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体育课时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整合的探讨

2014-05-10高胜光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223800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运球体育课设置

高胜光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223800)

对体育课时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整合的探讨

高胜光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学校,223800)

一、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关系

1.从含义上看,体育学习目标是教学目标达成的标志

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1],体育学习目标来源于体育课程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应达到的标准[2]。一个是预期成果,一个是预期成果的标准,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如果用生活中案例说明:购买满意的住房(这是预期效果),那么房价便宜、地理位置好、户型设计合理、小区整体环境优美等等则是满意住房这个预期效果的标准。同样,在体育教学中,排球正面双手下手垫球教学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运用要领对同伴抛来的球有效进行练习”,而学习目标则应该是“学生可以把抛来的球垫回到同伴控球范围内”。此时可以看出,课堂预期成果是“学生能运用要领进行有效垫球”,而“把抛来的球垫回到同伴控球范围内”则是“运用动作要领垫球有效进行练习”的标志。

2.从体育教学过程上看,设置教学目标更全面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过程的统一,教的过程是解惑和授业为主要特征的程序,而学的过程则主要是探究、发现为主要特征的程序。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师生两方面的活动,有教师引领和指导,也有学生发现与学习。但是,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2]。体育学习的主要任务要通过体育教师引导和传授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必须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

一节课的预期成果既是对教师教的引导,也有对学生学习的引领;既要兼顾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目标,又要立足于全面发展学生。课时教学目标为体育教师指明了课堂教学工作预期效果或成效,教师“教”的目标是重心,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引教师努力地工作。而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学”是目标的重心,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瞄准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自己和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加倍努力,并在不断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到鼓舞和鞭策。因此,笔者认为设置教学目标比学习目标更全面,更能反映体育课堂教学的内部关系,体现课堂教学教和学两个方面的要求。

二、设置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高目标的可操作性……”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学校体育学》提出“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一个具体的体育学习目标描述必须包括:表现学生达到目标的行为;学生达到具体目标时所面对的条件;可接受的最低的水平”。毛振明主编的《体育教学论》中指出“一个具有指导性的体育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达成什么样的课题’(课题)、‘在什么条件下达成课题’(条件)、‘用什么标准来评判’(标准)的三个要素”。于素梅博士也认为“具体化、可操作性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3]。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学校体育界对体育课时目标设置要求已基本达成共识,具体化、可操作、可观察、可测量评价是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表述的方式以行为目标为主。下面结合具体教学目标的案例分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才是符合基本要求的。

案例:篮球行进间运球的目标

在设置篮球行进间运球的目标时,大家过去常会设置成“学习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而这个目标只能判断学生“是否学习了篮球行进间运球”和教师“是否教授了篮球行 进间运球”,但是学生学得怎么样并不知道。因此,这个教学目标对教学指导作用不强,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更不利于指导学生如何学,学生互评、自评没有标准。这样的教学目标最容易导致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比较差。

按照具体化、可观察、可操作性的要求,可以把目标修改成“使学生在行进间运球时能够控制好球的落地与反弹高度;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快速运球15米以上不丢球”。其中,“行进间运球过程”是条件,“运球时控制好球落地与反弹高度”是行为,标准是“15米以上不丢球”。这样的目标才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也能清楚自己学习情况和目标的差距,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用行为目标陈述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方面的学习目标,往往比较容易设置,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设置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许多教师直接将《课标》中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直接设置成课时目标。比如,形成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树立集体荣誉感、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并保持稳定情绪、形成良好体育道德意识和行为,等等。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好用外显的行为动词来体现内隐的心理过程。比如,过去经常直接在课时教学目标中设置“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这个目标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什么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学生更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体现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师也无法观察到什么样的结果是学生意志品质得到了培养,往往比较空洞。因此,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修改成“在学习中独立或在同伴鼓励下坚持跑完全程(学习内容:耐久跑),能独立反复练习学习的动作(学习内容:体操)等”。“独立”或“同伴鼓励”是行为条件,“能坚持跑完”、“反复练习”是坚强品质内隐心理外显的情景,也是结果和状态,实际上落实了评价标准。

表1 “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在水平四教学中目标分解情况

表2 单元计划中不同课次教学目标三个要素的变化

三、设置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步骤

1.依据水平目标、学年(期)、单元目标,逐步分解设置课时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有多层次的目标组成,主要是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制定具体课时目标必须关注各个层次目标之间的环环相扣的关系,对目标进行一步一步分解来确定课时教学目标。下面通过对“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方面的分目标“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在水平四教学中一步一步地进行分解来说明(见表1)。

2.分析教材,在单元教学计划中细化课时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培养能力、增进健康各有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运动技能、学习过程方法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优势必然也不尽相同,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特点,确定重点,使学习内容为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和知识、增进健康服务。

首先,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运动技能储备情况来分析某项具体的教学内容。一是要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学习和认知预期效果;二是要分析教学内容技术细节及其评价标准,考虑安排整个教学内容的单元学练程序、步骤,结合技术学习细节研究适合发展学生体能的因素;三是要研究教学内容蕴含的教育因素和行为规范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设置出切实有效的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其次,由于单元教学是一个教学内容,而学习内容安排的先后顺序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关系,并符合运动技术形成的学理要求,设置课时教学目标时,要在单元教学计划中通盘考虑,不断提高每节课教学目标的预期,进而达成单元教学的总目标,而不是孤立单独设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具体操作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不同课次中教学目标的条件、行为、标准三个要素,来体现单元计划中每节课教学目标的预期逐步提高过程(见表2)。

总之,无论是体育课时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因此在设置目标时,都不是大而空的理论阐述,而是要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述形式,将课时教学中每个目标具体化,让每节课上的教学目标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有每节体育课设置规范、有效、科学的教学目标,才能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引领教师循序渐进并区别对待、合理地组织教学中的各项活动,从而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顺利进行。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于素梅.论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问题[J].体育教学,2011,3.

专题点评:

针对教与学的目标设置困惑,出自研究者和实践者的两篇不同文章,体现了不同的专业关注,于素梅博士的文章呈现出“呈现问题现象——讨论操作要义——摆出观点”的令读者意外的逻辑结构,文章充盈了鲜活案例、洋溢着实践智慧,更令读者颇感意外和感动的是理论研究者的实践情怀。

高胜光老师的文章所给出的“关系-要求-步骤”结构,从概念的本质间关系切入,提出设置教学目标的理由、引出设置要求、给出案例操作步骤。这正是认识事物以概念为起点,针对现实问题,理性且实践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逻辑结构。作者以研究者的身份诠释着对教学目标的实践认识,对于一线体育教师来说难能可贵。

两篇文章均运用科学思维呈现了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同的专业关注,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视角;文本成果的生成智慧和结构化表达所诠释出的内在递进关系给人以启迪;两文表面上并未给出令人纠结问题的标准答案,实际上明确了体育教师选择的自主权,重要的是在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探究中获取对教学原理的深度把握,更重要的是明确了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通过两篇文章验证了“认知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出真知”的哲学观点,有力地呈现了理论研究最终是为了服务和指导实践的目的,理论研究离开实践土壤就难以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研究者研究实践,实践者研究理论的这种研究身份的“趋近”,展示出两篇文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统一,也正是理论和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希望广大体育教师通过两篇文章的研阅明知学科重任,扎根课堂实践,既当研究者又当实践者。

点评人:祁晓健(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

猜你喜欢

运球体育课设置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完形填空一则
我最喜欢的课
体育课
栏目设置一览表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