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的价值
2014-04-30夏佑至
夏佑至
新浪微博终于在美国纳斯达克完成IPO。2009年上线之后,微博迅速成为话题性的产品,不但填补了国外社交媒体无法进入中国市场的空缺,还根据中国用户的习惯重新定义了社交媒体的功能,并从那时候起统治这一领域长达4年之久。直到2013年微信流行,新浪微博才受到真正的挑战。
据招股书披露,至2013年12月,新浪微博月活跃用户超过1.29亿,日活跃用户超过6000万,用户分享信息超过28亿条。这是新浪微博的价值基本面。但也有很多人质疑微博错过了上市融资的最佳时机,因为中国互联网产品有现实而独特的淘汰规则,而新浪微博在这种规则下处于不利地位。
在美国,亚马逊、谷歌、推特和脸谱稳固地占据着不同版图,微软和易贝还没有过时,甚至一直业绩不佳的雅虎,其衰退也相对温和。技术和营销性格让各个企业在自己的领域内保持着相对优势。尽管竞争激烈,美国的互联网企业很少倡导赢家通吃——这一点和中国的情况有很大的区别。
BAT——中国的三大互联网企业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一直津津乐道于散播赢家通吃的市场哲学。不能通吃,不能占领信息流通和市场行为的每一个环节,就意味着将在竞争中被淘汰。这种市场哲学最大程度地放大了平台和渠道的作用,压制了像新浪微博这样单一产品的价值。
的确,作为投资对象,新浪微博始终带有某种不确定性。这主要来自政策层面,而不是新浪的技术和营销。早期用户都还记得,在市场快速扩张的推广期,“新浪微博”后面一直跟着一个括号“(测试版)”。这个括号一直在用户和投资人心头盘旋。上线之后不久,微博在一些影响广泛的公共事件中频频发声,括号在许多人心头就变成了问号。2011年9月,微博将实行牌照管理的传言导致新浪股价重挫。“微博还能做多久”,成了新浪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确定性的阴影挥之不去,对市场、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为了消除不确定性,新浪在微博上建立了严格的信息审查、监管和裁决机制,包括用户举报、投票、禁言(时间长短视事情严重程度而定),最严厉处罚包括销号,也即清除特定用户在微博上的所有信息。新浪的审查机制以牺牲用户的体验为代价,虽然帮助微博生存下来,并且熬到了获准上市的时刻,但也削弱了它的影响力和特性。到2013年,微博的吸引力已经大打折扣,用户的忠诚度不断下降,为微信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早在坐稳中国社交媒体第一影响力的位置之后,微博的困境就变得相当明显。公共事件成就了微博的影响力,但要继续存在下去,新浪就不得不限制微博在公共事件中的影响力。反之亦然:微博仍然是用户获得公众影响的最佳选择,但要想保持这种影响(不被销号),用户就要限制这种影响。
不管是对新浪而言,还是对微博的用户而言,这种管控是微妙的。微妙在于,信息传播过程中变量太多,管控影响力和容忍度之间的平衡,难度太大。新浪的处境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悖论来描述:为了生存,必须削弱微博的影响力,而影响力一旦被削弱,微博的生存就有问题。
没有人知道度在哪里。尽管微博的IPO反响良好,但它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始终受此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微博是无价的。它开辟了新的信息流通方式,其效率前所未有。对不断发生变化以至于人人眼花缭乱的中国社会而言,微博促进了某些问题上社会共识的形成(当然也加剧了另一些问题上社会意识的分化)。这一切都是以可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尽管受到后台操作的干扰),难怪会让用户、新浪、监管者和投资者的肾上腺素都加速分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