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无声处诗泉涌胡永明其人其诗

2014-05-07赵进一

检察风云 2014年8期
关键词:永明诗歌

文/本刊记者 赵进一

去年秋天,多年好友胡永明告诉我,他有本书即将出版。对此,我并不吃惊。他从警数十年,做过公安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市局研究室副主任),也当过市局领导的“大秘”(市局纪委办公室主任),现在又担任政工领导(市局农场分局政委)。十几年前,他通过在职苦读,取得了复旦大学法律硕士学位。他先后发表论文35篇次,获得各类奖项12次……应该说,在理论方面他颇有造诣,出本论文集乃平常之事。于是,我问他是关于哪个研究课题,哪家出版社出版?他微微一笑道,是诗集,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现正在付印之中。他说他从小就爱好读诗、写诗,什么古风诗、格律诗、自由诗等,他都喜欢……他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我惊奇得张大了嘴巴,一下子觉得他好陌生。

我吃惊,倒不是因为诗的品位高,他没有这样的学识与水平,而是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平时,他写的多为政法方面的公文、论文,我想即使有点诗情,恐怕也会跑得无影无踪;再者,他那“一板一眼”的个性,实在与“诗情画意”联系不起来。我与他交往也有十多个年头了,平时我们交谈的话题(包括写作)不少,但从未涉及过诗。现在,他竟不声不响地突然出了诗集。

到了年底,他那本散发着墨香的诗集《晚潮拍岸的声响》终于到了我手中。我看了下封面,果真是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书名也颇有诗意。细细品读后,大出意料,本以为很可能是些关乎工作的干巴巴的口号式的“诗句”,不料读后清新诗意扑面而来,让我赏心悦目。诗的题材也很广泛,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真是:大隐隐于市,偶尔露峥嵘。

“一笔一划做人”的浪漫诗人

在人们的心目中,诗人不是性格张扬,狂放不羁、浪漫主义色彩鲜明;就是唧唧我我,“小资”情调浓厚。我记得郭沫若在写长诗《地球啊,我的母亲》的时候,是躺在地上,满地打滚,以此来体验他对地球母亲的爱。当然,诗人不一定都那样。

诗按种类分,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按风格分,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别。胡永明呢?他属哪个体系哪个派?在我的心目中,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是个“一笔一划做人”的人;他对每个人都“相敬如宾”,待之以诚;他做事严谨,一丝不苟,脚踏实地,一如他端庄的面容和习惯书写的“正方体字”。

有件事给我印象至深。一次,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谈及一件工作上的往事,我们都只记得年份,记不清具体的日期了。正当我苦笑着拍拍脑袋瓜,表示无可奈何之际,他从书柜里抽出一本黑封面的笔记本,快速地翻到某一页,然后指着其中几行字对我说:“喏,在这儿呢!”我凑过去一瞧,那件事的日期和经过等都明明白白地记载无误。整个笔记本被密密麻麻、方方正正的字挤满了,以日期为序,记载着工作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我于是问他:你每天都这样记吗?他说是的,参加公安工作近30年来,从1985年至今,每天晚上临睡前无论人多累,时间多晚,我都要把白天所做的事在脑子里“过滤”一下,然后如实地记录下来,天天如此,从未间断。他说着,扬扬手中的笔记本道,这样的本子我已经记满了20多本。

天哪!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多强的毅力啊!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记工作日记,好处很多,主要是有利于工作,可以天天检讨工作上的得失,随时精确地查考工作上的事,还能培养做事的有条不紊,养成勤奋的好习惯。

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在“灵魂大出窍”、“灵魂大换血”、人心不古的今天,有人竟能自觉地“修炼”到这样的地步,殊属不易。不过,秉性如此之人,如何“浪漫”得起来呢?

然而,读了他的诗,我方才明白,这么多年来,我对他的“成见”是多么的浅显可笑。他这个人表面上虽沉稳如铁,内心里却热情似火,燃烧着浪漫主义的激情。在《上海三菱电梯试验塔遐想》一诗中,面对雄伟的三菱电梯试验塔,他一腔豪情涌上心头,想象的翅膀在九天中尽情翱翔:

你是正在腾飞的超级火箭/鲜红的旭日见证你的上升轨迹/漫天的朝霞就是你的磅礴气势/更高更快更大更新不断刷新你的业绩

用直冲云天的“超级火箭”描绘静止不动的电梯试验塔,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胡永明很善于在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咏物言志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且看《雨后》一诗的语言张力和浪漫主义情调:

我想那王母挥出的一河波浪/已在春雷声中倾入长江/我想那雨后明丽的蓝天上/牛郎织女正悲喜异常/我想那轻盈的流霞/定是前去祝福的六位仙娘/我想那神奇的彩虹/定然通向他们富丽的天堂

“王母挥出的一河波浪”在“春雷声中倾入长江”,这是何等的气势!在诗人的眼中,“流霞”成了“仙娘”,“彩虹”是“通向富丽天堂”之路。短短八行诗,描绘出多少幅绚丽多姿的画面——王母挥就的银河倾入长江、“悲喜异常”的“牛郎织女”、脚步“轻盈”的“仙娘”、“彩虹”铺就的“富丽堂皇的天堂”……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胡永明很喜欢也擅长于通过咏物,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如他对太阳的讴歌:

从喷薄东升/到壮烈西沉/你为理想燃烧不息/光明一世/奉献一生

甚至对人们不屑一顾的昙花与流星也寄寓了他的理想与追求:

假如我是昙花/我要尽情地吐露芬芳/假如我是流星/我要放射出全部光芒/……/在花丛中、在群星下/我将乐于一现、一闪

言为心声。“喷薄”、“壮烈”,“一现”、“一闪”。干脆利落、明快大气的语言,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作者愿“为理想燃烧不息”的抱负。

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晚潮拍岸的声响》里多为这样的诗篇。所以,胡永明的诗浪漫主义倾向是很明显的。当然,他的诗也不乏现实主义的成分。

那么,胡永明诗作中的浪漫风格与其沉稳、内向的性格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想,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在他的血管里很可能流淌着粘液质型的血液,因为具有此类血液的人,往往表现为安静、稳重、情绪内在,善于观察细节却富有激情。

情至深处诗意浓

诗言志,歌传情。诗与情是一对孪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没有激情就没有了意境,没了意境,诗就不成其诗。胡永明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情真意切。无论是写爱情、写山水,或是咏物言志,他都是饱蘸着深情,让人的心灵受到撞击。

在酷日当头的炎炎盛夏,辛勤劳作的工人、农民的汗水在衣服上结成了白花花的盐花。常人熟视无睹的盐花在诗人的眼里却成了美丽的“迎春花”:

我最爱的花呀/是工农衣上的汗盐花/……/花自红心发呀/根在炉前田头扎/……/它是工农爱戴的花/它是不谢的迎春花

通过工农衣上的“汗盐花”赞美劳动,怀着对劳动、对工农大众的深情,抓住了劳动者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汗盐花”,创作出这首优美感人的象形诗。中间穿插几个语气助词“呀”,朗读起来更具节奏感、柔美感,感情色彩极为浓厚,立意当然也更高远。

情,当然不只是爱,还有恶(不喜欢、讨厌)。《礼记·礼运》曰:“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写诗与做人一样,真正有生命力的诗是可以被感知的,是活的诗。胡永明为人宽厚,追求真善美,但爱憎的情感却非常鲜明。

诗集中有三首诗最能体现诗人的爱憎情感。在《叶》和《我是一棵小草》中,他自喻树叶和小草。前者抒发了他愿为社会鞠躬尽瘁、贡献一生的宏愿——

春添一抹绿/夏展一片荫/黄了不居高/愿当炉内薪

后者写出了自己所崇尚的像小草那样高洁的品性——

我是一棵小草/既不招蜂惹蝶/也无依附爬高的本领/却热爱大地和阳光/有着不屈的个性

另有一首题为《爬山虎》的诗,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前两首完全相反。诗人平时极其鄙视那种不择手段地往上爬,达到目的后又不可一世地高高在上的小人,遂作诗讥之:

倚着峭壁/冒着风险/向着高处/不断攀援/草矮了/树低了/群山也小了/他傲然自得/到了身无依靠之时/却不能自立/拼了命/也超不过周围的荆棘/待回头/已经陷在峭壁上/只见辽阔的蓝天上/鹰在自由翱翔

短短16行诗,“爬山虎”攀龙附凤、傲然自得的面目跃然纸上。但最后的结局呢,却是“陷在峭壁上”,动弹不得。当它回过头去,看到的是“辽阔的蓝天上,鹰在自由翱翔”。毫无疑问,这里的“鹰”所代表的就是被它瞧不起的草、树、荆棘甚至巍巍的群山。

胡永明是一个蕴藏着火一般炽烈情感的人。纵观整本诗集,我觉得他写的诗中最能撞击人心灵的诗篇当属爱情诗。这与他有着美满的婚姻与家庭生活不无关系。他的妻子舒爱萍,也是一位才女。在为其丈夫出版的诗集所作的序《诗缘 情缘》中,记述了他们相识、相爱的过程:“我与永明相识始于诗。记得我17岁那年(1975年)初夏的一天,我在朗读叙事诗《草原英雄小姐妹》,永明听到后,主动过来与我交谈,我们就这样相识了。(那年)永明刚满18岁,中等个子,脸庞英俊,穿着白衬衫、蓝裤子配双白跑鞋,看上去青春干练,富有朝气。他钟爱诗歌,经常与我谈论诗歌,还给我看他写的诗……”

