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制度改革方向设想
2014-05-08杨秀建YANGXiujian李海青LIHaiqing陈蜀乔CHENShuqiao高晋GAOJin
杨秀建 YANG Xiu-jian;李海青 LI Hai-qing;陈蜀乔 CHEN Shu-qiao;高晋 GAO Jin
(昆明理工大学,昆明 650500)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培养创新型研究生制度改革方向设想
杨秀建 YANG Xiu-jian;李海青 LI Hai-qing;陈蜀乔 CHEN Shu-qiao;高晋 GAO Jin
(昆明理工大学,昆明 650500)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文章首先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提出的对策或建议,分析了其优缺点,其次从课程设置、导师考核以及保障机制探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制度改革方向并提出展望。
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改革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3年,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规模达到60.8万余人,据悉2003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26万,10年间招生人数已翻数倍。然而数量的增长并不代表质量同样提升,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而根据各个省份的统计报告,2003年毕业的研究生就业率在90%以上。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改革当前研究生的教育制度,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根本出路。
1 制度改革研究现状
研究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应该以培养创新型研究生为目标,把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落脚点[1]。以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为例,其高校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研究生树立科学精神,不崇拜权威,树立批判性思维、实证精神,通过灵活的思维,培养研究生从多角度对事物进行思索并提出独特的见解的能力[2]。而当前我国高校或研究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同其相比,其主要的差距在于我国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创新思维欠缺以及创新能力不足。为此,文献[1,3-4]探讨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诸多宝贵意见。
文献[1]建议导师让研究生自己去主导研究方向、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研究生善于思索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对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的培养,以提高他们合作创新的能力;导师要加强对学生文献综述部分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多看多总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同时建议研究生培养部门要努力探索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当借鉴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应努力为研究生缔造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文章对导师提出的几点可行性建议对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很有针对性,但没有涉及课程改革、导师考核改革等其他制度问题。
文献[3]探讨了导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影响。认为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性因素。并从导师遴选制度因素,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因素(导师的教育理念、导师的责任心和师德师风以及导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导师的客观制约因素(学生导师比偏大、学位层次低、学缘结构差、年龄结构偏老化)三个方面分析了研究生导师队伍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文章虽然分析这些因素的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但是没有拿出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
文献[4]总结了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有: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滞后;研究生导师缺乏创新精神;研究生学术氛围不够浓郁等。文章建议: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在完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专业性和前沿性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建设创新型的导师队伍,导师要密切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保持学术研究的热情,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努力营造一种相对宽松而又和谐的学习氛围(适当放宽甚至取消要在相关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才授予学位的硬性规定等),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讲学,加强学术交流。文章总结全面,改善措施涉及范围广,但是提出的对策没有有效的保障机制,很难评价与实施。
针对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文献[5]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出发,建议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现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二是培养过程强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四是强调质量管理的严格化。鼓励高校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把教学、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积极培养工商业界所需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建议高校应不断建立健全研究生在上学期间的各种考核制度,淘汰不合格的研究生,以达到分流培养的结果。但文章只是给出了宏观改革愿望,依然没有拿出具体改革措施。
2 制度改革方向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研究,总结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除了继续坚持现行的:以实验和项目为依托,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加强研究生实习实践,本文建议还需要从研究生课程设置,导师队伍以及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改革,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出创新型研究生。
2.1 优化当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是确保研究生学术专研能力培养的关键,同时课程教学也是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它帮助广大研究生快速了解本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内容普遍存在着知识陈旧、没有具体的针对性(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和本科生课程的内容没有质的区别)等局限[6]。
国外高校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主张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文理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甚至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也避免了因知识结构单一给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所带来的阻碍,更有利于研究生寻找学术上的创新点[2]。
