参与。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来个“小鬼当家”,在父母的陪伴下亲自到菜场与小商小贩们讨价还价;在父母的指导下炒菜做饭,洗衣刷鞋,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父母的辛劳,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失败的痛苦。平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参加公益劳动、参观访问、春游祭扫、家务劳动、社会调查……另外,我们还要千方百计地去创设情景,提供机会,拓展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学生只有在自己动手、动脑中,才会获得内心真实的感受,涌动情感的波澜,产生鲜明的思想,获得生动的语言。

3.在交流互动中积累素材。

要求学生每天去想一想观察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每周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交流一周的观察所得和对生活的感悟。在交流中,学生会从别人的观察所得中得到启发,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感悟,把它变为自己的生活材料。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要适当地进行点拨,开拓学生的思路,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观察的方法,获得观察的途径,积累观察的经验。平时,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把积累到的素材记下来。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养成乐于观察的习惯,会自觉寻找生活中的热点,捕捉生活中的亮点,并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好习作素材。

二、热爱生活,提升品位——写作教学的平实

读书是生活,写作就是走过的人生。读书可以提高写作的思想境界,读书可以充实写作的材料仓库,读书可以为写作提供写法的借鉴。

1.广泛阅读,热爱生活。

好书是精彩的世界,好书是睿智的长者,好书才是真正的“脑白金”。

精心研读一些好文章,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

鲁迅先生还主张“广博”,也就是说除了阅读文学作品外,还要适当读一些历史、地理和科技等方面的书,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

巴金曾这样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爱和我的同情,不知不觉中我逐渐改变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前辈作家把生活的火种传给了我,我也把火种传给别人,我更加热爱生活。”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先贤关于写作的真知灼见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培养和获得语感,才能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写作能力。

2.勤于积累,锦上添花。

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就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该像过眼烟云。

毛泽东曾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许多名人在读书背书方面都曾下过苦功夫。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读书更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最终他们都成为彪炳史册的伟人。“没有库存的输出是贫乏单薄的,没有汲取的输出是干枯无味的。”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喝咖啡要加方糖。同样,一篇文章也需要用富于文采的语言来包装,不然,定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因此,要写好文章,必须下苦功读好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书,一本是无字的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源源不断的“活水”,写作才能锦上添花,美妙动人。

三、丰富生活,挥洒真情——写作教学的加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学生在写作时,只有吐真言,抒真情,真正做到像巴金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才会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1.要勤于拨动学生的情弦。

教师要做有心人,把握机会,创设情景,经常性地去点燃学生心中情感的火花,激起他们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真实的情怀。例如,期中考试后,学生很想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在公布成绩的前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结果,学生的感情多姿多彩,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真切自然,感人至深。

2.培养学生流露真情的习惯。

学生平时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实践中的喜怒哀乐都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应当引导学生真实地原始地记录下来。日记是真情无拘无束地流露的最好场所,学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心灵自由放飞,思维任意畅想,情感自由挥洒。日记应当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轨迹,成为学生情感世界的聚宝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勇于流露真情的习惯。写作时,真情便会自然地在字里行间呈现出来。

3.善于拓宽流露的空间。

宋代谢枋得指出:“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这话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写作,必须让学生尽情去想,放胆去写,畅所欲言。框框越多,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就要对照教师定的要求或标准,束缚了思维,不敢越雷池半步,心灵不能自由放飞,内容单调乏味,情感也就不能自然流露。因此,我们必须减少命题写作,减轻要求,努力创设一个学生可以袒露心灵世界的空间。古人说:“心生而立言,情动而辞发。”只有发自肺腑的才是最真的,最纯的。

四、升华生活,发展想象——写作教学的精彩

生活需要发展,因为发展比存在更重要,生活需要想象,因为想象力是概括世界一切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学生失去想象,写作将会怎样?当前的写作教学中,虽然众口一声、千人一面的情况有所好转,但学生写作中的模式化的现象比比皆是,说空话、编假事随处可见。究其根源,缺少想象力,特别是缺乏创造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原因。其实,中小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的脑中充满着各种幻想。想象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思维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分段目标”和“教学建议”中反复强调,在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不拘形式地写下想象”,要“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要“想象写作”。

想象能力的培养如此重要,那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1.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异想天开”。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一个人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感到自由时,他才可能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师生平等,与学生心心相印,“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

2.巧妙设计题目,启迪学生想象。

教材中的一些写作训练,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会克隆》等,都能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还可抓住教材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如《穷人》《凡卡》等课文,学完后引导学生想象,桑娜一家以后的日子会怎么过呢?凡卡一觉醒来后,等待他的命运会怎样呢?也可以创新一些写作训练的方式,如编写童话故事、听音响写作、提供词语想象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学会写作,学会做人——写作教学的回归

在社会风气日益浮躁的今天,能静下心来写作的人有多少呢?在这一点上,人文精神的缺失,金钱物欲的膨胀正是人与人之间难以正确评价的原因所在。祖国的花朵都是同样美丽而芬芳的,要从小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欣赏他人、欣赏自我的品质和能力。只有学会正确的评价,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学会写作,学会做人。

1.教师评价,学生模仿。

教师选择上、中、下水平的部分习作,对每篇习作至少肯定两个以上“闪光点”,最多指出两个不足。教给学生运用修改符号评改的方法,拟定鼓励性评语的方法,诸如对“闪光点”使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给予充分肯定,用委婉含蓄的激励性评语提出可资借鉴的建议等等。这是“前车之鉴”。起初几次,教师要全批全改,一是让学生了解这种评价方式的基本特点,二是通过反复演练,使学生学会基本的评价方法。

2.师生评价,学生自改。

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商讨修改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尊重他们表情达意的合理化要求,与之推心置腹地交流;切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头上,否则,那样改出来的写作,已经不再是学生自己的了。拔苗助长,只能事与愿违,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征得学生同意后,把几经润色的习作分类装订成“创新写作集”,在学生之间传阅,使其他学生在阅读这些范文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师生合作、探究的既得利益:人格得到尊重,“闪光点”得到赏识,写作潜能得到发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单薄,只有在合作状态下深入探究,虚心好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自己的写作素质不断增强。

3.学生评价,互相修改。

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比较接近,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能达成共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之间互评互改,能够彼此借鉴,共同提高。在小组内,可以轮流读习作,大家一起评改,交流看法,重要的是找足优点;或者交互评改,然后推荐精彩段落、篇章,供大家赏析。就出现的突出问题,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更多的方式方法。如,内容肤浅的,建议要深入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选材陈旧的,建议要走进生活,勤于观察;语言贫乏的,建议大量阅读,善于积累,活学活用。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参与小组的写作评改活动,具体感受评价过程,获得大量反馈信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把学生领进了“自主评价”之门。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作来源于生活,更应走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猜你喜欢

想象生活教学
快乐的想象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漫生活?阅快乐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