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端生态海洋农业发展规律与方略

2014-05-10杨承训承谕咏梅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杨承训+承谕+咏梅

收稿日期:2013-07-10

作者简介:杨承训(1935-),男,山东嘉祥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州 450002;承 谕(1935-),男,山东青岛人,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山东青岛 266032;咏 梅(1964-),女,山东青岛人,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助理研究员,山东青岛 266032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分阶段分区域推进方略研究”(批准号08AJYO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海洋农业转型升级主要是使之实现高端生态化。必须研究和把握高端生态海洋农业的发展规律,即依托科技和管理创新实现海洋大生物圈中整体生物链多层次良性循环,并与外界形成互动机制,释放巨大的生态生产力,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健康综合效益。遵循和运用“生态生产力”、“多层次循环经济”原则是其大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着力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和海洋食物链网,拓宽产业链,实施海陆农业互动发展,加大科技引领支撑,循环发展,强化装备保证,建立“三元”调配保障机制。

[关键词]海洋农业;高端生态海洋农业;生态生产力;“三元”调配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4)01-0077-07

为实施中共十八大海洋强国战略,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思想,要求实现四个转变: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推动海洋开发向循环利用性转变,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习近平强调,海洋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观,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洋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海洋是人类财富的巨大宝库,是21世纪国际角逐的重要阵地,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强劲的新增长点。海洋农业是潜力巨大的海洋产业,是我国高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升级转型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全局,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我们应当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开创海洋农业的新境界、新方式。

一、深化认识海洋农业的重要性与规律性

恩格斯指出:“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1](P384)。习近平联系中国实际、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指出: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学习领会习近平的谈话精神,应该提高到“规律”的高度认识海洋和海洋农业,包括海洋农业及其规律。

(一)认识海洋与海洋经济规律

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其中生物资源乃是其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再生产基本上囊括于“海洋农业”,其中包括动物产业(主要是渔业)、植物产业和微生物产业。海洋农业是人类发展的长远寄托。

海洋拥有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的子系统。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拥有13.5亿多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水的比热大,不仅吸热量占了地球吸收太阳能的大部分,而且对地表环境温度起到巨大的稳定作用;海洋的水蒸发对地球的水循环、地球的气象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海洋还是创建地球大气构成的“元勋”,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氧气主要来自海洋生物的长期光合作用,并以此维持着大气成分的恒定。海洋是世界上巨大的生物库和基因库,现有科技资料显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目前统计已发现并被描述的海洋真核生物为22.6万种,预测可能大约有70万~100万种生物,其中有1/3~2/3尚未被发现和描述[2]。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海洋就没有现在的地球生物圈,维系和优化世界生态系统离不开海洋。

迄今为止,人类对偌大的海洋认识程度很低,开发程度很低很肤浅甚至发生“病态”开发,人类应该把更大注意力转向海洋,加强海洋的科学开发。海洋里不仅蕴藏着巨量的各色矿藏、水资源、一次性能源物质(石油、天然气、煤、可燃冰、氘——核聚变材料可产生取之不竭的能量)和巨大动能源(潮汐、海浪、风力等),而且是无与伦比的巨大生物“繁养库”。学者们对海洋的巨大生态初级生产力做过估计,海洋年总初级生产力约为300亿吨碳/年,其中大约20%(即60亿吨碳/年)是新生产力(微生物不是严格生物学分类名称,而是根据形态和功能做的“归类”)[3](P120)。“新生产力”可粗略理解为可被“输出”的生产力,折合为年生产有机物(碳量×2.5)150亿吨,按能量计算粗略相当于150亿吨粮食,为全球当前粮食总产量25亿吨的6倍,而且其中包括大量优质蛋白和特殊功能物质。诚然,这种计算和描述是很粗糙的,但也为我们展示了海洋农业的广阔发展前景。

