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情境让初中语文课堂焕发独特魅力

2014-05-05粟华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引导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粟华

摘 要:情境教学是指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绪,从而在情境思绪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36-01

情境教学是指在特定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绪,从而在情境思绪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进行情境教学,创设语文教学氛围或场景是前提,也是关键。情境设置得好,则能使教学内容与情境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情境体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巧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感情,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兴味盎然,获得艺术享受。”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而中学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讲学生听,虽然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文学能力的培养,然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导致语文教学缺乏美感,使大多数学生感觉学语文乏味,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语文教学质量下降。要改变这种现状,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因素。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课堂上的提问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话中找到师生心灵的共振点。教师的提问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解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交流、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问题情境。能够创设情境的问题与普通问题是不一样的,它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它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努力探索中获得求知的巨大成就感。

三、凭借情境,在扮演角色中丰富感受课文内容

角色转换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走进文本,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透过文本语言,展开想象和联想,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中,学生欢了,教材活了,思想升华了。凭借创设的情境,扮演角色有多种方法。我归纳以下两种:

1、设身处地、绘声绘色,进入角色

让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会产生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

2、角色转换,展开想象

如《核舟记》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表演两个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学生们在表演和笑声中明确了人物间的正确位置。通过展开合理想象、表演不同角色,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情境,既加快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四、巧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它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鼎湖山听泉》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我的小诗——在语文活动中师生共同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感悟”的形式进行情境创设。情境:我的小诗——在语文活动中师生共同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感悟:

(1)要求:结合文中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描写,请以一首小诗的形式写出你对鼎湖山泉水的感悟。

(2)学生讨论得出诗歌的评价标准。A、写出自己的泉声的感悟;B、形式上符合诗歌的特点;C、文句优美,能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3)学生小组交流

(4)组织学生评议,评选出最具创意奖和最佳文采奖

五、创设教学情境注意点

1、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2、创设的情境要有真实性,让学生融入情境中。

3、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年龄特点、已有知识经验,并具有时代性)。

4、创设的情境要符合教学目标。

5、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了解学生特点,拓宽知识面,时时关心身边的事件,留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作好记录,积累素材。

情境教学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课文、走进生活,在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下欣赏、创作、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从而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猜你喜欢

引导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