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互动视角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2014-05-06卞彬姚蕾
卞 彬 姚 蕾
基于产业互动视角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卞 彬 姚 蕾
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是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人聚集起来之后又得离开。当前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研究居多,对城乡产业互动研究关注不多,尤其城乡产业互动的深层理论挖掘不够,造成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政策协调不够。
一、城乡产业互动与一体化联动发展的基本要求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张王牌,“产业互动、城乡联动”是一个有现实针对性的新的发展思路,城乡产业不应该为形式而形式,并且城乡产业互动涉及很多内容和层次,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和要求:
1.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的联动
产业互动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融,逐步形成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产业互动既要遵循产业演进规律,更要依据依靠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的要求。城乡产业互动强调的不是就农业抓农业,而是农业与二、三产业的互动。没有一、二、三产业的互动,也就没有城乡分工与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持续动力。以工促农不是忽视种植业和养殖业,而恰恰是用工业化来促进农业更好地发挥其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要求推动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的农业延伸,以第二产业催化、拉动第一产业发展,从而使农业更多地分享到社会平均利润。二是城乡产业互动强调的是农业的全程产业化,强调的不是农业某一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产业化,而是全过程的产业化。城乡产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必然促使各产业间的边界特征开始逐渐模糊或消失新,产品、新服务乃至新产业不断产生。三是城乡产业互动强调的产业化不仅仅要贯穿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中,而且要在延长和粗壮农业加工链条上产业化。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认为农村只能搞农业,而城市则专门发展工业等传统发展观念。要求通过农业产业化的纵向分工,完成城与乡、工与农之间双向的产业延伸。四是城乡产业互动强调的是农业产业化把传统农业的改造与现代工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既抓了农业的现代化,又抓了农村工业化。
2.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联动
推进城镇化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产业互动包含了产业发展与空间演进的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城镇经济的发展进程就是城乡互动的过程,就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过程,其主线应是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是产业发展必须有地域空间载体。无论是加强农业还是提高工业或发展服务业,都不可能仅靠城市或农村就能单独完成。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联动发展,应克服就工业化论工业化、就城镇化论城镇化的倾向。二是产业协同产生于一个或多个不同价值链点,并使原有的价值链打破,其中原来各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将会被挑选出来,重新组合成一条新价值链。城乡产业互动强调的是城乡产业互动既在农业之内,又在农业之外来解决农业的问题。现阶段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不仅是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引领的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三是城乡产业互动城乡产业互动也是经济体制和领导方式改革的客观要求。城乡产业互动的关键是“一体化”,彻底打破城乡分散的体制,将城乡分散的乡镇企业适度向小城镇集中,以产业的集中带动人员和生产要素的集中,促进农村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集聚。四是城乡产业融合,要求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变革,突破城乡产业分立限制,打破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结构,塑造出新型横向结构,产生边缘、交叉产业,促生新的产业领域,产生新的经济式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联动
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商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和市场群落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四个支撑点,必须不断加强。
一是建设商品基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二是从单个龙头企业到多个龙头企业或企业群的成长,奠定了城市化的要素集聚基础。从单个支柱产业到区域性支柱产业群的培育,构筑起城市化的产业支撑。三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农业、加工业、流通服务业各个环节会在空间上形成聚集的结点。即农业、加工业、流通贸易业合理地布局在乡村、小城镇、城市的地域空间上,以产业为纽带形成城乡之间的有机经济联系。四是要素市场发育的成熟程度,基本上反映了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的程度。从集贸市场到专业批发市场,从单个市场到市场群的演进,成为城市化的重要诱导力量。
二、城乡产业互动与资源整合的效益分析
1.城乡产业互动的市场贡献
实施城乡产业互动有利于为农产品提供市场,拉动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城乡产业互动的发展将市场信息、技术、资金、设备、管理、科技等生产要素普遍投入到农业再生产中,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城乡产业互动有利于确立了农民作为交换主体的地位,最终使农民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并且使承包经营的农户围绕自己的生产进入“产前”和“产后”两个领域,与工、商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和服务组织建立真正的商品交换关系。
2.城乡产业互动的结构贡献
实施城乡产业互动有利于为农产品生产提供导向,拉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高级化。有利于在利用现代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先进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按工业化标准发展农业的城乡一体化,依靠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手段组织农业生产,依靠社会再生产和资本周围的原理,构建农业内部的一、二、三次产业分工模式,解决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结构雷同的现象,形成合理的城乡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合理布局的“结构”效应。
3.城乡产业互动的规模贡献
实施城乡产业互动有利于发挥共享能源、交通、信息、市场的优势,发挥工业生产的聚集效益的优势。城乡产业互动有利于分散在广大农村的第一产业和相对集中于城镇的第二、第三产业之间,以地域空间的演进来从而促进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使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条件。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整体团队的“规模”效应。
4.城乡产业互动的资金贡献
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过度向城市倾斜,对农村投入太少;在资金流向上,政府通过税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等方式,把农业剩余积累由农村大量转入城市;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布局调整、收缩,农村信用社规模、实力有限且历史包袱沉重,降低了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了农村地区因无法获取正规信贷,民间借贷现象突出,使农村资金长期处于“贫血”状态。
实施城乡产业互动有利于以产业链条为主导在区域经济范围内集中配置,使城市产业资本持续投入农业和农村产业,使区域经济资源综合发挥效益,在区域间得到合理配置;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借助城乡产业在广泛开展横向经济的基础上,使生产力诸要素具有充分的活力和最大限度的活动领域,拓展的利润空间,城乡产业互动会形成大量反哺农业的资金;有利于聚集并释放出城乡产业内部所具有的潜力,提高资源配置和农业综合效益。从而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有力的资金支持,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的资本不足问题。
