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银行暴利与银行现时股价——基于2012年银行业绩与银行股价分析
2014-05-08赵景媛ZHAOJingyuan
赵景媛ZHAO Jing-yuan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遵义563000)
0 引言
银行作为为企业、个人提供资金,为企业壮大,社会进步的金融媒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2003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再次进行修订后,并在之后逐步的商业银行公司上市之后,商业银行也逐渐成了超额利润的追逐者,超额利润的获得者。据银监会2012年2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超过万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比2010年增长近四成。
纵观2007年到2010年四年间,四大银行在这四年间的利润总额已经接近两万亿元。五家大型国有银行的净利润占到了整个上市公司的40%,大多数银行2011年的净利润增加在30%以上,个别达到了50%,甚至是60%。但是其银行股估值很便宜,银行股平均下跌了20%,最大跌幅达25%。与历史估值水平的比较,在2005年上证综指998点时,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为2.06倍;而在2008年1664点时,银行板块的平均市净率也达到了1.7倍。而在2012年,银行股的市净率水平还不到1.2。甚至出现银行股的集体“破净”。银行股如此廉价,如同垃圾股一般的市盈率,与银行业获得的高额利润相比,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为什么银行股业绩大幅度增长同时,而股价节节走低呢?
对此,本文试图从市场的流动性、以及银行未来的业绩增长两个方面分析。
1 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减少
中国的货币市场算是全世界最难做的货币市场,由于中国的货币政策关键利率是存贷款利率,尽管央行也频繁干预货币市场,但多数是以数量型目标为主,并不承诺维持货币市场利率稳定,一旦货币供给受到控制,而货币需求显著变化,资金利率就会出现大幅跳动。
近年来,银行业在存贷利差缩减、表内监管不断趋严的背景下,快速发展同业业务、表外业务,通过期限错配、借新还旧、循环往复的交易,实现可观的利润。这种业务模式就需要银行解决短期的流动性。一旦某些银行对市场流动性预估不足,资金链出现问题时,就不得不高息拆借,进而推高货币市场利率。
在市场缺乏流动性支持的情况下,首当其冲的就是大盘蓝筹股,尤其是银行股。按行业来划分的话,银行股的流通市值占比在股票市场里居第一位,银行板块的股票数量占总市场的42%,总市值占比达30%。单只银行股票的流通市值都比较大,“块头”最小的光大银行的流通市值也在10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08年启动的4万亿资金救市方案中,银行提供了大量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市场最担心的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贷款究竟会有多少会出现坏帐。从各家银行自己公布的数据看,工商银行对各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超过人民币9340亿元;农行平台贷款余额为5301亿元;中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5315亿元;建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5800亿元;交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3083亿元。五大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总计达到2.87万亿元。从实际情况看,多数地方政府的融资还款来源寄希望于土地出让收入,而受房地产调控的影响,土地市场十分不景气,银行的巨额贷款成为坏账的风险性提高。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银行的风险很大。
2 银行未来业绩增长背后的风险
用权责发生制下确认的收入和利润是否真正成为了可靠的不断的现金流入呢?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比2010年增长近四成。企业的净利润=收入-成本。与同期相比,银行的成本并未下降,银行业的高管薪酬近年来一直受到公众的诟病。这也就是说,银行净利润的增长主要是收入的增长。银行收入的增长来自于净息差的扩大和信贷的增长,但不少业内人士感觉,比如申银万国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就认为,净息差的扩大经过前两年的扩大后,已经走到了一个顶点,今后的发展态势必定放缓。很多大型银行,甚至是中小型银行已到了无款可放的地步,大量的资金借款出去,现在每月都有不少的利息收回,看着表面风光,但有可能最终连本金都拿不回来。因为贷款企业无法持续的经营下去,也表示着发放出去的贷款全部或者是部分无法收回,也反应了现在银行经营面临的高风险因素。因为融资成本的增加,银行拿走了企业的获得的大多数利润,导致企业投资信心缺乏,甚至资金链断裂,要么倒闭要么逃亡,最终银行贷款变成了不良资产,这种恶性循环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隐患。因此,虽然所确认的会计利润虽高,但是在持续经营下未来所面临的高风险经营使得银行利润与银行现时股价形成了巨大差异,因此并不被市场看好,不被投资者看好,导致了其股价的低迷。
3 反思与对策
综上所述,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中国银行业的高增长和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密不可分。银行业绩增长的数字表明,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不管货币政策从紧的年份还是宽松的年份,业绩增长的幅度是相当的,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利差,而利率至今没有市场化。
银行业绩的高增长和股价的低估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虽然银行股的业绩最高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但是预期的阴影至今不散。而从更长期看,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更多资本进入银行业带来的竞争加剧,都将让现在“日子尚好”的银行业受到冲击。高收益,往往也伴随着高风险。在银行业,出资人和经理人是相分离的,银行利润越高,经理人的收益越高,可是,经理人却不必为经营不善支付等额代价。在“暴利”的引诱下,经理人会冒险放贷,而往往不顾以后贷款是否能顺利回收,造成恶性循环。
目前来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银行业的改革,具体来看,改革主要从几个方面做起:①把银行推向各个地区,包括广大农村,拓宽市场,鼓励各种地方及合资银行发展,这有利于减少国有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减少垄断;②强化法制,对银行的行为进行监控和管制,服务及费用规范化,合理化,法制化,避免无法可依,有法不行的现象。③浮动利率的浮动范围有待根据实情进行相应调整,或者实行更加有效的利率制度,既要留给银行必要的能动性又要加以合理的限制,或者合理缩小基准利息差,这个高利息差的弊端不解决,银行的暴利问题就解决不了。
[1]徐康宁.限制银行暴利不如变革体制[J].董事会,2012(04).
[2]钱锐.解密商业银行暴利背后的真相[J].中国产业,2012(08).
[3]陆沛卿.中商业银行“暴利”情况浅析[J].国外资,2012(08).
[4]钟茂林.我国银行利率与股价联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
[5]刘任重.行股股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15).
[6]董喜艳.上市银行基本面与股价实证研究[J].才智,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