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体育院系学生运动损伤急救能力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4-05-09李萍
李 萍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体育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体育专业学生必须要经常进行高强度、大负荷的运动训练,注意力不集中、练习方法不正确、技术不规范运动强度过大等等都是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另外,体育院系的学生以后肩负着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任务,掌握扎实的急救能力是必须的。但是现实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现象严重。知道理论上怎么急救,但现实中真正发生了却无从下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对自己的心理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体育专业学生的急救能力意识的提高、急救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的高度重视。为了有效处理体育院系学生的运动损伤以及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本文随机抽取280名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四个年级在校学生为样本,对其损伤急救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院系的学生运动损伤率比较高且急救能力不强,这与学生自身、教师、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影响体育院系学生运动损伤急救能力的因素及对策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院系大一至大四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70名学生,共抽取学生280名。其中,男生156名,女生124名,年龄20.5+1.5岁。
对280名研究对象发放运动损伤急救能力调查问卷,收回274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246份,有效回收率87%。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其中信度检验采用了重复测量的方法,间隔时间2周,两次重复测量的相关系数为0.81(p<0.01),效度检验采用了专家问卷调查法,发放给学校12位专家,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问卷的效度评价 N=12
表2 运动损伤与急救能力情况调查 %
发放的调查问卷分4部分:(1)针对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情况(包括易损伤的部位、损伤的种类和原因发生损伤的项目);(2)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掌握(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考察);(3)运动损伤的实践能力(包括有无自我和帮助他人急救的经历及影响自己救助能力发挥的因素);(4)针对提高急救能力的对策(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损伤发生与急救处理的基本情况
首先对学生运动损伤与急救能力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表2):体育运动中产生运动损伤的比率高年级大于低年级,并且高年级的自我处理和帮助他人处理的比率大于低年级。
2.2 运动损伤的项目及部位
由于各个项目的特点不一样,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的部位也不一样,比如田径项目的损伤与球类对抗项目发生损伤的部位和原因不同。
在所有的损伤中,关节韧带扭伤发生率最高,占40%,其中踝关节的扭伤发生率最高;排在第二位的是肌肉损伤,占29.6%,其中膝关节处是我损伤最为严重,肩关节次之;其他的损伤,如擦伤、撞伤、骨折发生率较低。
2.3 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因素,准备活动不足、技术动作不规范、疲劳等都是排名靠前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自身对健康的、对运动损伤危害的不重视。因此要想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应该从学生自身下手,只有自身问题解决了,运动损伤才能做到有效地减少和正确地处理。
2.4 影响学生运动损伤急救的主要原因
2.4.1 学生自身因素 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不够,觉得运动损伤见怪不怪,没什么大碍,这是限制学生进行学习的首要原因。再有就是学生的实践意识很差,在课堂上学习了足够的理论知识,但是平时很少进行实地操作,绷带怎么扎都不知道,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这是导致学生急救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思想上的惰性加上实践的缺失,会使很多学生在出现运动损伤时手忙脚乱,甚至会出现二次伤害。
2.4.2 教师因素 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学生掌握急救知识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如果不能将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效地结合起来的话,学生很容易会发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能力下降。因此教师不管平时上课还是最后的考试,都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另外教师自身的急救知识和急救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应急知识和能力。
2.4.3 教学环境因素 体育保健学是对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门学科,实践需要的材料和设备一定要有。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经费的不足导致设备跟不上,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教师大多数是理论的传授,学生也只能接触到一些最最基本的急救知识,对一些危险系数较大的技术一点都不或是很少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限制了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2.4.4 课程设置因素 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不合理的安排,介绍运动损伤急救知识的课程开设的比较晚,而且课时也比较少。有运动就难免会有损伤,所以损伤急救能力的课程应该从大一就开始,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这样的课程不仅可以急救,还可以预防更可以在受伤后进行康复和保健,课时足够多的话,学生就会更大限度地接触到更多的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急救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更会是获益匪浅。
3 结 语
3.1 提高学生运动损伤急救的意识
意思薄弱、思想懈怠会直接影响行为的发生,现在大学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和自制能力较差的现象,眼高手低是限制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因素。再者,学生发生一般的运动损伤后都不重视,觉得过几天就好了,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进行实践行为的发生。所以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他们对健康对损伤正确认识的认识,提高对损伤重要性的认识,一旦处理不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经常进行一些健康和急救知识的讲座,或是借用多媒体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健康的重要性。
表3 运动项目及身体各部位损伤情况调查 %
3.2 适时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结构
目前体育专业学生接触到的关于急救能力的知识并不全面,实用性差,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每学期都要安排关于运动损伤和急救能力的课程,并且要加强实践课的比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最后的学生考评除了理论课之外还要严格考察实践能力。总之,对学生这方面的要求要严格全面,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我国将来的体育后备人才负责。
3.3 加强应急处理
体育院系可以成立运动损伤应急处理组织机构,主要由学生担任,同时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要对急救员进行严格正规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如心肺复苏技术、人工呼吸、简单包扎等等。配合校医院的医生做好一些运动损伤急救的简单处理。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重视运动损伤,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4 完善学校教学设备
学校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尤其像一些应用类的课程,需要学生的亲身操作才能更好地有效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在实践课上用到的设备要完善,数量尽可能多,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体验的机会。只有学校的工作做到位了,学生在施展自己的急救能力时也会觉得有资源可用,在心理上让学生深信所学的知识还能有用武之地,增加他们学习知识的信念以及动力。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予彬,王人卫.运动创伤学[M].北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3]陈桂印.学校体育课体育活动常见的运动损伤原因处理方式及其预防[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68.
[4]魏伟,邹宇华.体育专业学生急性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5):15.
[5]周多奇,宋朝华.某师范学院体育系学生运动损伤调查[J].中国校医,2008,22(5): 525-527.
[6]何伟.高校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3):142.
[7]王方,赵强,韩海军.大学生运动损伤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8).
[8]李芳,何中初,汪德凤.大学生运动损伤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J].中国校医,2008,22(5):52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