改革当前研究生课程设置,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于研究生公共课程,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不应传授或者考察被学生机械记忆的知识,而应培养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质疑、批判和反思以此来催生新的知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科的专业课程设置,要增加前沿性、实践性、跨学科性课程的比重,以满足研究生创新性学习的需要;同时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学院做好相关选修课学分机制改进。鼓励学生根据主修科目提出的要求,结合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跨专业、跨学科、甚至跨学院选修课程。
2.2 培养创新型导师队伍 在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众多因素中导师是根本因素[3],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是否拥有一支创新意识强、科研水平高的导师队伍密切相关。如何培养一支创新型导师队伍,如何探索一种能够充分选拔合格、优秀导师的遴选制度,探索一种激活并持续保持导师学术活力的评估淘汰机制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意义重大。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建议高校从加强导师学术创新激励机制;改进导师考核机制;建立导师关怀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入手。
2.2.1 加强导师学术创新激励机制 高校应大力鼓励支持研究生导师的学术创新,特别是年轻导师,在科研经费支出上给予如贷款等支持,同时要给予导师适度的创新物质激励。使其得到与其创新成果相适应的报酬与荣誉。也要注意避免过于扩大物质激励的作用,把经济利益过于简单地与创新成果相挂钩,既违科研的基本规律,容易把老师引入唯利是图的邪路上去。对于创新成果优异的教师应该为其提供带薪攻读学位、出国深造的机会。
2.2.2 改进导师考核机制 当前高校在教师评价及晋升制度中不同程度的过多看中教师的科研成绩,而且时间间隔过短,有的高校甚至一年一次,这使得许多研究生导师忙于申报各种科研课题,写文章也成了为完成科研任务的简单拼凑,更是无暇顾及研究生的指导。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改进高校教师考核及晋升制度,高校考核导师的科研成果间隔不得少于两年。打破导师的终身制,将教师的教学学生评价质量、研究生科研成果及研究生论文质量等标准列入考核评价指标,以此评选优秀研究生导师,发放足额的物质奖励,以调动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对于不能完成科研任务的导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年限,而对于指导研究生考评不合格的导师应该停止其招生。
2.2.3 建立导师关怀保障机制 要建立针对导师的关怀机制。设置一个专门维护导师权利的机构,对于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有困难的研究生导师应该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避免因学校学科发展不平衡导致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基础科研经费投入少、缺乏必备的研究设备等问题。建立针对研究生导师的学术休假制度,以缓冲那些搞基础研究的导师,确保人本化理念在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中的落实。
2.3 搭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保障措施 为了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应加强产学研结合,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一部分将来直接到企事业单位就业的研究生。同时要改进当前研究生的科研激励机制特别是当前的奖学金评价制度。
2.3.1 促进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深入合作 产学研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核心,针对用人单位需要,利用学校与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以及科技开发等有机结合[7]。产学研结合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机会投入到生产实践,从而在实践当中发现工程问题中的盲点以及自身的不足,进而通过自身的学习、思考、研究用科学的、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中种种困难,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目的。
2.3.2 建立适合学科特色的奖学金长效激励机制 目前能够激励学生踏实学习,努力肯干,专研科研,大胆创新,最重要的方式是设置研究生奖学金。针对当前研究生奖学金制度未能实现设置奖学金的初衷,究其原因是无论学校自身条件如何,无论学院、学科间的差异,其评价方式都一样,这容易诱发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乱发论文等不当竞争行为。实际上阻碍了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设置评价标准,让专家小组再进行认定,而不是现行的统一标准。
3 结语
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改革当前高校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制度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政策倾斜,还需要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在各个环节共同努力以及导师认真负责。本文从研究生课程设置,导师队伍以及保障机制三分方面探讨了培养创新型研究生所需要做出的制度改革措施。另外,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还实行导师个人负责制,有的导师时间精力有限或者忙于自己的科研项目无暇顾及学生,建议以后有条件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度,这样既保障了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时间,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接触不同的思想,学术风格,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罗会兰,杜连平,李淑芝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与探索[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33(6):106-108.
[2]张丹丹.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3]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等.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6):51-54.
[4]叶建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4):103-106.
[5]姚洁,朱培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2(5):75-77.
[6]于忠海,赵玮芳.研究生课程(研究性)弱化归因及其改进理念和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34-38.
[7]石倩.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The Institution Reform Directions o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s
Firs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suggestions o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s in detail.Some of the schemes are investigated on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ppropriate reform measures to train innovative postgraduates are introduced through the curriculum,teacher assessment and security mechanism.Some prospects are pointed out.
innovative postgraduates;training;reform
杨秀建(1980-),男,山东海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李海青(通讯作者)(1989-),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G643
A
1006-4311(2014)11-0260-03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建设计划”项目(2013008)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