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心肺复苏方案的院内急救效果对比研究

2014-05-06薛乾隆李琳琳陈艳梅高继英张秀谦

海南医学 2014年16期
关键词:压积动脉血心肺

薛乾隆,李琳琳,陈艳梅,高继英,张秀谦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

两种心肺复苏方案的院内急救效果对比研究

薛乾隆,李琳琳,陈艳梅,高继英,张秀谦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案在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时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对6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两种不同心肺复苏方案,运用心肺复苏机复苏的患者为机控组;实施人工心肺复苏术的患者为人工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复苏药物和电击除颤等抢救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方案10 min及30 min后的体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动脉血气分析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体温、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及二氧化碳分压在心肺复苏后在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机控组患者动脉血的pH值、氧分压、碳酸氢根离子以及血氧饱和度均优于人工组(P<0.05);但心肺复苏30 min后,两组患者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为(46.8±5.2)min,机控组为(45.6±5.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人工组4例有效,而机控组15例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术相比,采用心肺复苏机的心肺复苏的方式在循环的支持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可以有效地提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心肺复苏;心跳呼吸骤停;动脉血气分析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危重症[1],心肺复苏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及人工通气[2]。近几年以来,关于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和采用人工标准心肺复苏术进行心肺复苏的实施效果对比仍存在诸多争论[3]。在《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中对胸外按压进行了重点提示,即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立即压、使劲压、不断压”的原则,将胸外按压放在了心肺复苏的整个实施步骤的第一位[4]。本文旨在探讨两种不同心肺复苏方法在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时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急救科实施院内心肺复苏术的患者中筛选出60例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6.8±7.3)岁。所有患者均未经其他旁观者实施过心肺复苏。按照心肺复苏方案的不同分为机控组和人工组,每组30例,其中机控组的患者运用心肺复苏机对心脏呼吸骤停的患者进行机械的心肺复苏,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胸外按压及呼吸支持;人工组则采用标准的心肺复苏术,即采用人工胸外按压配合呼吸机实施标准的心肺复苏,且采用2~4人交替进行胸外按压。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为经过诊断确认为心脏呼吸骤停的成人患者。心脏呼吸骤停的诊断标准: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意识丧失,血压降至零,瞳孔散大或固定,呼吸停止;经心电图显示心室颤动,无脉搏性电活动。排除标准:伴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体温低、有创伤、张力性气胸、心包压塞及窒息因素所致心跳骤停患者。

1.3 复苏方法

1.3.1 人工组患者经确诊为心脏呼吸骤停后立即开始进行严格标准的胸外按压,其实施的深度为至少5 cm,频率为100次/min,且采用2~4人轮流交替进行操作,轮换频率为2~3 min/次;在实施标准人工按压的同时利用呼吸机应用控制容量的方式实施人工通气,实施的氧浓度为100%,潮气量为8 ml/kg,呼吸频率为10次/min,而吸呼比例为1:1.5,并进行适时的双向波以消除震颤。整个心肺复苏方案的持续时间为30~60 min,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多巴胺及胺碘酮等复苏药物。

1.3.2 机控组患者经过确认为心脏呼吸骤停后立即在应用心肺复苏机之前进行标准的人工徒手的胸外按压,并同时进行气管插管,在为患者装好心肺复苏机(大约15 s)之后,则完全采用机械进行心肺复苏。通气过程中气管的导管连接至呼吸机的接口进行正压通气,而对于不同患者的按压深度则需依据患者前后胸径的个体差异通过按摩垫进行适当的调节。实施前预设的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和正压通气比例为5:1,按压和释放之比为1:1,复苏药物和除颤的使用与人工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在实施不同的心肺复苏方案复苏之后10 min及30 min的体温、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浓度、动脉血气分析以及心电波、自主呼吸及平均动脉压情况。疗效判定:在停止胸外按压后的心电图出现5 min以上的规则的QRS波持续规律,并且患者的平均动脉压不低于8 kPa,患者有自主心率和自主呼吸节律视为有效;而若在胸外按压停止后有规则的QRS波出现的持续规律出现的时间少于5 min或者无规则的QRS波出现,平均动脉压<8 kPa,且无自主的呼吸节律则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心肺复苏后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肺复苏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脏呼吸骤停原因及心脏骤停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肺复苏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体温、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后10 min、30 min的体温、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体温、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的体温、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比较(±s)

