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至2012年我院8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4-05-03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内江641100)
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在重视药物有效性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与其有关的不良反应造成的危害。笔者通过对ADR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发生规律、特点和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至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827例,按患者一般情况、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物种类、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07年至2012年各年度上报ADR例数分别是207,123,126,156,105,110例。827例ADR中,患者男419例(50.67%),女408例(49.33%),男女比例约1:0.97;年龄最小10d,最大89岁,61岁以上比较多见,占34.71%,各年龄段男与女比例具体见表1。827例ADR报告来源于22个科室,报告者分别为医师514例(62.15%),护士139例(16.81%),药师174例(21.04%);新的ADR106例(12.82%),严重的79例(9.55%)。
表1 ADR的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给药途径及ADR出现时间分布
827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645例(77.99%),口服给药141例(17.05%),肌肉注射18例(2.18%),外用22例(2.66%),有1例(0.12%)门诊患者在做注射用氨曲南皮肤过敏试验(简称皮试)后“阳性”发生皮疹而要求退药。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从用药即刻到40d不等,30min内出现ADR为17例(13.49%)。详见表2。
表2 给药途径及ADR出现时间分布
2.3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药品按照2005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分类,将827例ADR涉及的共149种药品归纳为18个大类。排序前10位情况见表3。
表3 排序前10位ADR涉及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2.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结果见表4。
表4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2.5 ADR因果关系与转归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因果关系判断标准,827例ADR判定为肯定58例(70.13%),很可能571例(69.04%),可能198例(23.94%)。一般发生不良反应后均常规停药,较轻的不良反应,未作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对严重的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除停药外,积极给予药物进行抢救等对症治疗。ADR治愈679例,好转143例,5例转氨酶升高未愈,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由表1可知,患者性别无显著差异;各个年龄组均有ADR发生,而老年人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4.71%)。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对药物代谢、排泄功能逐渐降低,致药物半衰期延长,对药物耐受和敏感性也更差,易发生药物蓄积,血药浓度增高,从而不良反应增加。可见,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对老年患者开展ADR监测工作应成为ADR研究的重点,并尽可能做到个体化给药。
由表2可见,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7.99%,与宁波市报道的76.78%[1]相近。原因可能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注射剂为保持其稳定性而加有的缓冲剂或其他添加剂[2]以及注射液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3]。根据ADR出现的时间分析,10min内出现ADR为52例(6.28%),其原因是许多药物口服或肌肉注射后,2h内血药浓度达峰值,而静脉给药后即刻达峰浓度,易快速引发ADR,如过敏性休克。建议临床科室应遵循“可口服,勿静脉给药”的原则,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在初次用药30min内应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避免医疗纠纷。
由表3可知,抗感染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无效引起的[4]。因此,临床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合理用药,杜绝无指征用药及选择药物错误,以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由表4可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最高,占总病例数的35.91%,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市立医院报道的32.29%[5]相近。其临床表现以瘙痒和皮疹为主,这可能因为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不易与其他反应混淆。另外,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有的为全抗原和半抗原,进入人体后易引起变态反应。
ADR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加强监测工作,避免及最大限度的降低ADR发生是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因此,应重视ADR的宣传教育,强化医务人员对ADR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海雯.我市24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16):54-55.
[2]郑 策,梅 丹,王 兰,等.关注制剂中辅料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9):644-649.
[3]蒋丽波,吕艳春.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8,5(4):53-55.
[4]史福锁,赵永峰,云 斌.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J].北方药学,2010,7(6):26-27.
[5]葛 敏,钱晓萍.我院11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0,19(2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