海洋经济的规律具有突出的特殊性。人类在依托特别巨大的连通世界的水体从事生物产业(渔业、种植业、微生物产业等)、运输业、采矿业、再生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旅游业等的经营活动,与陆地经济活动有重大差别,其特点是:运用航行工具运作、资源潜力极其广阔、自然风险巨大莫测、科技支撑日益高端,既连接全球又区别若干气候单元,其成本相对较低,收益较高,但风险较大,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因此,不能照搬陆地的办法,必须采取特殊的生产、经营、运作方式和手段。

(二)认识中国海洋农业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疆域。我国有12个省区、市可直接经营海洋,其他地区也可“借船下海”。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的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海洋可利用的生物种类繁多,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我国海洋渔业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水产品总产量从1990年以来就跃居世界首位,目前约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1/3。2011年中国近海海水养殖1551万吨,是世界主要渔业生产国中海水养殖产量超过海洋捕捞的唯一国家,海水养殖占全国海水产品总产量的53.35%,占世界海水养殖总量的80%。

但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破坏程度大成为目前发展海洋农业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当前海洋的生态形势非常严峻。第一,化学污染。“海纳百川”成了“海纳百污”,70%的污染源自陆地的排放;船舶的排放是另一大污染源;石油泄漏也曾造成局部海洋灾难;2011年的日本核泄漏事件海洋核污染距离达2100公里,一周内排入海洋的污水中所含的放射性物质总量约为1500亿贝克勒尔,最近报道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被污染的地下水正渗漏入海中。第二,海洋局部富营养化。这是由陆地排放、泄流的含氮磷有机物和海水养殖业中投饵料不当等所致,造成赤潮、绿潮频频发生,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导致部分海洋生物死亡或减少。第三,过度捕捞导致资源几近衰竭。海洋水生动物物种减少、数量下降。日本打着“科学研究”的幌子坚持捕鲸,致使鲸鱼数量锐减。第四,酸雨降入或流入海洋,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洋,致使海水酸化,破坏了珊瑚礁,引发“白化”、减少或停止增长,致使藻类失去了生长的附着基质,削弱了海洋食物链的底层,影响了食物链上层生物(如贝类、虾类、鱼类等)的生存或生长;同时,由于温室效应带来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升高,也造成许多新的生态问题。

(三)进一步认识海洋农业的特殊规律

总体上看,以渔业为主的海洋农业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如果说农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辩证统一,那么海洋农业同样具有这两重属性,而它的自然再生产特性则更加突出。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有着许多不同的重要特点,主要是海洋的生态基质是巨大水体、海洋生态的基础“生产者”主要是海洋光合(“自养”)微生物(浮游微藻、光合细菌等占95%以上)、生物食物链交错成网状(称为“食物链网”)等。海洋农业的根本性质是生物性生产再生产与经济性生产再生产相统一,属于“生态生产力”,这是与陆地农业相同的。但是,与陆地相比,海洋的“初级生产”的担当者主要是微生物,而肉眼可见的多细胞植物(如海带、海草、种子植物等)只占“生产者”的一小部分;海洋动物种类很多,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是海洋渔业的主要对象;“分解者”则由不同的微生物担当。由此可见,作为海洋农业的根基,海洋的生态系统“自养”微生物乃是发展海洋农业的一个基础考虑对象。从长远和深层考虑,应当根据海洋生态的实况和规律,依照国家发展战略精神加深认知,理出科学发展海洋农业的重点思路。

二、运用“生态生产力”发展多层次循环利用的高端海洋农业

习近平强调,要着力提高海洋开发能力,着力推进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这是我们在发展海洋农业中应遵循的方针。

