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薄基岩矿井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2014-05-05曹务营渐修超
曹务营,渐修超
(1.山东省武所屯生建煤矿,山东滕州 277521;2.山东省三河口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济宁 277605)
该煤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属黄土高原地带。井田位于东胜煤田的中南部,其构造形态与区域含煤地层构造形态一致,总体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产状平缓,倾向220°~260°,地层倾角小于5°。井田内未发现断层,但在个别地段,煤层底板等高线起伏较大,起伏角一般小于2°,区内未发现断裂及紧密褶皱,亦无岩浆岩侵入。
仪器安装的工作面为该矿22煤采区第二个工作面,布置在矿井一水平2-2上煤层中,该工作面四周及上下煤层均未开采,均为实炭区,煤层平均厚度6 m,煤层倾角为0°~5°。2-2上煤层结构较简单,含1~2层夹矸,由于沉积环境为湖相沉积,煤层厚度及夹石厚度变化较大,煤层厚度4.6~10.6 m,夹石厚度0.3~1.9 m,2-1下煤和 2-2上煤同属 2煤组,由于夹石厚度变化较大,2-1下煤和2-2上煤出现分合层情况。2-2上煤距下部2-2中煤层间距0.94 m,煤层顶板为细粒砂岩及砂质泥岩,底板多为泥岩。
1 观测方案设计
该项监测采用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KSE-III煤体应力采集系统(图1),该系统由KJ21-FY矿用本安型压力监测分站、KSEIII-C钢弦采集仪、地面适配器及钻孔应力计等组成,用来测量煤壁应力、超前支承压力,矿压观测人员定期携带采集仪到井下采集数据,上井后传入通过适配器传入计算机,采用专用软件可以自动生成矿压报表,为超前支护范围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图1 KSE-III煤壁应力采集系统
在工作面辅助运输顺槽侧工作面煤壁内,距离切眼700 m开始布置第一个测点(图2工作面超前应力测站),以后每隔4 m布置一个共计6个。钻孔应力计安装深度(即打钻深度)分别为3 m、5 m、7 m、9 m、11 m、12 m,钻孔直径48 mm。
图2 工作面超前应力测站布置图
2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析
实测工作面煤壁内各测点应力随距工作面距离L变化关系如图3~图7所示(其中,△为所测应力值较初始值的变化量)。
图3 3 m测点钻孔应力计△P-L曲线图
图5 7 m测点钻孔应力计△P-L曲线图
图6 9 m测点钻孔应力计△P-L曲线图
图7 11 m测点钻孔应力计△P-L曲线图
根据上图所反映的巷道煤壁侧支承应力值变化特征,可沿工作面走向将超前采动影响划分为3 个区段[1~5](见表 1),各区段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表1 采动影响各区段影响范围统计表
第一区段:采动影响轻微区,距工作面30 m以外区域。超前支承压力较小,围岩受其影响显现不显著,即周围的煤壁基本未受到采动影响。
第二区段:采动影响明显区,距工作面10~30 m区域。随工作面继续推进,超前支承压力开始呈增大趋势,受其作用巷道围岩变形速度变大,表面移进量开始变得较为显著。
第三区段:采动影响剧烈区域。在此阶段,受采动影响,超前支承压力急剧增大。距工作面10 m以内区域受集中压力作用,弹性形变加剧,围岩表现为巷道围岩变形速度明显增快,并伴有一定的片帮及支护钢带变形的现象。前方支承压力在距工作面3 m左右位置支承应力达到峰值,最后开始迅速下降,说明此处的煤壁仍保持了较好的完整性,处于弹塑性状态,具有较高的自承能力。
3 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分析
选择测点距工作面切眼分别为3 m、6 m、9 m、12 m、15 m这五个典型的时刻,通过对比各钻孔测点应力值较初始值的变化量Δ,来分析煤壁内侧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其应力分布如图8所示。
图8 煤壁内侧向支承压力变化曲线
从纵向上看,五个时刻侧向支承压力分布曲线随着到切眼距离的增加,应力数值变化趋势逐渐放缓平缓,说明距工作面越远,巷道煤壁侧的侧向支承压力受采动的影响越弱;从横向上看,五个时刻侧向支承压力分布曲线随着钻孔深度的增加,应力值变化曲线逐渐升高,并在深9 m处达高峰值,随后逐渐降低。
测点距工作面3 m和6 m时,侧向支承压力分布具有相同的规律:出现两个应力峰值,根据“内外应力场”理论[4~5]可知,在距煤壁深约7 m位置煤壁附近顶板发生侧向断裂,导致此范围内应力降低。
4 结论
1)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受采动影响范围在32 m以内,采动影响剧烈区域在9 m范围以内,超前支承压力最大值一般距离工作面2~4 m。
2)侧向支承压力分布曲线呈起伏状态,出现两个波峰和一个波谷,通过“内外应力场”理论可以推断煤柱附近顶板发生侧向断裂的位置在7 m范围内。
[1] 侯朝炯.煤层巷道两帮煤壁应力和极限平衡区的探讨[J].煤炭学报,1989,(04).
[2] 蒋金泉,谭云亮,宋 扬.支承压力显现的动态规律与来压预报方法[J].工程地质学报,1994,2(3):72-80.
[3] 司荣军,王春秋,谭云亮.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J].岩土力学,2007,28(2):351-354.
[4] 陈青峰.综采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监测研究[J].科技信息,2012,23(2):408-411.
[5] 薛诚,赵建峰,王港胜.东曲煤矿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1,39(6):9-11.
[6] 宋振骐.实用矿山压力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
[7] 谭云亮.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