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市场缺斤短两成常态谨防3大伎俩
2014-05-08
随着人们餐桌上菜盘子的丰盛,海鲜成为不少家庭的首选。然而,人们在享受海鲜“新鲜美味”的同时,购买海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也让消费者甚是苦恼。
在近两个月,本刊接到过的关于海鲜的各类投诉中,缺斤短两的问题始终排在首位,这一业内 “潜规则”现象,成为困扰广大消费者的一大难题。
近期,记者对北京、石家庄等地的海鲜市场进行了走访后发现,市场中搞缺斤短两的商家常用以下伎俩:
伎俩一:冰冻海鲜,玄机暗藏
为了保鲜而买回来的冰冻海鲜,化开后几乎少去一半的重量,这是很多消费者在购买海鲜时经常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在内地,海鲜无法长时间存活,冰冻是保鲜的惯用方法,而冷冻海鲜的冰层则往往成为商家牟取暴利的平台,多注一些水,让冰层更厚一些,商家往往就能从中攫取到不少“免费的利益”。
伎俩二:暗箱操作,一秤难防
在称上做手脚,也是不少商家常用的手段,这些商家运用“买海鲜的人都有钱,不会在几斤几两的问题上太较真”的心理,积少成多,攫取利益。
伎俩三:附带包装,价高质廉
4斤重的螃蟹,捆螃蟹的皮筋就重2斤;装海鲜的袋子,里面装着分量颇重的海水;上称称海鲜,称上还要垫一个盘子……这些海鲜买卖中的“附赠品”,享受着和海鲜一样的“高价格”,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侵犯。
上述现象在海鲜交易市场非常普遍,甚至一些知名饭店也有类似行为,因此《中国质量万里行》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海鲜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首先,消费者自身要提高维权意识。在这方面没有必要用“大大咧咧”来显示自己的“潇洒大度”,有时候“斤斤计较”一些,不仅维护的是自身的利益,对这种欺诈风气也是很好的制约和打击,只有消费者自身警惕起来,诈骗行为才能无处藏身。
其次,要尽可能全程监督,不法商贩往往就是利用商品离开消费者视线的瞬间来做手脚的。因此,购买海鲜这样的高价品时,不妨实行全程监控,让商家所有的行动都处在自己的视线之中,这样就能减少欺诈发生的几率。
第三,消费者在购买海鲜时可以随身携带一些“装备”,如弹簧秤之类的,以防止商家在重量上做手脚。一些消费者选择用针扎破塑料袋,防止贮存过多的水分,也是不错的做法。
最后,还是要合理选择,特别是对于海鲜上的“附带品”,感觉不合理的就不要去买,货比三家才能选择到自己最称心如意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