针对海洋的转型要求,《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发展海洋事业的原则是:“陆海统筹,联动发展;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国际视角,开放发展”。为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加快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和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的生产方针,着力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调整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快建设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海洋渔业设施装备水平、组织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海洋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着力加强渔村建设和优化渔民就业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总体上说,科学发展高端生态海洋农业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海洋“生态生产力”。所谓“生态生产力”,乃是生态在维系自身系统(包括整体生物界)存续和发展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运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撑能力,它涵盖生态对人类的“软硬件”功能,包含生态系统固有的生态功能和人类行为在其作用下的扩展功能。我们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发展高端生态农业的理念,即在先进科技引领和支撑下以生态全面优化为重要特征和前提条件,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从而取得生态、经济、社会、健康四重效益的现代大农业。其产业系统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包括捕捞)、林业以及相关旅游业等;其领域包括耕地、林业、湿地、海洋以及开发中的其他生态资源,如微生物农业。而高端生态海洋农业基本是指海洋生物产业,包括海洋中的动物(渔业)、植物、微生物等相关产业,还包括陆海产业互动。它比以往的渔业更广泛,当然仍以渔业为主,将来还会开拓更高端的新兴海洋产业。就其形成的农业产能而言,将为我国提供相当于新开垦2亿亩以上耕地资源。

高端生态海洋农业的发展规律可概括为:依靠科技和管理创新,实现海洋大生物圈中整体生物链多层次良性循环,并与外界形成互动机制,释放出巨大的生态生产力,获取高标准的生态、经济、社会、健康综合效益。高端生态海洋农业的特点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生态全面高端优化。包括海水、岛礁、海产品生产及其加工运输过程,全部符合生态标准的要求,其副产品及废弃物全无害化处理。二是高科技全要素创新集成。海洋比陆地更复杂,有很多是未知的资源,自然灾害频发又非常严重,它对科技的要求非常高,为此应当实现科技贡献率达到90%以上,重大问题取得突破,同时实现高度信息化,能够预测各种灾害,及时采取规避防范措施。三是循环经济多层交叉。海洋农业的循环比陆地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但是循环利用的潜力也比较大。四是资源全部科学配置。主要是科学利用海水资源、岛礁资源,以及它与陆地的关联性资源,力争摆脱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被动状态。五是设备全方位科学配套。海洋农业较之陆地农业更为复杂,需要逐步配套,包括海水流动、温度、保护手段、养殖方法,各个环节都要实现适应海洋特点的高标准机械化,有的需要采用机器人操作和工程化生产。六是模式全盘统分协同,更需要规模经济,培育新的经营体系。

目前发展高端生态海洋农业,应侧重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保护海洋、治理海洋,优化海洋生态食物链网

1.下大气力减少、杜绝污物排放,为海洋生态生产力提供环境保证。必须着力防止三个方面的污染:一是近海陆地的产业经营的污染;二是入海河流的污染(仅长江输入海水的污染线即长达200公里);三是海洋作业的污染。这就需要综合强力治理,恢复和优化海洋生态。

2.保护和优化海洋生态食物链网。海洋生态食物链网的基础层“生产者”为海洋“光合微生物”,是海洋内其他生物生存繁衍的前提条件。从长远和根基的角度说,只有海洋中“生产”出充沛而优质的“初级”食料,才有可能生产更高级的渔产品、大型藻类及其他有用产品乃至生物质能源。人类可以依靠科技进步的引领支撑,为海洋“生产者”改善生存条件,进而选种育种、应用合成生物技术“创造”优质品种输入海洋,局部“改造”海洋“生产微生物”构成。对海洋食物链网的较上层次构成也可以进行某些“改造”,例如“扶持”、专养目标品种,使海洋像“百花园”一样依照人们需要“栽种”不同“花卉”。近年发展的“生态养殖”、“海洋牧场”就是这种思路的一种形式,这是应用优化生态的路径发展海洋养殖业的正确有效道路之一。如天津市计划用十年时间在渤海湾近海水域建成总面积达13.7平方公里的生态公益性人工鱼礁群,建造“海底森林”,为鱼虾及贝类提供庇护、栖息、索饵及产卵场所,以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环境。

