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2014-05-04赵山花
赵山花
[摘 要]以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为切入点,从重视早期教育,塑造完善人格;重视公民德性培养,实践社会善行诠释了亚里士多德对于我们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分析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社会道德建设的诸多途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教育思想 社会道德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10-02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一生勤奋好学,在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颇有造诣。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诗学》等著作中。他的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对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一、重视早期教育 塑造完善人格
在儿童的早期教育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倡城邦国家对儿童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德性、身体和智慧得以和谐发展。他倡导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诸多方面全面成长,并提倡分不同阶段实施教育。他提倡幼儿期重视体育,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教授他们体操等竞技活动,为将来成长为有健康体魄、能保家卫国的优秀公民奠定基础。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育、智育、美育为主要内容,德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公正、节制、勇敢等优秀品质的公民进行的教育。高年级要学习上到天文地理,下到修辞、哲学等学科。在体育教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倡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征因材施教,以竞技为主,反对教授超出儿童身体耐受程度的技艺。笔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观念符合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理念。他提倡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感受,逐步深入到理性的思考,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获得理性知识,并特别强调音乐在美育和道德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于我们当前一部分学校所坚持的“唯学论”、“唯分论”是背道而驰的,是与一部分学校和家长让孩子学音乐是为了考等级证书,为了进入好的学校的目的是大相径庭的。当前社会,许多孩子得到了来自家庭成员的众多宠爱,如果在品德塑造方面缺失了家长的正确引导,极易走向错误的发展道路。最近社会媒体报道的李某某涉案事件就是一典型。
二、培养公民德性 实践社会善行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人的善行和德性,并最终建立以“善”为目的的优良城邦。“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而且在实施善行的时候动机应该是好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善”。对照现实生活,我们不难想到,前一阶段中央电视台所揭露的一则假新闻《深圳90后最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当这则新闻最初未经证实被新华网、人民网及四大商业网站转载后,开始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当假象被揭穿,人们在感到痛心的同时,不免质疑网络推手炒作的动机:一个看似弘扬生活公德的感人善举,却掩藏着狭隘的“恶”的动机。针对这一事件,我们每一位社会公民,特别是知识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在面对虚拟网络空间时,都应该慎用网络信息传播权;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时,不信谣、不传谣,为净化我们的网络环境,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发挥一份光和热。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坚决惩处网络造谣等危害社会的恶行。
亚里士多德将“善行”区分为实践的善行和理智的善行。实践的善行包含集体职业活动和技能中的善行,它和幸福是紧密相连的,是种有限的幸福。理智的善行是为城邦的整体利益而从事的活动,是合乎美德的至善。它是真实、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神秘的,这与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城邦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是相辅相成的。亚里士多德提倡城邦利益高于公民利益,但也主张每个个体有自己的权利。在他眼中,城邦应提供人们满足自身需求的保障。因此,实现城邦利益和公民利益的平衡是他极力主张的观点。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在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同时,也应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和进步,个人价值不应与社会价值相背离。
对于人的德行而言,亚里士多德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智方面的美德,另一种是道德方面的美德。前者是通过教育和训练得来;后者是通过制约情感和欲望的习惯表现出来,是习惯的一种表现。真正的美德会培育出深邃的智慧,智慧之人也必将致力于良好美德的塑造。在亚里士多德眼中,仅仅认识到一种美德是远远不够的,每个人还应尽力去培养和运用它。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需要每一个社会公民以身作则,始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主动去追求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社会公民。
三、探究现实原因 构建和谐社会
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它应与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同步。
社会公德和社会关爱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社会关爱,就谈不上公德。现在社会甚至校园内公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公共场所痰迹斑斑、垃圾随处可见;碧绿的草地被踩成平地,绚丽的花朵被折断扔掉;还有部分人见死不救,甚至把别人的不幸当做谈资或笑料;有些少年以强欺弱、拉帮结派,有的甚至已经滑向犯罪的边缘或深渊。
道德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使部分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个体的人,应当有正义感和是非观念。它体现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爱、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爱、人对自然的爱护中,这才是正义之理、人之常情。如果人与人之间是尔虞我诈、冷漠和敌视的,那么整个社会会变成没有生气的冷酷世界。
社会公德的缺失,也与现行的体制不健全、不完善有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存在不同认识。有些人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金钱至上,把获取个人利益作为最高宗旨,甚至不择手段,不惜损害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缺失,还体现了社会法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刚性不够,执行不严,监督不到位的情况。当公民将社会公德当儿戏时,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思想上没有压力,长此以往,社会公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就会丧失。在一些重视社会公德的国家,违反公德的公民不但要遭受经济上的损失,甚至还要受皮肉之苦。如一个美国青年涂污了别人的私家车,即使有美国高官为其求情都无法使其免受鞭刑;在新加坡随地吐痰将受到严厉的罚款,有的国家还要惩罚吐痰者清扫几天垃圾。当社会公德内化为公民自身的自觉言行时,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必然会显著提高。社会公德的缺失,也说明了社会舆论监督不力,社会风气时有不正,在社会上没有形成讲社会公德光荣,违反社会公德可耻的大环境。
社会公德不彰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成果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改革的成果没有真正公平的被所有公民所享有。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无法保障,处在社会的边缘;而另一部分人占有社会的绝大多数资源,却放松或放弃了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凝聚力的降低。
讲社会公德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在一个不讲社会公德的社会里,在人文环境恶劣、社会环境混乱、自然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国家的前途命运甚至都堪忧。
在社会道德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大环境,这是社会公德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必经之路。同时,加强社会文化教育,重视家庭和学校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加深青少年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理解,使遵守社会公德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其次,提倡人文关怀,加强舆论宣传,注重电视台、网站等媒体的引导作用,多树立优秀道德模范,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再次,注重分配领域的公开、公平、公正,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缩小人文素质教育上的差距,使偏远贫困地区或者其他处于社会边缘化的公民都能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总之,社会道德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是全民参与和奉献的系统工程。我们相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推进,公民的道德水平必将有显著的提升,我们中华儿女也必将有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倡导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幸福,幸福的人就是有德性的人,德性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实现。因此,在当前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应更注重公民的道德建设。这不仅关系到公民是否能发展成一个健全人格的人,而且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必将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 罗国杰,宋希仁编著.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陈 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