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农民画
2014-05-09ArticlePictures卢凤霞
文 Article/图 Pictures_卢凤霞
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不仅创造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也孕育出了许多民间的绘画艺术样式,内黄的农民画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内黄农民画是在民间壁画、刺绣、印花、剪纸、木版画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较为“写实”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农民画的代表之一。
扎根于农村沃土的内黄农民画,多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和简洁明快的风格来表现深刻的寓意,在构思、取材、构图、造型、勾线、设色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当地农民的智慧,表现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劳作的主题。
面对纷繁的创作素材,创作农民画的民间艺人萃取了生活中最精彩、有典型代表性
的场景片段加以表现,如打枣的欢歌、丰收的喜悦、节日的欢乐、迎亲的锣鼓、赶集的热闹、日常生活的场景等。
内黄农民画的题材是朴实无华的,但民间艺人在处理这些平凡题材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却是极不平凡的,那就是紧紧把握“喜动不喜静”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在有人物活动的画作中得到明显体现,甚至在纯粹描写自然景物的作品中,也使人感到紧锣密鼓般的喧闹。“生活的鲜活,发现的惊奇,跃动不已的表现欲,这一切,都构成了画作内容的飞动、激动和灵动。”
农民一向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财殷实”等传统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充满渴望,为了与这些“丰”“实”的思想意识相呼应,在构图上,内黄农民画具有饱满、完整等特点,他们的作品追求充实、饱满的构图。但饱满不是使画面繁琐、臃肿,民间艺人也注意发挥画面空白的作用,很好地利用画面空白对物体的衬托作用。
或许过去受的苦难太多的缘故,在当地人心目中,肥硕总是与富有、丰衣足食、生活幸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造型上,内黄县农民画以肥硕为美。内黄农民画中的人物造型“质朴、浑厚”,表现手法上具有“笨拙、粗黑”的特点。尤其女性形象,几乎个个丰腴、人人饱满,都市流行的巴掌脸、水蛇腰的“骨感”女子,在内黄农民画中是很少出现的。
内黄农民画鲜明的艺术特色必然使其极具审美价值。作品《剪窗花》是代表中国农民画赴联合国大展的108幅作品之一,《枣上杆》《洞房》等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外交部礼品,《迎亲》《回娘家》《避雨》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内黄也因此在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内黄农民画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它抒发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与向往,洋溢着农民善良淳朴、乐观向上的情感本色,也闪耀着现实的美好与理想追求的绚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