3.合理捕捞、科学安排捕休、适当投放海生物幼苗,以优化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息能力。农业部提出2015年海水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左右,海水养殖面积稳定在220万公顷左右,其中海上面积控制在115万公顷以内,重点在提高质量。我国早已实施“休渔期”制度,并规定了合理的捕捞方式,如规定合理的网眼大小,禁止电击、爆炸、“绝户网”等毁灭性的捕鱼方法,以保护海洋动物幼苗,并定期有选择地投放幼苗,以保护和辅助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对于日本的捕鲸行为,要更有力地联合国际正义力量予以抵制和禁止。

4.重视海洋植物种植业。海洋种植业是海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藻类可作为人的有益食品、饲料、肥料、药品等,同时有优化海洋生态的作用,又是良好的可再生资源。我们要应用先进科技做好育种、选种、引种,推广科学种养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施科学采收、储存、运输。

(二)海洋农业要探寻和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

1.加大海洋自身的循环,即按生物链、生态规律的要求利用科技以海养海。人工可以适应自然规律循环利用。如青岛鲁海丰集团发展“碳汇渔业”,不投放任何饵料和任何可能污染海水环境的药物,而向海底投放大石块、混凝土构件、废旧渔船等进行人工造礁,并在深水海域分期发展大型抗风浪网箱养鱼,绿色海藻附着于人工礁之上繁衍生长,海参、鲍鱼、海星各种鱼类贝类以藻类为食料,构成一个海洋生态链,整体成为生态“海洋牧场”。贝类生物的外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的生长需要消耗很多二氧化碳,是很好的碳汇生物。据统计,海洋生物每年可以捕获和储存870万吨~1650万吨二氧化碳,几乎抵消了全球运输部门的碳排放量。海洋牧场可逐渐形成从初级藻类到小鱼大鱼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在人工鱼礁的保护下,一方面能够推广生态养殖方法,改变过度捕捞的老办法;另一方面则利用藻类和贝壳类捕获二氧化碳,净化周边环境。同时,在斋堂岛南一片3000亩的海域利用数字化深海网箱养殖技术,水下5米处的海带利用光合作用健康生长,水下10米处吊养的鲍鱼则以海带为食,而鲍鱼的排泄物则是最下层附着的海参最好的食物来源,这样的生物链可以有效避免人工喂养,还原三种生物的天然环境,产出纯天然的野生海产品。这种方式不但不会造成任何污染,而且海带、鲍鱼和海参作为天然海洋净化器和固碳生物,它们的成长就是对低碳环境最好的贡献。

2.沿海地区岛礁“取之于海,养之于海”,主要减少对海的污染排放,净化海水。岛礁往往是海洋生物附着生长的依托,可以广泛利用几千个岛礁建立海洋生物链发展立体海洋产业,即微生物-植物-动物(主要是鱼类)共生系统,形成小范围的生物圈;循环利用海洋产品,遵循“3R”原则,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远程内陆加强水土保持,减少向海中排放泥沙。

3.海陆农业互动发展。海洋农业可以支援陆地农业:第一,某些海产品及其副产品或“废料”可以经加工制出肥料、生物农药,目前海藻肥、海藻农药已研制成功并在推广,从海洋中筛选某些特需特能微生物可用于陆地大农业;第二,海水灌溉,近年来海水灌溉技术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发展,基本路径是选择耐盐作物或运用生物技术改造或“合成”耐盐作物品种,种植于近海滩涂,利用海水作为水源,而且这些耐盐作物还可以种植于盐碱地,从而开拓和提升了陆地农业;第三,海水淡化,海洋水量占全球总水量的97%,是世界的总水库,目前陆地淡水主要依靠以海洋为来源于自然“咸淡循环”(即海水蒸发和降水循环),陆地淡水的获取处于“被动”状态,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都启动和发展着各种海水淡化技术,有的已相对成熟,但是距全面商业应用还有一定距离,更谈不上农业应用。海水淡化的主要问题在于能耗大,在探索人工淡化的同时,未来也可以探索自然水循环的利用:海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变为“蒸气”(自然淡化),升空后又辗转落下,按面积算绝大部分落入海洋,如何将这些淡水收集和储存(“海洋淡水水库”),或以更先进方式将海空的淡水更多地用于陆地(最后仍“还给”海洋)。这要依靠科技的长足进步来解决。

