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世界的中国邮轮

2014-05-02撰文八哥

海洋世界 2014年4期
关键词:母港客运邮轮

撰文/八哥

走向世界的中国邮轮

撰文/八哥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海国际客运中心项目的建设正应了这句话。从2006年第一艘以上海为母港的国际邮轮定期航班——“爱兰歌娜”号到港,到如今北外滩“惊为天人”的园区设计,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吸引了全球的瞩目。俗称“一滴水”的客运综合大楼外形时尚,充满了现代气息,彰显出上海这座开放型城市充沛的活力。

在诸多客观因素影响下,曲折动荡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很难找到邮轮旅游的踪迹。当“伊丽莎白二世”号穿梭在五洲四海之时,多数中国人还对邮轮旅游一无所知。比之欧美蓬勃的邮轮产业,我国无论是运营公司的实力、码头的建设和相关航线的开发都还处在一个初步的摸索阶段。不过,起步晚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起点和更快的发展速度,我国近10年来邮轮事业的发展历程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自2003年前后,邮轮旅游正式引入中国以来,这块充满着巨大潜力的市场就吸引了歌诗达、皇家加勒比等国际顶级邮轮公司的关注,各沿海口岸每年都会接待一定艘次的邮轮。以2004年为例,总计有50艘次、4.9万游客乘坐邮轮来我国观光,其中八成以上是美国人。然而这个数字在当时,仍仅占出入境外籍人士总数的2%左右。其中上海港起步较早,资源丰富,是最早开始停泊国际油轮的港口城市。2004年之前,年均可以有2.9万人次的流量。不过这个数字比之西方发达国家的邮轮旅游行业,仍无法相提并论。

由于时代的进步和市场需求,2006年起我国开始着手兴建邮轮母港。纵观发达国家港口城市,无不拥有邮轮母港,对于邮轮旅游产业来说,只有母港的建立,才能带动整个口岸城市的活力,促动这一产业取得真正的发展。如今,天津、青岛、上海、厦门、三亚都建设了邮轮母港,从北到南的海上旅游线路正在全面铺开。其中天津和上海的母港码头作为起步较早的一批,尤为值得关注。

其中,天津作为北方的港口重镇,渤海湾的重要交通枢纽,一直被视为我国的北方门户。内接京畿,外连日俄,天津港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使其设施和功能均走在全国前列。它不仅是北方地区的集装箱干线的物流中心,同时也承担着油气运输等重大任务。随着邮轮旅游业的兴起,多家外国公司很快地就把眼光投向了这里,纷至沓来寻求合作和商机。

2010年盛夏,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欧洲最大的邮轮公司——歌诗达旗下的“浪漫”号驶达。这艘充满意大利风情的邮轮将往返于中、日、韩三国,为旅游爱好者们带来欢愉的体验。这对于天津港来说只是个积极的开端,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无论是补给链条,设备维修等硬件方面的支持,还是人员管理,通关流程,配套设施(商业、餐饮、酒店、交通)等软件上的服务,都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和调整。真正形成一个以港口为中心的商业园区,并非一日之功。

不过,在东疆保税区的政策扶持下,天津邮轮母港的未来令业内人士非常看好。港口可以停靠世界最大的22万吨级邮轮,年接待能力达到50万人次,这两项硬指标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毗邻首都北京的优势对市场的拓展增加了无限的可能。在2013年邮轮旅游业的研讨会上,许多中国本土企业参与了洽谈,这对丰富产业结构、创造自身的邮轮经济体系,特别是近海邮轮经济,有着重大的意义。

