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同志“群众工作观”的架构与启示

2014-05-06张惠春

唯实 2014年3期
关键词:总书记干部群众

张惠春

习近平同志“群众工作观”的架构与启示

张惠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群众工作观”思想就像一根主线贯穿其中。学习好、把握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工作观”的重要讲话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更是今后做好群众工作的指导方针。

一、习近平总书记“群众工作观”的基本内涵

所谓“群众工作观”,指的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待群众工作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开展群众工作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在与中央党校第48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群众工作,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要认真贯彻执行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制度,大力弘扬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条件较差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善于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工作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这番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重要讲话,是确立群众观念、密切联系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习近平总书记“群众工作观”的主要架构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发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力量至上、人民群众利益第一、人民群众的价值导向等,直接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群众工作观”的思想根源。

1.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论是习近平群众观思想的认识论基础。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论指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主体依据,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程。作为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必须坚持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主人和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着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主流,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使我们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实际状况之上。

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从权力的来源看,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权为民所赋;从权力运行的目的看,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权为民所用;从权力的责任看,党员、干部必须牢记用权受监督。

2.人民群众力量至上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鲜明指出: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积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广泛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决策和工作的全过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决策前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呼声,保证决策“从群众中来”;决策中充分发扬民主,集中群众智慧,保证决策体现群众意志和要求;决策后及时“到群众中去”,在群众的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并完善决策。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我们党历来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更应保持和弘扬这种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3.人民群众利益第一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强化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群众的利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各个方面。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人民群众利益至上作为根本宗旨来坚守。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应在继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时,主动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

把人民群众利益至上作为价值取向来追求。每个党员、干部的言论和行动,都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者部门的利益出发,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最高价值取向。

把人民群众利益至上作为工作标准来衡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应以有没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作为衡量标准。

4.人民群众价值取向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习近平在海南调研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在海南调研期间展现了一贯的亲民作风。

人民群众价值取向论指人民群众既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又是价值评价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价值的本质和源泉,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和最高评估主体,要以符合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终极价值取向,要充分尊重和考虑人民群众的情绪,始终抱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损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工作中判断是非、决定取舍、制定政策的最高标准。

人民群众价值取向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价值尺度和衡量标准。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是党的思想理论和具体实践的基石,为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是党的重要的核心价值理念,它对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给予了科学、明确、严谨的定位,指导、引领、规范了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同时也指明了党在今后的努力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最基础的位置和最核心的地位。

三、习近平总书记“群众工作观”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又有实践的总结与发展;既有立足于发展全局的宏观认识,又有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部署;既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1.习近平总书记“群众工作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社会实践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历史。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习近平群众观也是如此。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共产党历届领袖的群众观基础上,习近平群众观又有新的境界和新的发展。

习近平群众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果之一,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党的群众观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对党的发展观、权力观、情意观、利益观等都提出了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观点,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新的内涵。

2.习近平总书记“群众工作观”夯实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群众观是为了解决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环境、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而形成的,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3.习近平总书记“群众工作观”密切了执政党与群众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亲民、爱民、为民的新观点、新方法,制定了一系列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方针、政策,使全体领导干部的服务本领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顺利地向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所提的群众观理论,是一种亲民、爱民、利民的表现,广泛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

4.习近平总书记“群众工作观”提高了群众工作水平

提高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水平。习近平说得好,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我们要始终牢记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深入调查研究,贴近群众。如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并坚持定期下访制度、开通热线电话和网上信箱等,多方联系群众,第一时间听到群众的声音。

提高了组织群众的工作水平。能否有效地组织群众,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决策的落实和工作的成效。只有尊重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利益作为办事、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有效地组织群众。善于因地制宜,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工作对象,都要区别对待,让群众乐于接受,自觉自愿地配合工作。

提高了沟通群众的工作水平。目前,有的干部下乡不坐农民的板凳,难与农民握手,这样如何沟通?要创新沟通手段,运用现代化通信手段与群众交流和沟通,坚决扭转“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却疏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却困难了”的现象。

四、习近平总书记“群众工作观”对宿迁的现实指导意义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阶段,宿迁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动员组织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持续掀起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热潮,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为建设小康社会凝聚力量、夯实基础。中共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在深入分析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后强调指出,要把深入开展此次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先学先查先改的有机组成部分,该改的马上改,该做的马上做,并结合实际抓紧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为正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做好准备。全市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的特殊意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全面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听民声、访民情、帮民困、解民忧,融洽干群关系,为谱写好中国梦的宿迁篇章注入强劲动力。

切实做到“三个搞清楚,三个想明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以省委罗志军书记提出的“四查四治”要求为活动指针,加强学习教育,打牢思想基础,切实做到“三个搞清楚,三个想明白”:搞清楚党的群众路线深刻内涵,想明白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性;搞清楚统筹“三大发展”的内在要求,想明白坚持求真务实、推进“九比竞赛”的必要性;搞清楚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规定,想明白从严要求自己、树立清廉形象的紧迫性。在“三个搞清楚,三个想明白”中提高认识,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的关键环节,真抓实干,真整实改,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成效。

真正做到“三个带下去、三个带上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当主人、当先生”。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下基层接地气,更好地服务群众,真正做到“三个带下去、三个带上来”:请群众挑刺,把诚意带下去、意见带上来;向群众请教,把思考带下去、思路带上来;为群众解难,把实事带下去、满意带上来。在“三个带下去、三个带上来”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严格落实“三个看一看、三个比一比”。在中共宿迁市委提出“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的战略部署中,推进宿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需要“比”和“竞”的精神,与此同时,在践行群众观,推进“三解三促”向纵深发展中同样需要“比”和“竞”的精神,要狠抓整改落实、建立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三个看一看、三个比一比”:看一看群众“急难愁”解决没有,比一比百姓情怀谁更深;看一看群众“好建议”吸收没有,比一比服务质效谁更优;看一看群众“不满意”改掉没有,比一比作风形象谁更好。在“三个看一看、三个比一比”中检验群众工作的实效。

扎实推进“乡乡到,村村到,户户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工作法,市委、市政府要求市级党政正职任期内做到“乡乡到”,县级党政正职任期内做到“村村到”,乡镇干部每年对年收入低于4000元的困难群众家庭“户户到”,村干部对群众急事、难事随喊随到,突出领导带头,注重统筹协调,强化督察考核,确保活动有声势、有力度、有成效,真正使“三解三促”活动成为群众满意、社会称赞、组织认可的民心工程。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宿迁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总书记干部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