4.发展海洋生物质能源产业。特别是海藻能源产业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藻类也是一种数量巨大的可再生资源,是生物质燃料的重要来源。地球上生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可固定800亿吨碳,生产1460亿吨生物质,其中一半以上应归功于藻类光合作用。据专家分析,利用海藻发展生物质能源有许多优点。第一,生长环境要求简单。微型藻类几乎能适应各种生长环境。理论上说,广袤的海洋都可以培植微藻(即使在淡水中、荒芜的滩涂盐碱地、废弃的沼泽、鱼塘、盐池,甚至室内也可培植)。第二,微藻产量非常高。一般陆地能源植物一年只能收获一季到两季,而微藻几天就可收获一代,而且不因收获而破坏生态系统,就单位面积产量来说比玉米高几十倍。第三,不占用可耕地。藻类可以长在海洋(也可利用露天池塘、荒山丘陵和盐碱滩涂等非耕作水土资源),具有不与传统农业争地的优势。第四,产油率极高。微藻含有很高的脂类(20%~70%)、可溶性多糖等,1公顷土地的年油脂产量是玉米的552倍、大豆的213倍、油菜籽的80倍。第五,加工工艺相对简单。微藻光合作用效率高(倍增时间约3天~5天),没有叶、茎、根,不产生“无用”生物质,易于被粉碎和干燥,预处理成本比较低微。而且微藻热解所得生物质燃油热值高,是木材或农作物秸秆的1.6倍。第六,有利于环境保护。藻类植物能捕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助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微藻种植可与二氧化碳的处理和减排相结合(1平方公里的养藻场可年处理5万吨二氧化碳),而且微藻不含硫,燃烧时不排放有毒有害气体,整个产油过程非常清洁[4]。

5.更远程的考虑是,将来优化海洋与大气环流的循环,减少海洋灾害,变害为利(利用风能、调节气候等)。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远景。

(三)延长其他产业链

大力开拓和延长海洋农业,可将之变为巨大的“化工原料”产地。人们不仅从海洋农业中获得初级食品、能源、药物、保健品、肥料,还可以利用海洋农业生产的原材料发展“海洋化工”,制造具有新功能的物质和新材料,在保护和优化生态的前提下,发掘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高端生态海洋农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及其实现的路线图

针对海洋资源开发的特殊性,习近平要求全面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机制创新,把高端生态海洋农业发展成一个新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海洋开发尤其是高端生态型海洋农业,我国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我国大陆意识较强,海洋产业的技术设备和科技队伍都比较差,形成软肋。发展海洋农业是一项极其伟大、长远而艰巨的事业,当前,一方面要为长远发展打基础,另一方面还要解决人民和国家的急需,应当上下同心军民协力,分步骤地推进。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超常规、跨越式地提升,建立和优化特殊的体制机制和措施。

(一)加深海洋农业的认知,树立“生态生产力”观念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但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都把主要精力放在陆地上,而对海洋的重视和开发程度与海洋大国地位、国民的需求极不相称;与此相反,欧、美、日等国极其注重发展海洋事业,乃至谋求海洋霸权。虽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对海洋资源主要是生物资源有了较多开发,但这些开发不仅是非常有限、肤浅的,而且海洋污染程度之严重、速度之快不逊于发达国家。总之,长期以来我国的海洋意识很淡薄,这是必须面对和认真纠正的。近年来中国最高领导已深刻认识到这一严重情况,洞察到海洋对于国家安全、发展、生态的极端重要性,并多次对此做出重要指示。但要使全国上下高度重视海洋、科学认识海洋,还需要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付出很大的努力。