而上海港作为全国最老牌的邮轮口岸,这个世界第一货物吞吐大港却一直对客运有所忽视,并未像其他领域一样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过,在第三产业大行其道的当下,邮轮旅游更是综合性的高端领域,其重要性对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不言而喻。即便仅仅作为停靠港,在2010年上海藉由邮轮带来的直接收入就达到了3亿美元。考虑到行业未来的发展需求,现有的码头已经很难满足。正是这样的原因,促使上海市下定决心建设邮轮母港。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海国际客运中心项目的建设正应了这句话。从2006年第一艘以上海为母港的国际邮轮定期航班——“爱兰歌娜”号到港,到如今北外滩“惊为天人”的园区设计,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吸引了全球的瞩目。俗称“一滴水”的客运综合大楼外形时尚,充满了现代气息,彰显出上海这座开放型城市充沛的活力。1200米的岸线同时支持3艘7万吨级邮轮的停靠,内部的边检通道能把通关验放时间控制在45秒以内,可以说软硬件都走在世界前列。

然而,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的最大特点并不在这里,而是整个园区设计感十足的建设。7栋流线型建筑的规划,让整个园区变成梦幻般的水晶王国,其规划之精致,创意之大胆,都在全球独一无二。巨大的玻璃幕墙足以让游人饱览浦江风光,鱼骨般的轮廓线刚柔并济,而建筑间悬吊的“水滴”更是突破了人们的想象,好似海市蜃楼一般。这还仅仅是地面上的部分,整个客运中心有50%是藏在地下的,如同神秘的冰山一般。地下广场里设有剧场、美食和购物中心,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真正完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母港配备。

不仅在设计上新颖出奇,客运中心的科技含量也不遑多让。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理念,多数楼宇采用了太阳能薄膜供电。而冷却系统更是别具一格,完全来自于黄浦江取水后的热交换,大幅降低了建筑能耗。目前,部分工程仍在建设之中,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北外滩之上又会多了一颗东方明珠。

当然,也许随着巨资打造的厦门港和三亚港未来的竣工,天津和上海难免会被占了风头。不过对于我国的邮轮旅游业来说,这无疑丰富了整个产业链条,给海运和当地旅游带来无限的商机。邮轮母港所带动的并不是单纯的旅游业,而是集商贸、文化、金融等元素于一体的综合产业网。既可以促进港口城市的发展,又能够扩大国际间的交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回首历程,2004年,总共只有50艘次的国际邮轮停靠我国港口,接待游客不足5万人次,占出入境外籍人员总数的不到2%。来访游客中80%为美国人,票价之高令中国百姓咋舌。然而10年过去,单看2013年当年,天津港邮轮出入境人次同比就翻了近一倍,上海港仅客运中心一处,游客流量预期增幅就达到140%,更不用提带动的消费和就业水平了。算一笔经济账,以最低花费30美元/小时计算,1万名游客在母港区域停靠10小时,将会带来300万美元的收入,数字相当可观。

然而,蓬勃的发展形势之下,也存在一些隐忧。2011年“皇家加勒比”邮轮的全球执行副总裁迈克·贝勒在接受专访的时候,提到了亚洲邮轮产业的潜力和空间,但也坦言中国的投资成本要高于西方,起步期渠道的匮乏会带来大量的成本,难免会让小公司望而却步。同时提升的票价也会增加游客的心理负担,不利于长途航线的推广。当然,事在人为,种种困难无疑对邮轮公司和政府政策都是考验。如何设计出更适合中国游客的航线和服务,产区经济怎样能得到更好的政策扶持,台海两岸三通是否会给边检问题带来新的格局,都是值得业内人员思考的问题。

1.天津港

2.厦门港

3.上海洋山港

不过,正如人们常说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经济发展的诉求和市场的巨大潜力仍将在未来持续推动邮轮产业的大跨步前进,在合理规避风险的前提下,中国邮轮事业的发展必将迎来一个高峰。

(责编:金希)

猜你喜欢

母港客运邮轮
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7号”返回母港
大型邮轮建造中的消防安全风险及对策
国内最大邮轮母港综合体投运
邮轮经济的“冷”与“热”
宁波城乡客运变革催生新商机
公路客运安全
提高客运驾驶人安全意识
美国海军海外母港的效益和成本
意大利邮轮触礁酿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