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改革方案确定“1+5”
2014-05-10
【编者按】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37个年头,为追求高考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性,高考一直在经历着变革,未来几年高考都有哪些变动?中国高考改革的未来走向是什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教育部今年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同时,各省份也将在上半年出台改革“实施意见”。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脚步越来越近……
新华网消息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1月15日举行的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部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
至此,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所进行的高考改革方案的轮廓已大致清晰。
袁贵仁说,各省要根据教育部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于今年上半年出台改革“实施方案”。在有意愿、有条件的省份和高校开展改革试点。改革试点包括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相关省份和高校要于上半年出台试点“实施办法”。
“高考改革事关重大,我们强调有意愿、有条件这两个前提缺一不可。”他说。
根据此前一些专家的描摹,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或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袁贵仁表示,教育部将抓紧研究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程考试内容,完善国家考试题库。高等职业教育则要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方式。
针对考试公平公正的问题,袁贵仁说,今后要建立校长作为法人代表签发(或授权签发)录取通知书制度,公布各校录取通知书签发人名单。对学生作弊、作假、经查实除按规定处罚外,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提供给就学、就职单位了解。
他还强调,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高考改革的风险评估。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提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另据袁贵仁对2014年教育工作的规划部署,今后学生在上学期间参加志愿服务将“以纪实方式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逐步使之成为评优升学的硬性要求”。
【链 接】
高考恢复以来历次重大改革
1977年5月24日,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暗示着被废除了10年的高考有重新开科的可能。经过44天的争论,当年10月,教育部终于拿出可行性方案:《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当年冬,500多万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六岁的应考者涌进考场,在中断了十年后,大学招考的车轮重新滚动。
1983年 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1984年 开始特殊专业(艺术类等)招生实行统考+单考。
1985年 实行双轨制。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同年,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在广东进行英语、数学两科试点。
1989年 高考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1996年 高校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增加。
1999年 教育部考试推行“3+X”科目改革,广东省率先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英语考试加试听力。
2000年 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2001年 取消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2002年 普通高校招生第一次实现全面网上录取。
2003年 高考由7月提前到6月举行。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2004年 全国推广分省命题。
2005年 开始实行高职高专单独招考。
2006年 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同年,自主招生高校扩大到53所。
2007年 海南、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