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观察
2014-05-05芦兴安
芦兴安
(浙江省桐庐县中医院,浙江 桐庐 311500)
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观察
芦兴安
(浙江省桐庐县中医院,浙江 桐庐 311500)
目的观察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痰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郁肺证)的疗效。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2)和治疗组(n=42)。对照组采用氨溴索、头孢他啶入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加味麻杏石甘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痰热郁肺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显著。
加味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证 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
笔者近年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郁肺证)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本院内科诊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郁肺证)84例,年龄38~72岁,本次急性发作病程在3 d以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43~69岁,平均(52.18±7.01)岁;病程4~12年,平均(7.65±2.24)年。对照组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42~68岁,平均(51.62±6.83)岁,病程 4~12年,平均(7.28±2.32)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氨溴索30 mg入液静脉滴注,每日2次;头孢他啶2.0g入液静脉滴注,每日3次;酌情予对症处理、支持治疗。治疗组加以加味麻杏石甘汤(麻黄12g,石膏24g,杏仁12g,甘草9g,枇杷叶15g,贝母15g,黄芩15g,桔梗15g),痰热壅肺,大便秘结者,则加用大黄12g,芒硝12g泄热以降肺平喘。每日1剂,水煎取汁350 mL,分两次服用,早晚温服。两组患者均以7 d为1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痊愈:肺部体征消失,症状(包括咳嗽、气喘、咯痰)消失,检查正常。显效:肺部干、湿啰音明显降低,症状明显好转。有效:肺部干、湿啰音降低,症状好转。无效:肺部体征、症状、检查均较治疗前无改善,
2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咯痰、咳嗽及反复发作。该病早期症状较轻,晚期炎症较为严重,并且症状长时间存在。根据病情进展分为临床缓解期、慢性迁延期、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期患者1周内会出现黏液脓性痰,并且痰量增多,中医学认为属于“喘证”、“痰饮”、“咳嗽”等范畴,该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由于外邪犯肺,而肺气郁遏不畅。然而久则会聚为痰浊,受外感引触,使得转从热化,表现为痰热咳嗽,是故《医学正传》曰“肺气郁而生热,而热盛则生痰”。故化痰应先清肺,火熄热退,而痰渐化,则咳喘止。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表现为既咳且喘,其中以痰热郁于肺,而肺气不清致咳,并由于痰浊内阻,致使肺失肃降;而肺气上逆致喘,由于肺气上逆,使水道不能通调,致使痰浊内生,二者互为因果。因此,治疗该病应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为主[1]。
笔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选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旨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方中麻黄辛温开宣肺气以平喘;石膏辛甘大寒,辛散解肌以透邪,清泻肺热以生津。两药合用,一味辛温,一味辛寒,一味以宣肺为主,一味以清肺为主,并且两药均可透邪于外,既能消除致病之因,又可调理肺的宣发功能;杏仁味苦,可降肺气而平咳喘,甘草可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枇杷叶可降气化痰;贝母、桔梗、黄芩可清热化痰,宽胸利膈。用以治疗痰热郁肺证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疗效显著。
[1]张伟,刘新桥.中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湿郁肺证)2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4):667.
R562.2+1
B
1004-745X(2014)03-0531-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3.073
20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