注:两组组间和组内各个时间点经过t检验比较,P值均>0.05。

组别检测时间红细胞压积患者体温(℃)血红蛋白浓度(g/L)人工组(n=30)机控组(n=30)复苏后10 min复苏后30 min复苏后10 min复苏后30 min 37.15±0.32 37.09±0.40 37.12±0.35 37.06±0.39 0.43±0.09 0.42±0.08 0.42±0.09 0.41±0.08 125.93±13.02 123.05±15.81 128.36±13.87 124.08±13.90

2.3 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检测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复苏后10 min和复苏后30 min在组内以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复苏后30 min的动脉血pH值、氧分压(PaO2)、碳酸氢根离子(HCO3-)以及血氧饱和度(SaO2)与10 min比较均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患者在实施心肺复苏后10 min,机控组经血气分析除PaCO2以外的4项指标均优于人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30 min后,两组患者动脉血的PaCO2、pH值、PaO2、HCO3-以及S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检测结果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检测结果比较(±s)

注:相同时间点时与人工组比较,aP<0.05。

组别SaO2(%)检测时间pH值PaO2(kPa)PaCO2(kPa)HCO3-(mmol/L)人工组(n=30)机控组(n=30) 0.90±0.06 0.86±0.05 1.864<0.05 0.93±0.04a0.86±0.04 1.915<0.05复苏后10 min复苏后30 min检验值P值复苏后10 min复苏后30 min检验值P值7.21±0.14 7.03±0.16 2.156<0.05 7.31±0.09a7.12±0.17 2.168<0.05 36.81±7.05 16.14±4.37 2.354<0.05 41.94±8.36a18.20±4.95 2.456<0.05 4.06±0.97 4.28±1.39 1.598>0.05 4.27±1.06 4.52±1.17 1.524>0.05 7.58±2.10 5.69±1.62 1.986<0.05 8.93±2.90a6.27±2.06 2.011<0.05

2.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人工组患者的平均心肺复苏时间为(46.8±5.2)min,机控组为(45.6±5.5)min,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10 min后,人工组30例中有效4例,而机控组30例中有效15例(P<0.05);心肺复苏30 min后,两组的有效患者数目均未增加。

3 讨论

在急诊科里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是目前一种最紧急同时也是最常出现的危重症之一。实施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目前急诊医学方向所面临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目前能够挽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生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能够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心肺复苏[5]。本研究对所测的5项监测指标进行比较,除了PaCO2以外的其他4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均显示实施人工胸外按压合并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和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机械的胸外按压相比,机械胸外按压在循环呼吸的支持效果方面优于人工胸外按压,这对于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可以在临床应用中增加运用及推广使用心肺复苏机,并且进一步的发挥其优势及效果。

