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相信未来》

2014-05-09汪政

扬子江 2014年3期
关键词:食指理想诗人

黑暗年代的华章

《相信未来》已经成为当代诗歌的经典,经典的特征之一是它能够从当时的语境中脱离出来,并且超越所有具体的语境而通行无阻。在这种通行中,它渐渐成为一个孤立的文本,能为所有人所接受。到后来,它就变得符号化了,工具化了,本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用它来表达自己的语义。《相信未来》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

它是食指青春写作时期的作品。现在的读者与那个时代已经越来越远了,而理解那个时代恰恰是理解这首诗的前提。不过,客观地说,要真正地认识那个时代是困难的,它不仅涉及到社会史、思想史与精神史,当然也包括文学史,更重要的是我们无法重回当年的感性生活。“文革”前期,山雨欲来,一方面,“左”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人们的狂热也被不断激发出来,社会逐渐呈现出非理性的状态。但就在这样的情势之下,还是有许多人,包括青年人或者一开始就与社会保持着距离,或者从潮流中退出来,他们困惑、迷茫,开始怀疑,思考,甚至批判。

作品的内容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概括起来说,就是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依然能够坚持理想。为什么说它是青春写作的代表,因为它并不是一种成熟期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省思与定位,而是典型地体现了青春期的困惑、怀疑、失望与不甘后对理想的重申,它是一个矛盾体,所以它的基调还是热情的,固执的,孩童式的。

在诗作的前两小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意象来表示现实的灰暗,人生的挫折与失败,如“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但是,这些都没有能动摇诗人对未来的信念,他坚定地说,“相信未来”!要注意诗人表达这一信念的方式,“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他是固执的,什么叫固执?就是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拂逆别人的意志一意孤行。诗人特别给自己安排了表达理想的场景,是“铺平失望的灰烬”,是“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表达理想的场景与情境是多样的,可以是顺境,也可以是逆境,诗人选择的是后者,他将自己置于一种艰难的境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悲剧的主角,从而赋予自己牺牲精神。

诗人的这种姿态在很大程度上与那一代人的精神资源有关。食指这代人的思想与精神资源配置是偏向经典的,有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在现实与理想上,他们偏重理想;在社会与个体上,他们偏重社会;在灵魂与肉体上,他们偏重灵魂;在物质与精神上,他们偏重精神;在功利与审美上,他们偏重审美……相应地,在思想资源的选择上,他们偏重欧洲的古典哲学与前苏联的文人经典,熟读无产阶级经典作家如马、恩、列的著作,所有这些,与现在都存在重大的差别。这些都是这首诗的阐释背景,是理解诗人精神姿态的通道之一。

抒情主人公虽然被置于一种悲剧的境地,但是理想主义依然主宰着情感与思想的进程,越是悲剧,越能激起诗人的豪情,在潜意识中,诗人是以历史上一切英雄、一切牺牲者为榜样的,如普罗米修斯、巴黎公社的战士、十二月党人……在这种理想与想象中,诗人如同英雄一样超越眼前的困境进入想象中的伟大、纯洁与辉煌的境界。接下来,他依然在表达“相信未来”,但已经与前两小节不同了,体现出了更为强大的力量,他进行的是一种豪迈的不可阻挡的宏大抒情。“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这是多么夸张的动作,是如何阔大的场景,又是多么巨大的力量,而“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这又多么的光明与纯洁。

在经过了宏大的抒情之后,诗作改变了节奏而转入理性思考,也使自己的立场得到了支持,并且获得了辩证法的高度与历史的深度。诗人在为自己的理想寻找支撑,因为他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他找到的依靠是历史,这也是那代人思想的必然,因为他们笃信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有着浓重的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色彩。诗人选择了那代人命定的思维方式,将自己的意义、价值、是非功过交给历史评判,这样,他们就获得了信心,也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需要说明的是,诗人可能没有觉察到这种思维在这首诗中仍然犯下的自证明和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我们要相信未来,谁来证明它的正确性,答案还是未来,诗人说到了历史,但历史在这儿也是由未来的眼光产生的。不过,在理想主义的豪情中,这样的疏忽是可以忽略的,因为对诗人来说,就是要相信未来,在作品中,这是坚定的和惟一的。

这就是《相信未来》,一代人的精神宣言,一个越来越被神化的当代经典。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经典的若干含义,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即经典是不可重复的。我们可能有许多的不理解,我们可能有许多的崇敬,但我们再也唱不出这样的歌了,连同食指自己。

不仅是理想与写作的姿态不可重复,包括他的诗歌艺术也是那个时代赋予的,同样地不可重复。应该心平气和地看到这一点,即人们对食指的高度肯定主要是他用诗歌记录了一代人的生活经历、精神状态与思想感情。食指,连同他的作品越来越近于一种年份式的文化符号,成为许多人缅怀过去、祭奠青春最好的供品。就诗歌艺术而言,食指的作品在中国现当代诗歌中并不突出,跟前面比,他未能超越三四十年代的新诗,跟后面比,甚至连朦胧诗都呈现出更为精致的诗艺。但对那个特殊时代的诗歌,好像又不能这么看,不仅是食指,包括一大批“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都不能这么看。对于思想的呼吸与精神的生存都非常困难的人们来说,谈论诗歌艺术是多么的奢侈!我们只能说,“文革”的地下诗歌是一块诗歌的飞地,一座诗歌的孤岛,它们并不存在于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的线性序列中。但这不是说食指们的诗歌没有传承,更不是他们的诗歌没有风格、不具备艺术分析的价值。恰恰相反,他们的艺术选择是与精神选择同步的,他们的风格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同时也适应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诗歌理想。食指的诗歌艺术资源与他的思想资源一样是趋于古典的,是欧美的近现代抒情诗,是拜伦、雪莱、普希金,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新格律派。就《相信未来》而言,它的结构是单纯的,从诗歌语义上说,作品的抒情与意象组合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即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意象也很单纯,虽然有象征主义的味道,但绝不复杂,意与象,象征与本体基本上一一对应。它特别注意听觉,注意音乐性,如节奏与韵脚等,四句一节,非常整齐,以“相信未来”为主旋律,回环往复,起伏跌宕,如同音乐中主题乐句的出现、展开、升华与呼应一样。虽然多次转韵,但还是尽量来安排韵脚,各韵自为单元,朗朗上口,特别适合于朗诵与传唱。朗诵与传唱,正是那个时代的诗风与诗歌传播方式。那个时代的诗歌是听觉的艺术,有多少诗歌是地下传唱口耳相传的呢?而现在,诗歌大都成了视觉的艺术,主要是用于阅读的,而不是用于朗诵的。食指的诗达到了他选择的风格类型的高度,也成为那个时代诗歌艺术的样板。中国现代诗歌曾经取得过骄人的业绩,但到了50年代就开始退步了,“文革”时期可以说是一个无诗的年代,诗歌艺术基本上退到了正负零以下。正是食指等人的地下诗歌为中国诗歌保存了一点血脉与尊严。理解了这一点,我们非但不能苛责他们,相反,应该对他们表达应有的尊敬。

汪政,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创研室主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市评论家协会主席。

附:

相信未来

食 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猜你喜欢

食指理想诗人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晒娃还要看诗人
磨 刀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拇食指巨指症1例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