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导学案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4-05-04李正卫
李正卫
[摘 要]“导学案教学法”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它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方法。本文分析了“导学案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和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师生关系;过程和原则
“导学案教学法”中学案的组成应相对固定,同时应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需要灵活地编写。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主要有:①目标引领: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等。并给出学习的要求,如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可用“识记”、“理解”、“运用”等,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②自学探究:教师编制导学案提出学习要求,学生自学完成相应问题。③合作解疑: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相互展示的空间,合作的平台。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④精讲点拨:教师引导学生挖掘知识拓展联系找出规律,进一步理解应用知识。⑤巩固训练:根据授课内容的多少与难易设置适量的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培养能力,并获得反馈。⑥拓展应用:测试本节重点内容,渗透认知方法的指导、创新思维的培养等。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应当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操作起来较初中阶段效果要好。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教学法”应遵循哪些原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学导式”教学法中的师生关系需要重新定位
可以说,要运用好”导学案教学法”,建立更积极的师生关系是前提和基础。积极的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最终要发挥出1+1>2的效果。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一味灌输,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不积极配合,进而教师积极性降低,形成恶性循环。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对于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改变旧观念,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则要从台前转到幕后,从演员转行做导演,做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做演员,做教学的实施者和整个活动的参与者,改变旧行动,“以退为进”。作为教师,我们要适当“放手放权”,把“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给学生更多探索、发现、研究、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展各自的智能,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教师只需要起到一个辅助、点拨、总结升华的作用。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把握机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所為有所不为”,在放权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不能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反而要适应学生进步的要求,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不要认为更多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我们就可以袖手旁观,在解放手和嘴的同时,多动脑,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不变的书本变成变化着的学生,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技巧的同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了,课堂上的互动、提出的问题会更多,教师需要做的工作也就更多、更深入了,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要求自己做更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做更积极的学生,各尽其能,做好两个1,最终才能做到1+1>2。
二、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
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注重两者之间的练习和有机结合,做到环环相扣,自然衔接,而不是各自为营,相互割裂,要讲究学导结合,以导利学,学导相长。教师要坚持从目的出发,认准需求,把握实效。““导学案教学法””终究是方式而不是目的,它的核心仍然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要避免为方法而方法,为形式而形式的教条主义的出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不同,在采用学导法教学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固定做法。哪个程序、哪个环节、必须占用多少时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是相对固定的,但不是绝对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应该根据教学任务、课程性质、学习对象和学生自学能力、重点难点分布情况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学,从而达到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渗入教师的正确引导,使教学双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效果。
三、导学案的操作过程和原则
1.分学习小组: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性别、学生成绩、活泼度等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一般每组6人,选取一名学习成绩优秀且责任性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本组学生纪律、学习等事宜。一般在上课前一天自习时间,把导学案分发给组内学生,组织本组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是独学;所有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所以独学非常重要。离自习下还有十分钟时间时,学生可将自己学习不懂或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和组内同一水平的学生交流,这是对学,因为他们处于同一层次,他们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对学的同学有平等的话语权,便于沟通合作。
2.课堂上主要是群学和展示,群学指小组内部的学习。它一般在独学和对学之后。群学体现是整个小组同学有关问题的讨论、交流,交流的问题主要包括小组学习成果的分享、小组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共性问题。展示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小组范围内的展示,二是全班范围内的展示;前者叫“小展示”、后者叫“大展示”。
3.及时规范,归纳,由于学生不能对讨论的各种知识和方法进行完整的归纳,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通过示范教会学生如何归纳。
4.检测:通过检测能发现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为下节课导学案的编写做好准备。
四、导学案制作过程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应是活动的学习”,如果学生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那么这样的设计是失败的。为了保证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始终,应把难点放在活动的最后。
2.学习的任务是形成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整体结构中才能看清局部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及时把所学新知识和以前所学知识对比、形成知识网络。
3.学习新旧知识的实质是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识做必要的联系。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获得意义。旧知识的清晰,是学习新知识的必要前提。
导学案设计要求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实行独学、对学、群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还要结合不断变化的教学工作实际情况,适当运用“导学案教学法”,要深入理解“导学案教学法”的目的、操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追求实效,以防只重形式改革,“换汤不换药”或者“矫枉过正”现象的出现。只有顺应发展要求,符合具体学情,把握科学方法,才能使“导学案教学法”发挥更大的效用,才能建立更积极的师生关系,实现更好的教学相长,使高中数学教学达到更高层次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