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

2014-05-05陈雪萍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动脑课文文章

陈雪萍

摘 要:预习是指教师在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好上课的准备过程。预习也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

关键词:预习;小学生;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70-01

近随着信息时代的悄然临近,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时代的要求越来越深刻的激励和召唤着经济和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那么,作为学生怎样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呢?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指教师在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好上课的准备过程。预习也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若困惑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会集中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调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

一、如何预习

首先,搜集整理资料。课前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其次,分步朗读。记叙文的朗读要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求就不同了,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进入小学高年级,我觉得课前预习尤为重要,同样的课,只有在有准备的心灵里才会生根发芽。

二、预习的设计

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也有共同的弱点。即使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也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针对学生的这些弱点,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他们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联系。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弱点外,还存在能力的差异。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不流畅,文章的段落分不准,主要内容概括不上来。根据这个现状,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由于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

三、预习的安排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安排预习呢?一般分三个层次安排预习: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物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第二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四、预习的收获

预习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那么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又何来提高学生素质呢?但是如果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训练的机会,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这一环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动脑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肯动脑就会成功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动手动脑多快乐
动脑填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