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诗词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2014-05-04张小宁孙静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点拨

张小宁 孙静

摘 要:诗歌教学离不开想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是很重要的,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巧的教学设置,才能引导学生合理地展开想象。

关键词:激活文字;点拨;善于布白;配乐配图;借助诵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03-01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阅读诗歌,捕捉意境,则是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将是无法实现的。高尔基说:“只有作家描写的一切历历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能够从个人经验,个人积累的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出作品可提供的画面、形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可补充的时候,作家的作品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打动读者的心。”可见,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何等重要。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诗歌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如: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竞自由。”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秋景或生活中所见,想象主席笔下的秋景:漫山遍野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被染过一样。江水碧绿清透,船只竞相航行往复。雄鹰在广阔的天空中矫健地飞,鱼儿在清澈的水里自由自在地游,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着。经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诗人,也走进了诗人笔下壮美的意境中:色彩绚丽、生机盎然,不是春天,胜似春天!进而感受到诗人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这样一来,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诗歌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和升华。

二、巧妙点拨,架设桥梁

诗歌鉴赏过程中,读者的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是必不可少的。诗人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起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及内涵上的感悟。教师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则是诗歌教学艺术中的重要问题。而启发学生想象的艺术水平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诗歌体验感悟的深广度。教师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实际出发,设计系列问题启动学生的想象、联想,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得力于教师提问的启示,诗中描画的形象就会活灵活现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把握分寸,善于布白

诗歌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点拨,点拨当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描述,不过,绝不是越俎代庖的详解细说,不是灌输。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词,而一味地讲解,整首诗词全由教师包办灌输,生怕漏掉一词一句。这样一来很容易把诗词中的韵味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完全占去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象的余地和机会。这种灌输只能是以教师的想象代替学生的想象,而最终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诗歌创作中有布白艺术。诗人用模糊语言,布置空白,使之呈开放的未完成的状态,以便读者展现自己的创造。诗歌教学艺术中亦须有布白艺术,要留无穷想象于学生。让作品这颗种子在学生的心中长成树木。因此,教师的讲解应有节制,语言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贵在有启发性,以诱导学生创造性地描画自己想象中的图景,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四、配乐配图,增强想象。

诗歌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都是艺术创作的结晶,都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三者有许多相同之处。诗歌可谱曲,可作画,画有可题诗。因此,诗歌教学中,以图像、乐曲引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诗配以画,诗配以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如:教授惠崇的《春江晚景》,当学生在品味诗意之际,教师可用彩色粉笔以素描的方式勾勒出一幅简图。接着,让学生面对面,按照教鞭指点的顺序边看边背诵。然后,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画面,结合诗句,展开自由想象,上讲台描述。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另外,配乐诗朗诵,诗词配以音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教授《琵琶行》时,可播放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事先交代乐曲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用音乐语言刻画战场意境的独到之美。然后通过表象迁移,学生也就不难感受到诗中所写琵琶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和“间关莺语”、“幽咽泉流”、“无声胜有声”之类的艺术效应了。

猜你喜欢

点拨
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应把握时机
如何高效地评讲数学试卷之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