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省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
2014-05-04程传民王宇萍冯娅伟
程传民,柏 凡,王宇萍,李 云,魏 敏,冯娅伟
(农业部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四川省饲料工作总站,成都 610041)
霉菌毒素是产毒霉菌在谷物田间生长、收获和储藏时或在饲料的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1]。是一种天然生物性污染物,通过污染饲料、垫料对动物造成极大的危害,是畜牧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饲料中各种霉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环境下迅速生长而使饲料发热、结块、发霉,甚至改变颜色并产生霉菌毒素。动物采食后会引起中毒、致癌、致畸等,更严重的是霉菌毒素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可引起肝中毒、突变、癌变和免疫抑制等。从已有报道来看,我国饲料原料及成品遭受霉菌毒素的污染相当普遍,导致饲料适口性差和饲喂效果不稳定[2]。为具体了解四川省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状况,于2013年进行四川省霉菌毒素含量调查,使用霉菌毒素污染程度判定标准和限量标准分析所测样品的霉菌毒素污染程度。
1 基本情况
2013年共调查四川省饲料原料样品120个,在四川省抽取113个,在其他省抽取7个(全部为菜籽粕)。其中玉米23个,玉米副产物18个,小麦11个,小麦副产物14个,饼粕类54个。采样全部通过在饲料厂、粮食集散地、养殖场(户)3个环节9个地市抽取。
1.1 调查项目和检测方法
初筛检测采用酶联试剂盒和黄曲霉毒素B1荧光免疫层析法(荧光定量试剂条)共同完成;仪器检测采用多功能柱-液质联用法(回收率为80%~120%),与免疫亲和柱法比较,检测结果偏差<20%。具体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见表1。初筛检测后,所有超标样品、低于检出限的样品和中位值附近的样品各抽取20个,均采用仪器方法进行复查检测。
1.2 限量值及执行依据
本次调查中涉及的霉菌毒素限量值和判定依据见表2,部分饲料原料没有霉菌毒素国家标准的,参照该表执行。
表1 检测的项目及方法
表2 各种霉菌毒素限量及判定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及玉米副产物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玉米及玉米副产物样品的检测结果见表3。
2013年共检测产地为四川省的玉米及玉米副产物样品41批次,黄曲霉毒素B1在玉米和玉米副产物中检出率分别为47.8%和100%,仪器确认后超标率均为0。与全国黄曲霉毒素B1在玉米和玉米副产物中超标率2.89%和2.07%相比,受污染程度较低。玉米赤霉烯酮在玉米和玉米副产物中检出率分别为87.0%和100%,仪器确认后超标率分别为0和38.9%。与全国玉米赤霉烯酮在玉米和玉米副产物中超标率7.72%和40.4%相比,受污染程度也较轻。由此可见,黄曲霉毒素B1在四川玉米及玉米副产物中受污染均较轻,超标率均为0,但检测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玉米赤霉烯酮在玉米副产物中超标较重,而在玉米中的超标率为0。
表3 玉米与玉米副产物中霉菌毒素检测结果
2.2 小麦及小麦副产物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小麦及小麦副产物样品的检测结果见表4。
共检测四川省小麦及小麦副产物样品25批次,呕吐毒素在小麦及小麦副产物中检出率分别为72.7%和71.4%,仪器确认后超标率均分别为9.09%和14.3%。与我国呕吐毒素在小麦及小麦副产物中超标率22.0%和44.8%相比,受污染程度较轻。2013年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和T-2毒素在小麦及小麦副产物中超标率均为0。由此可见,四川省小麦及小麦副产物中呕吐毒素存在超标,超标率比全国低,呕吐毒素在小麦副产物中的超标率高于在小麦中的超标率。我国小麦及小麦副产物均有玉米赤霉烯酮超标,而四川省小麦及小麦副产物中受玉米赤霉烯酮污染较轻,超标率均为0。
表4 小麦与小麦副产物中霉菌毒素检测结果
2.3 饼粕类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饼粕类样品的检测结果见表5。
共检测四川饼粕类样品54批次,几种霉菌毒素在饼粕类样品中超标率均为0,与全国黄曲霉毒素B1超标率3.66%相比,四川饼粕类样品受黄曲霉毒素B1污染较轻。其他检测指标均未超标。全年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A和T-2毒素检出率分别为77.8%、88.9%、75.9%、92.6%和83.3%。
2.4 副产物中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分析
副产物中样品的检测结果见表6。
因玉米和小麦副产物品种比较多,为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单一副产物中霉菌毒素的超标情况,对玉米和小麦副产物检测结果进行进一步细化,由表6可以看出,玉米胚芽粕和次(面)粉超标率为0,玉米蛋白粉、DDGS、喷浆玉米皮和麸皮超标率分别为100%、50%、33.3%和25.0%。
2.5 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超标情况
按照正在修订的《饲料卫生标准》中霉菌毒素限量规定,对全年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超标情况进行统计,具体限量标准见表7。各种霉菌毒素的超标率见表8。
表5 饼粕类中霉菌毒素检测结果
表6 副产物中霉菌毒素检测结果
表7 修订中的各种霉菌毒素限量标准
表8 按照正在修订的限定标准各霉菌毒素超标率%
欧盟和我国正在修订的《卫生标准》对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的限量要求很宽,对成品饲料中的限量要求很严,采取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在饲料原料中没有限量的情况下,参考成品饲料的限量,超标较严重,而根据正在修订的《卫生标准》中的限量标准,四川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虽然污染面较广,但超标情况并不严重,污染最严重的是玉米副产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其超标率仅为5.56%。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说明,四川省饲料原料霉菌毒素污染状况相对较好。四川省菌毒素污染以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为主,全部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和T-2毒素的超标率均为0。粮食副产物中霉菌毒素的超标情况明显高于谷物,这与Bennett等报道一致[3]。多种霉菌毒素共存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含2~3种霉菌毒素的样品比达到65.9%,说明霉菌毒素污染非常普遍。
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污染严重,可能与2012年四川省小麦发生赤霉病有关。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均属于田间毒素,在作物生长和收获期间比较容易滋生毒素,四川大部分地区,作物在播种、生长、收获时的温度和湿度比较有利于镰刀菌的生长和产毒。而黄曲霉毒素B1和赭曲霉毒素A属于仓储性毒素,主要在粮食存储阶段生长和产毒。
本试验玉米及玉米副产物只检测了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未检测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A和T-2毒素;小麦未检测黄曲霉毒素B1。霉菌毒素的检测还不全面,饲料原料中受到不同霉菌毒素污染状况不完全清楚。今后应加强对产生霉菌原因、各种霉菌生长环境条件、产毒要素及饲料原料受污染的阶段的研究,包括气候、田间、虫害和储存等,尽可能阻断霉菌对饲料原料的污染。目前我国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的限量标准较少。国家只制定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等霉菌毒素的限量标准,且标准涉及饲料原料和产品的种类不多。
4 结论
四川省玉米副产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超标较重,特别是玉米酒精糟和玉米蛋白粉,小麦及小麦副产物中呕吐毒素超率相对较高,麦麸中呕吐毒素的超标率到25.0%,今后应重点加强对这些产品的监控。
[1]张艺兵,鲍蕾,褚庆华.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王政,严敏鸣,倪卫忠,等.上海市浦东地区规模养殖场中饲料及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状况调查[J].畜牧与兽医,2013,45(10):85-87.
[3]BennettGA,Richard JL.Influence ofprocessing on fllsariummycotoxins in contaminated grains[J].Food Technol,1996,50(5):23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