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酯酶在肝脏疾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2014-05-05杨丹
杨 丹
(农安人民医院,吉林 农安 130200)
胆碱酯酶在肝脏疾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杨 丹
(农安人民医院,吉林 农安 130200)
目的 对血清胆碱酯酶(CHE)在肝脏疾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各种肝脏疾病患者106例,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30例,对比肝病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CHE活性。结果 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脂肪肝患者血清CHE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脂肪肝患者肝功受损越严重时,血清CHE活性越低。结论 胆碱酯酶活性可对肝脏疾病患者肝脏受损情况予以直接反映,可作为多种肝脏疾病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其在脂肪肝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肝脏疾病;脂肪肝;胆碱酯酶
一直以来,临床中常用血清胆碱酯酶(CHE)检测结果作为判断是否有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重要依据[1]。然而在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肝脏疾病患者体内通常有CHE活性的明显改变[2]。为进一步探讨CHE在肝脏疾病检测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选取106例肝脏疾病患者,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对比肝病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CHE活性,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诊治的各种肝脏疾病患者106例,所有患者均与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会修订的相应诊断标准相符,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将之分为肝硬化、肝炎组与脂肪肝组,其中肝硬化组18例,男10例,女8例,患者年龄为28~69岁,平均为(48.7 ±2.8)岁;肝炎组70例,男39例,女31例,患者年龄为22~70岁,平均为(48.2±3.4)岁,其中急性肝炎16例,慢性肝炎轻度、中度与中度各18例;脂肪肝18例,男11例,女7例,患者年龄为26~67岁,平均为(47.9±3.6)岁;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30例作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岁24~68,平均为(47.3±2.5)岁;所有成员均接受病史详细询问、B超检查与体检等,将高脂血症、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及其他肝胆疾病等排除。各组成员在年龄、性别比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各组成员在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3 mL静脉血,不加入抗凝剂,根据常规方法将血清分离,在-20 ℃下保存待测样品。通过OLYMPUSAU1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采取速率法,选取丙酰硫代胆碱为底物,对各组成员CHE活性进行测定,根据相应说明书设定相应参数。CHE 1单位含义为在37 ℃下,将1 μmol/L底物水解需要的CHE量,参考范围为5000~12000 U/L。同时测定对照组与脂肪肝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并展开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肝脏疾病患者与健康者血清CHE活性对比
分析可知,脂肪肝患者血清CHE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轻度患者血清CHE活性间无显著差异(P>0.05),慢性肝炎重度与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活性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两两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1。
表1 各组成员血清CHE活性对比()
表1 各组成员血清CHE活性对比()
组别 例数 CHE活性(U/L)对照组 30 7618.9±143.2肝硬化 18 2465.3±156.4急性肝炎 16 6572.5±162.8慢性肝炎轻度 18 6014.2±159.7慢性肝炎中度 18 4578.2±163.3慢性肝炎重度 18 2453.8±160.7脂肪肝 18 11578.6±153.8
2.2 脂肪肝患者肝功损害与血清CHE活性间的关系
通过测定,在ALT正常或增高程度不足3倍的10例患者中,血清CHE活性为(13954.6±176.5)U/L,在ALT值为正常值的3倍及以上的8例患者中,血清CHE活性为(9032.7±1752.5)U/L,对比可知脂肪肝患者肝功受损越严重时,血清CHE活性越低(P<0.05)。
3 讨 论
人体中CHE包括两种,一种为真性胆碱酯酶(ACHE,即乙酰胆碱酯酶),来源于神经细胞与新生红细胞,主要聚集在神经末梢的突触间隙里,在胞外、胞内细胞神经元增殖、神经肌肉接头发育及突起生长中有重要作用;另一种为拟胆碱酯酶(PCHE),由肝脏细胞合成,在肠、胰、血清、大脑、肝与肾脏中均可检测出来。在常规临床检查中检测的胆碱酯酶指的是PCHE,一般将其简称为胆碱酯酶。
CHE活性检测原理为其可促使乙酰胆碱水解为抑酸与胆碱,而未参与水解的部分可和羟胺发生作用,合成乙酰羟胺,之后在酸性溶液中可和铁离子结合生成棕色复合物,按照颜色深浅即可对酶活力进行推断。胆碱酯酶可对肝脏代偿功能予以反映,在肝脏中合成后会立即向血液中释放,且其半衰期较短,故而胆碱酯酶浓度可对其合成速度予以反映。当患者肝脏受到损伤时,体内肝细胞在变性或坏死下会导致间质炎性细胞发生浸润现象,致使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可对肝细胞合成CHE的过程造成影响,致使血清中CHE浓度降低,同时CHE活性下降,下降程度和肝脏受损严重程度有明显相关性。笔者选取106例各肝脏疾病患者与3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对比肝病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CHE活性,结果显示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肝硬化及慢性肝炎重度患者血清CHE活性下降最为明显。肝硬化患者肝脏中有纤维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及肝细胞数量大幅降低现象,而慢性肝炎重度患者肝细胞有大面积坏死,因此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活性下降程度最高。慢性肝炎中度患者肝炎坏死区域会逐渐增大,导致肝实质严重受损,致使血清CHE活性显著降低;慢性肝炎轻度与急性肝炎血清CHE活性下降相对较小,这是因为肝细胞受损情况较轻,患者体内肝小叶结构没有遭受严重破坏,这与马彧旻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由此可见,血清CHE活性可对肝脏病理损害程度予以准确反映。陈怀霞等的相关研究表明,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CHE活性减低后慢慢恢复为正常状态,则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若血清CHE活性有逐步降低或持续低下等情况,则揭示患者肝脏疾病较为严重,预后通常较差。
本次研究同时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CHE活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脂肪肝患者肝功受损越严重时,血清CHE活性越低。据推断,可能是因为脂肪肝患者肝细胞内有酰基辅酶A大量累积,致使酰基胆碱量升高,而酰基胆碱作为胆碱酯酶的底物,在其含量升高时可诱导肝脏大量合成胆碱酯酶,因此胆碱酯酶活性升高可作为脂肪肝患者临床诊断的一种生化指标。
综上所述,胆碱酯酶活性可对肝脏疾病患者肝脏受损情况予以直接反映,可作为多种肝脏疾病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其在脂肪肝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1] 许益民,袁正泉,廖文安.血清胆碱酯酶的检测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2):428-429.
[2] 乔婷.血清胆碱酯酶与总胆汁酸和前清蛋白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2):1502-1503.
[3] 马彧旻,贾晓辉.血清胆碱酯酶测定对肝硬化疾病诊断的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9(7):1100-1101.
R575
B
1671-8194(2014)20-0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