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2014-05-10张荣臣
收稿日期:2013-11-24
作者简介:张荣臣(1962-),男,河北海兴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91
*本文为国家开发银行资助、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科研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90年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既是提醒也是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时代面前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必须坚持“三个自信”,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断增强党性和发挥斗争精神。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党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4)01-0003-09
五十年前,毛泽东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为了这个事业,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要准备着由于盲目性而遭受到许多的失败和挫折,从而取得经验,取得最后的胜利。”[1](P302)五十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一
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深化改革过程中碰到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志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当时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面对困境和压力,党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坚定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针对长期以来的思想僵化或半僵化,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为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探索和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推动了人们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从世情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急切地抓住和平机遇,加快自身的发展。我国也必须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国情看,我国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半封闭的状况,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我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方面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距离。从党情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维定式依然没有打破,在经济发展上姓“资”姓“社”的思想观念严重存在。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我们党做到了三个坚持。
一是破除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他明确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概念,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P3)这个基本结论,是对向来被神圣化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否定,是对我国也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观念的一个重大更新。它使我们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思想上的大解放,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实事求是、既现实可行又成功有效的正确道路。
二是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明确走自己的道路以后,还有一个怎样走的问题。毛泽东曾经主张,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同样,认清中国国情也是认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切问题的基本根据。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国情,主要是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何种阶段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过去的一个严重教训。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终于对国情有了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这就为克服超阶段的“左”的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三是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式,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是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髓的关键。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些同志常常离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离开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离开改善人民生活的根本宗旨,去讲姓“社”姓“资”,使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邓小平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P37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深刻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核心是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经多次讲过,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在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来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被实践证明正确的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上有些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发生严重挫折,有许多教训值得汲取。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回顾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事实,更能说明这一点。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1956年党的八大,我们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进行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地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里,工作做得不好,虽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对外闭关自守,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制订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导致不但不能发展生产力,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直至“文革”中像“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样荒谬的口号竟然盛极一时。发生这些错误,固然同主观上的急于求成有关,同“左”的指导思想有关,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建设我们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搞革命我们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毛泽东曾经讲过一段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历史过程的话。他说,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要有一个过程。例如对于在中国如何进行民主革命的问题,从1921年党的建立直到1945年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一共24年,我们全党的认识才完全统一起来[1](P298)。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到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干了20来年的革命。过去那么多年的革命工作,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的。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你们切记不要信,没有那回事。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1](P300)。毛泽东又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这一段历史情况的目的,是想引导同志们理解这样一件事: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然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1](P300)。这段话我们今天读来,仍然发人深省,富有教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最好的学习是从自身的经验教训中学习。从拨乱反正到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党所领导的这些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大大前进了,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大大地深化了。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达到共同富裕。”[2](P373)
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强调,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提醒全党“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就是爆发大规模战争,打仗以后也要继续干,或者重新干。”他要大家“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3](P249)。二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一招,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四是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2](P3)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3](P91),我们要通过对外开放加速发展自己,增强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能力,这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同时,邓小平强调,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为了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上,邓小平提出了“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一整套方针。邓小平所讲的“两手”,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表述,即一手抓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政治思想工作;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这些方针的基本精神,就是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我们的现代化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三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的回答和解决,为我们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它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内部联系和内在规律,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一是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解决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经济建设,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途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是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经济手段;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在评判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问题上要坚持“三个有利于”。同时,邓小平还告诫全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经济上的发展成就最为显著,为解决困扰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温饱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党的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这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推动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促进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建设迅速发展。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和战略上的重大突破,是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阶段。
党的十四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进。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从1994年开始,在计划、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得以初步建立。在此基础上,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稳步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明确回答了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破除了姓“公”姓“私”问题的思想障碍,使人们从所有制问题上旧的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开放开辟了道路。党的十五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各项事业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实践表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高度重视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必须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城乡、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必须注重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这说明至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但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等目标。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和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因此,面对我国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
在实现党的纲领和路线中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党的历史经验证明,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同党为实现这些任务而确立的纲领、路线联系在一起的。党的纲领和路线是关系全局、指导全局、决定全局的东西,也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成效。党的建设的最根本的前提,是必须有一条正确的基本路线、有一个正确的基本纲领;而保证全党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则是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所谓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就是要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并使其得到全面正确的贯彻,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根据贯彻基本路线的需要来研究和部署党的建设,围绕贯彻基本路线的实践来开展党建工作;要用贯彻基本路线的实践情况来衡量和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效。围绕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关键是要使全党牢固地确立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自觉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把经济建设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这样,党才能更加巩固和发展,党的建设搞好了,才能使基本路线得到更加有效的贯彻。
党的事业与党的建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党的事业是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党的建设的依托和载体;党的建设必须符合党的事业的发展要求,在推进党的事业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和改进。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建设也将以十八大的召开为标志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同样,在我们党处于执政地位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始终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康。因此,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既是提醒,也是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时代面前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这是因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必须研究新的历史特点,同时也需要我们认真地准备。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习近平在十八大闭幕后的多次讲话中都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以开创性的思维寻找很多问题的答案。
“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正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为之付出全部智慧和力量。当前,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正在增加。因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要和平崛起,更是前所未有。对外部的挑战,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从国内来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还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实践探索,注重统筹协调,凝聚改革共识,落实领导责任,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一要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员干部应当经常解剖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常查找自身存在的不符合党和人民利益要求的缺点不足,自觉清除思想上的灰尘杂质和心灵上的污垢,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老老实实做官,保持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清正廉洁。二要增强自我完善能力,塑造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必须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学习和实践,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国家兴盛之要,是丰富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保持优良作风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要履行好义务,尽好职责,首要的就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达到在理论水平上高于人,在政治敏锐性上强于人,在作风建设上优于人。三要增强自我革新能力,彰显共产党人的先进品质。必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地把思想从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系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四要增强自我提高能力,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升从政道德水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恪尽职守、秉公用权的行动中。
“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要求我们坚持“三个自信”,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愈加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强底气,也让国人和世界看到了不断谱写壮丽篇章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辉煌未来的巨大勇气。当然,同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一样,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脚步合拍共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事业成功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我们既要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又要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把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之中,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促进中国的发展,使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要求我们“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断增强党性和发挥斗争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党的十八大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站在改革的前沿,勇立潮头,开拓进取,创造性地抓好工作落实,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一流的业绩,让自己的才华充分展现,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斗争。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提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时,再次引用了十八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并强调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王 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