5.城乡产业互动的就业贡献
实施城乡产业互动必须以“就业互动”为经济内容。通过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机融合,有利于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城乡产业互动无疑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提供了条件,有利于拉动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
三、城乡产业互动与产业对接的思路和途径
城乡产业互动要求把农业、农村经济的自我发展,转向农业与工业的相互结合,转向城乡产业互动协调发展。构筑城乡结合、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连片发展新格局。关键是选准城乡产业互动的结合点和产业对接方式及途径。
1.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推进城乡产业互动
一是在规划设计上,将城市规划与农村规划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叠合”,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二是着力在空间布局上以“一张图”涵盖城乡,从而改变城乡规划分治的状况。产业空间布局方式要由“城区扩张”、“城镇互补”向“城乡互动”过渡。以构筑城乡资源共享、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资源整合发展新格局。三是无论是城市工业产业链向农村延伸,还是农业产业链向城市延伸,其最佳交汇点都是小城镇。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空间枢纽,依据市域、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城镇布局。
2.加快产业集聚步伐,构建产业发展的大平台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一是集群带动。产业集中发展与分散布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力布局理念。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就要解决哪些产业需要集中,哪些产业需要分散。按照集约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协作发展的原则,坚持“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优势,促进块状经济发展。二是产业延伸。抓住产业链配套环节,打造企业集群。以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重点镇为载体,因地制宜地发展与本地比较优势相适应的特色工业。在有条件的乡镇,争取形成一批“小产品大市场”、“小概念大前景”、“小企业大协作”的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集群优势。三是推进产业连片发展。以工业突破和园区建设为先导,按照“一产划圈层、二产进园区、三产分功能”的原则,产业向优势区域布局,构筑以“圈层”为梯度,以“园区”为载体,以“轴带”为脉络的产业布局一体化体系。
3.积极发展城乡产业紧密结合的产业组织形式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一是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原则和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消除一切不利于资产流动与重组的制度障碍,变原来以地域为核心,以行政为联系纽带的产业组织形式为以行业,以资产、商业信誉为联系纽带的产业组织形式,淡化城市企业与农村企业的界限和区别,建立实现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与管理制度,形成城乡一体的产业组织形式。二是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农户实行有机联合。三是在培植“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的同时,要积极扶持“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快推进乡镇企业提升发展。引导部分乡镇企业(农村企业)与城市大中型企业专业分工、劳务协作、零部件加工配套,对推动城市企业与乡镇企业的合作、联合及重组,组建新的跨城乡的企业。四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积极发展城乡关联产业和城乡联办出口基地等城乡产业紧密结合的产业组织形式。用市场带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形成“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现代家庭农场)”等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增强农户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五是坚持把农民专业合作与农业市场化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按照“扩面、拓展、规范、提升、扶持”的总体要求,提升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发展水平,把合作发展的模式拓展到更多的产业和领域发展中去;建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转化新机制;打造“农产品信息物流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农业博览会展中心、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建立了农村土地交易市场、药品交易所、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所、鲜活农产品远期交易等要素市场。
4.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枢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一是产业协同的过程实质就是产业价值链重构的过程。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农副产品加工业涉及上下游众多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以发展原料性农业来促进一、二产业的互动。与消费原料性农产品的各类生产加工企业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以原料性农业生产为主的结构转换。二是错位发展。按区域比较成本低度化从而按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来组织和协调农业的全程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包括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尤其是粮食加工业和酿造产业链,使农业生产链条不断向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延伸。三是着力点在于农产品的品质结构调整。在高效、外向、生态、品牌上下功夫。推进农业生产加速向特色化、优质化、设施化、生态化、园林式、观光性、产业型方向发展。四是创造都市农业的各种运作模式。都市农业是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以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具有复合性功能的系统。都市农业使原先局限于生产保障型的城郊农业,加速转型为融绿色产品、生态建设、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示范辐射等功能于一体,使一、三产业在都市农业的发展中率先实现互动。
5.建立城乡产业互动协调机制,理顺利益关系
一要改进龙头企业与农民、中介组织与农民、龙头企业与农民及各种产加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组织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从“量化资产、按股分配”的有条件改革向“明晰产权、界定成员”的全方位改革拓展,形成统一的分配格局。二要在城乡产业之间形成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赖关系,通过政策鼓励使农村地区变成具有相对优势的投资区域。出台鼓励企业落户农村、带动农民创业的政策体系,增加财产性收益,改变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三要完善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为重点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积极推进跨行政区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各级政府分担制,在统一规划下鼓励各方联合和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四要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介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改革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使其全面担负起政策性金融支农的重任。要重视建立利益机制、风险机制,使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探索将一部分信用社改造成为专门的小额信贷银行,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五要让农民和农村享受与城市市场体系相同的待遇,积极探索城乡劳动力就业登记、就业培训、就业介绍和就业开发等一体化管理,城乡间还应建立畅通的人口流动机制,使城乡资源互补,实现城乡产业之间协调发展。
(卞彬: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姚蕾: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研究生部)
责任编辑:浩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