据报道[6],在整个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能否获得急救成功的关键取决于由出现心脏呼吸骤停到开始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在患者心脏和呼吸出现骤停的5 min以内是实施抢救的黄金时间。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实施抢救,最终的效果决定于心肺复苏是否有效。标准胸外按压因为其有益于广泛的应用推广,并且实施时比较快捷方便,因而受到国际以及国内的急救时的广泛应用[7]。但是目前仍然还有许多的国家及地区无法接纳机械式的心肺复苏方式,仍然一直坚持应用人工胸外按压的方式进行急救。尽管如此,人工标准心肺复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随着技术的提升已显现的越来越明显。首先,由于体力的因素人工标准心肺复苏需要多个医务工作者交替轮换实施胸外按压,然而在交替轮换的过程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段短暂的停顿,在胸外按压短暂的停顿之后再次进行按压,仍然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可以恢复至停顿以前的冠脉的灌注水平。因此,在胸外按压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中断按压将会明显降低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8]。其次,即便是对于已经非常熟练且训练有素的医务工作者也难以保证每次进行胸外按压的节律和幅度的一致性,所以实施人工胸外按压的质量就很难得以保障。据报道[9],医院内医务工作者在实施复苏的过程中,20%~49%的心肺复苏时间没有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动脉血PaCO2复苏后30 min与10 min在组内以及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动脉血pH值、PaO2、HCO3-以及SaO2均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在实施心肺复苏方案复苏后30 min与10 min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经过外界实施的胸外按压以及呼吸机的支持之后仍无法替代人体内自主进行的循环呼吸的能力,并且伴随着时间的延长差异越来越明显。在心肺复苏10 min后,机控组的心肺复苏组经血气分析除PaCO2以外的4项指标均优于人工组,提示机械控制复苏方式与人工的的心肺复苏方式相比,机控的心肺复苏方式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功能支持。在心肺复苏10 min之后,人工组有效4例,而机控组有效15例;在心肺复苏30 min后,两组的有效患者的数目均未增加,提示在早期心肺复苏时机控心肺复苏方式更利于心脏呼吸的恢复,对于复苏成功更加有利。

综上所述,采用人工标准的心肺复苏方式与心肺复苏机的心肺复苏的方式相比,后者在循环的支持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可以有效地提升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1]Ong ME,Mackey KE,Zhang ZC,et al.Mechanical CPR devices compared to manual CPR during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nd ambulance transport:a systematic review[J].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2012,18(20):39.

[2]蒋婕,朱莹,金奇,等.不同培训模式对医务人员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5):463-465.

[3]李小燕,邓修建,李端明.萨勃心肺复苏机对心肺复苏的效果观察(附214例)[J].广西医学,2008,30(9):1339-1341.

[4]余湛,张利远.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J].实用医学杂志, 2012,28(8):1225-1226.

[5]陈文彬.两种不同通气方法在紧急心肺复苏中的效果比较[J].河北医学,2011,(10):1284-1287.

[6]唐从耀,黄欣,张晓瑜,等.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2):2000-2001.

[7]夏家栋,李从圣,程立顺.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在心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中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2008,12(9):817-818.

[8]Kolar M,Krizmaric M,Klemen P,et al.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 successful predict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field: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Crit Care,2008, 12(5):R115.

[9]刘景峰,段美丽,苏伟,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评估两种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 103-104.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cheme in hospital.

XUE Qian-long,LI Lin-lin,CHEN Yan-mei,GAO Ji-ying,ZHANG Xiu-qian.Department of Emergenc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North College,Zhangjiakou 075000,Hebei,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chemes on patients with cardiac respiratory arrest in hospital.MethodsSixty patients with cardiac respiratory arrest were implemented with two differen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schemes.CPR machine was used in mechanical control group(30 cases)and artificial group underwent artifici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30 cases). 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same drugs and defibrillation recovery and other rescue measures.After 10 min and 30 mi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body temperature,hematocrit,hemoglobin concentration,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and curative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dy temperature,hematocrit,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and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each time poi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At 10 min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the arterial blood pH value,oxygen partial pressure,bicarbonate ion and oxygen saturation in mechanical contro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artificial group(P<0.05),however,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at 30 min after CPR(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duration of CPR between mechanical control group(45.6±5.5)min and artificial group(46.8±5.2)min(P>0.05).At 10 min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there were 4 effective cases in artificial group while 15 effective cases in mechanical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Compared with artificial 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achine shows more advantages in circulation,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R605.974

A

1003—6350(2014)16—2359—04

10.3969/j.issn.1003-6350.2014.16.0922

2014-01-17)

张家口市2012年度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编号:1221078D)

薛乾隆。E-mail:dfywoejf@163.com

猜你喜欢

压积动脉血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勘误声明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红细胞压积与白蛋白差值在继发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变化
《心肺血管病杂志》
不同年龄比格犬红细胞压积、生理脆性的测定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复发性脑血栓与红细胞压积的关系分析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