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自主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014-05-09苏琴
苏琴
摘 要:数学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实践,去交流和分享探索的成果,更好地促使数学学习方式向新的方面转变。
关键词:自主;发展;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具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也是课改的核心理念。笔者在转变教学观念,实施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学实验中,经过两年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初步摸索出一种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激情引入,提出问题
新课的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创设情境,设问引思,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课堂教学开始,正是学生“愤悱”之时,教师应从旧知识、生活实践、具体操作等出发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好奇、怎么办去学习新知识,激活学生原有的内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闰年,平年”时,教师首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的生日爸爸、妈妈是怎样给过的?”此时同学们个个兴趣高涨,畅所欲言,教师抓住时机,进一步设问:“小明今年6岁了,可他只过了1个生日,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之中,整节课学生显得全神贯注,精神饱满。
教师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例如讲“圆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说出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然后问:“对于圆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同学们提出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他们就会不知疲倦地去钻研,去解决,他们的创造性火花才有可能被引燃。
2.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师要以精湛的教学艺术、知识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精心设计思考题,探索的问题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指出探究的方向,创造探究条件,以问题引导整个学习活动的展开,并使每个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目的。
(2)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学生的自主意识就会越来越强,从而会主动地去探求真理,超越现有知识范畴,发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使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3)方法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学生不同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进行选择。如:个体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集体探究等等。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研究者,为此教师要从内心尊重学生,对学生发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大加赞赏、鼓励,要有区别地对待学生而不是以统一模式塑造学生,尤其对学困生扶一把,送一把,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学会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相信自己能行,能悦纳自我,自觉地投入到探索学习之中去。
3.巩固应用,引向实践
新授内容后的课堂练习主要是促使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把新学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形成知识网络。教师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层次性和灵活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相应的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实验表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书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加工处理的问题,学生虽然能掌握各类题目的解题方法,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却显得不知所措,这样我们只能培养出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因此本着数学源于实际生活,反过来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一思想,课后作业应着眼于把课堂知识引向生活实践,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的同时学习数学。
4.课堂总结,拓展应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归纳概括,将知识点连接成知识线,通过整合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概括当堂课所学知识的学法,养成自己独立学习的习惯。教师应有意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内容,造成一种“充而未实,意味无穷”“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学生自然就会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去继续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保持一种经久不衰的探索心理。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结构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但只要我们端正教育思想,用自己的精神风貌和人格气质去感染学生,用科学本身的魅力和严谨的教风去带动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教学模式,善于把握教师的“内部”的能动活动,就能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高效,素质教育就一定能真正走进课堂。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