这种基于共同爱好的爱情的牢固程度绝不亚于“青梅竹马”而来的爱情。他们互相欣赏(你只须看看青春期的女方对男方“英俊”的外貌的描写便可窥知一二)、心气相投。是诗歌把他俩连结在一起,培育了他们纯洁的爱情。在共同生活的几十年中,始终保持着爱情的“新鲜度”不变。现在他俩是爱情加亲情,亲上加亲情更深。有时候,舒爱萍在上班的途中,会突然接到丈夫用短信发去的他刚刚创作的诗篇。每当此时,舒爱萍就会觉得有一股幸福的暖流流遍全身。这一天,她就会过得格外快乐,格外充实。而诗人胸中炽烈的情感只有通过“诗情”才能得到释放。真所谓是“情动于衷而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我是这样爱你/你的每一封来信都使我狂喜/我是那么痴心/字里行间总能看到可爱的你/从你秀丽的字体里/我看到了你的月貌花姿/从你温柔的话语里/我看到了你的忠贞不移/从你幸福的追忆里/我看到你少时挽裙戏溪/从你美好的憧憬里/我看到你穿着新娘盛衣

他们在爱恋的岁月中,有好多年都相隔很远。那时没有电话和手机,他们就通过诗歌鸿雁传书。

更妙的是,女友不但善诗,还会谱曲、摄影。他们初涉爱河之时,胡永明写了一首题为《盼望》的小诗,大胆地向姑娘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远来的一个个姑娘/已使我一次次失望/欢快的一对对游客/仍使我一回回遐想……

姑娘收到这首情诗以后,立即给这首诗谱了曲附在信中回应了他。胡永明又写了一首《桂花》送她:

玉容虽不艳/天馥已无双/花俏难长久/圣洁千古扬

从这首诗里,姑娘知道对方已经读懂了她,了解了她,并真心地爱她。尤其是最后两句,姑娘明白对方赞赏的就是像她这样的美。情至深处诗意浓,充满诗意的爱情拨动了姑娘的心弦,她被深深地陶醉了……于是全身心地投入了这场“天荒地老”式的爱恋之中,他们成为一对令人艳羡的诗侣。

这真是:对诗巧露鸳鸯意,通信直说郎女心。你写诗来我谱曲,夫唱妇随美缘姻。

春风秋雨皆入韵

胡永明的父亲胡宝华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名闻上海滩的工人作家。受乃父熏陶,胡永明从小就爱好文学,尤其酷爱诗歌,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诗歌理论及评论文章,包括韵律知识和表现技巧等。在学习、工作和理论研究之余,他的唯一爱好就是读诗、写诗。在他的眼里,诗歌是美丽的“尤物”。诗歌优美的韵律深深地吸引了他。他说他既爱诗歌的严韵之美,也爱宽韵之美;既爱格律之美,也爱自由之美;既爱整齐之美,也爱长短之美;既爱语法之美,也爱通感之美。他写诗,不论类别,题材广泛,可谓“春花秋雨皆入诗”。尽管如此,他所遵循的创作原则是“意为上形相助”,绝不以词害意。

我问他,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为什么你对诗歌情有独钟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回答我:“诗歌比其他形式简洁明快,可以更加淋漓尽致地抒发、表达自己的志向、感情和思想。她让我仿佛得到了传说中的宝葫芦,使我身边平凡的事物都变得美妙而富有神韵;她让我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可以像穿越一样轻易抵达我想去的境界;她让我平添了生命的厚度和广度……”说着,他递给我一份中央领导近期讲话材料,说,你瞧,习总书记也倡导学诗呢!我一看,这是2013年3月1日,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其中有这么一段,讲得非常精辟:“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说,喔,原来你喜欢写诗是有“理论根据”的啊!怪不得你如此“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啊!言毕,两人抚掌大笑。

有道是“爱之弥深,钻之弥坚”。

正因为他对诗歌的挚爱,所以他把大多数宝贵的业余时间投入其中,读诗、写诗近40年的胡永明,无论古风诗(如《夹竹桃》等)、格律诗(如《太湖晚景》等),还是自由诗(如《给远方的至爱》等),他都能驾轻就熟地驰骋其间。可以说,在诗的领域里,胡永明已经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难能可贵的是,他无论写哪一类诗,在诗的形象上、用词上,都非常注意推敲。如他写的《善卷洞》第二联:

砥柱峰寒狮象凝/云雾洞暖荷花开

其中“凝”字最初为“僵”字。因“僵”不美,改为“冰”字,后又觉“冰”是固定不动的且不能与后句“开”相对应,才改为现在的“凝”——此字较雅,有动态感,又与后句的“开”字相对应。而这一改,竟相隔了整整32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胡永明作诗与做事一样,认真而执着。

知子莫若父。胡永明的父亲这样评价自己儿子的诗——

永明的诗,既不离比兴手法、韵律传统和言志而无邪的古训,又不过分拘泥于格律……他创作的古风诗、格律诗和自由诗注意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有真情实感,且清新自然,简洁高雅,文字优美、声韵和谐。诚哉,斯言!

“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胡父此语使我忽有所悟:搞理论研究是探求真理,那写诗何尝不是呢?此谓“殊途同归”。而且,按照大哲康德的说法,诗与真理也是相通的——“诗不是真理,却是抵达真理的途径之一。”

猜你喜欢

永明诗歌
胡永明:“粮”心人的三大法宝
A rational design of bimetallic PdAu nanoflowers as efficient catalysts for m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钟永明
诗歌岛·八面来风
Design of Electronic Weft-Insertion System for Three-Dimensional Loom
诗歌论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