(二)大力加强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

海洋科技像海洋本身一样大、深、远,现在对海洋的研究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即使对于作为海洋农业基础的海洋生物学、生态学的科技研究与应用也是相当有限的。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为海洋农业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提供着强大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但总的说来我国对海洋生物、海洋农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还相当滞后。因此,国家应扩大和加强海洋、海洋生物学、海洋农业的科技力量,加速、加深、拓宽相关科技研究和创新,加强技术指导和推广。特别需要加强科技引领支撑、尽快而有步骤地提高装备和设施水平。与陆地饲养业相比,海洋渔业对于科技水平和装备条件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有着根本差别。面对海洋这一广袤、深邃、流动、含盐的巨大水体,作为“陆生动物”的人类必须借助于人工固体环境或特殊“供氧”环境(对于潜存方式)才能在其上或其中生活和活动,而且充满着种种瞬息万变的风险或灾害。这就必须以各种必要的装备和设施作为硬件、以信息及科技作为软件,海洋农业及其他海洋事业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这些软硬件的强化和提升。因此,发展海洋农业必须以财力、物力、科技投入作为先决条件,而且更需要国家安全作为先决条件。

(三)以“三元”机制促进、保障和调控海洋农业的发展

不少人主张海洋的开发特别是海洋渔业需要市场化促进,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由于海洋无比广袤、容纳百川、不确定因素多而复杂,所以海洋农业是很难调控的,需要巨大的物力财力支撑。因此不能过分强调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去调控和发展。诚然,市场机制有某些基础活力和灵活性,但也有着严重的“先天”缺陷,如自发性、自利性、局限性、博弈性、“弱序”性或无序性以及调配滞后性等,如果放任其“活性”发酵,势必导致“竭泽而渔”(如“绝户网”屡禁不止)、大造“污海”,更不能集中强大力量发展高端生态海洋农业,甚至人类发展的长远寄托被断送掉。因此,发展海洋农业必须由政府和国有经济主导、科技引领支撑,在适当的范围内遵规循序地发挥市场活力。这就是政府、市场、科技形成合力的“三元”新机制。

(四)构建和拓宽海洋农业产业链,保障产业整链安全

按照发展生态生产力的要求,提升海洋农业的经济价值和品位,普及性产品要优质、安全,特殊新产品要货真价实,建设必要的冷链设施,依靠宏观、市场、科技“三元”协力组合机制,确保整个产业链的市场安全、生态安全、质量安全。开发海洋生物质能源是新科技开拓的新领域,有好的前景,应得到足够重视,有可能成为新能源的生力军。

(五)建立强力海洋专管机构,加强支持力度

我国海洋面积约等于15个山东省,是国家疆域的四分之一,既是国家安全的前线,又是亟待多维开发的新增长极或新增长域(不是一个单维的“点”),除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外,也需要有强大的引导力、推动力和管控力。对此,目前这种多门多头管理的模式是无法胜任的,应当建立一个部以上的机构统一管理、协调、计划、部署和推进,调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定和执行相关法规、标准,组织科技指导。在可能的限度内,国家要在开发海洋上加大人、财、物、科技、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这一历史性巨大博弈中取得划时代的新业绩。

海洋农业升级转型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这项系统工程应分短期、中期、长期、远期四个阶段,分步实施。有条件的区域可以跨越式发展,多数沿海省市区也应先行试点(天津已做出了榜样),尤其是应当做顶层设计。海南市可以此作为中心任务尽力展开,率先实现生态开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高 博.大海里还有多少未知物种?[N].科技日报,2013-06-28.

[3]冯士筰.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李乃胜.关于发展海藻生物能源的认识与建议[N].科学时报,2009-02-09.

责任编辑: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