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导、析、练”教学方式的两点思考
2014-05-10李宁宁
对“导、析、练”教学方式的两点思考
“导、析、练”是指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性地采用“导”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学生的“练”的方法、手段是对教师“导”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析),由自己的“析”到自己的“练”的过程。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让学生在学习中由“学会”转向“会学”。
在“导、析、练”教学方式中,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以“导”引“析”要得法
1.“析”的层次不同,“导”要考虑学情
各个水平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析”的能力也就存在差异,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随年龄的增长及学习的深入则向抽象思维形式过渡。在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时,“析”的能力亦表现出差异。因此,引导学生分析时,要考虑其所处的思维水平,即要考虑学情,针对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与认知能力,设计“导”的内容,从已知经验,迁移到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
比如,水平二(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折返跑时,虽然笔者苦口婆心地讲解与示范折返时要屈膝缓冲、蹬地转身,然而学生始终做不到位。突然,笔者想到折返动作与过年放鞭炮的动作相仿,于是用放鞭炮时点燃鞭炮后迅速离开的动作引导学生,学生几乎都能做得有模有样。如学练脚内侧传球,讲解摆动腿的摆动时,把踢球脚想象成钟摆击球,这样更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
2.用问题诱“导”,激发学生的“析”“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析”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讲,更多的是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导”就要从“提问题”入手,促进学生这一能力的提高,这就像一扇门,打开它才能开启“析”的旅程,可先引导学生围绕某一动作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
如,笔者在教授水平三的学生学习蹲踞式起跑时,一边示范动作,一边引导学生:“看到老师示范的蹲踞式起跑动作,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后提出:“这个动作可以提高跑步的速度吗?”“我们为什么用蹲踞式起跑?”“起跑时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左腿和右腿的距离是多少?”等问题,笔者在一一回答后,又引导学生:“谁能按照老师的动作进行起跑?”通过该提问让几个自告奋勇的学生模仿蹲踞式起跑;然后再追问:“通过观看这几名同学的起跑,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学生进一步提出:“老师,两个人同时起跑,为什么有的快、有的慢?”“起跑快慢与摆臂有关吗?”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再筛选具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实践验证,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体验和分析比较动作,使学生“析练”能力得到提高。
3.以“易错点”做切口,循“因”而“析”
引导学生对“易错点”进行剖析,对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是训练学生积极思维的一个途径。
从易错点开始,不仅可以解决即时问题,还加深了对整体动作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析练思维。如,学练前滚翻时,学生虽然按照教师“团身紧”的要求练习动作,但仍有不少学生做动作时不团身或团身不紧,这时可组织做出正确动作的学生或教师亲自进行展示,并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暂停或对要点加以强调。学生对正确动作清楚认识后,可引导学生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相互观察,相互帮助,进行问题查找,找出导致不团身或团身不紧的原因,边练边思考边验证。这样就在解决易错点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析练”能力。
二、促“析”导“练”遵规律
“导、析、练”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析”;学生的“析”,是为了学生的“练”;学生的“练”,反过来验证“析”的对错,从而指导学生的“析”,他们是环环相扣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1.循章增技、循序渐进
“析”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体现,但是,也需要外部“物理信息”的支撑,需要学会观察,而后把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结论,并进行验证。因此,教师可先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引导学生获取信息。
学习快速跑中的摆臂技术时,可引导学生观察优秀运动员的摆臂姿势与自己的摆臂姿势的异同;再引导学生思考,优秀运动员的摆臂姿势为什么有利于快速跑,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经过量的积累就能建立起观察的“习惯”,进而转化为观察的能力。
2.及时反馈,语言激励,巩固“析”“练”成果
学生模仿学练时,往往表现得很兴奋,好似发现宝藏,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能将学生的兴奋当成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其展示,满足学生的成就感,集体总结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动脑筋形成自己的见解。
——李宁宁(山东省肥城市孙伯镇中心小学,2716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