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发表的前前后后
2014-04-29
毛泽东的警卫员亲眼目睹了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时的情景:
毛泽东坐在窑洞里的书桌边,蜡烛的微光照着他苍白的脸。他有两天没有睡觉,只吃了一点点东西。笔记本旁边放着一小块石头,手臂酸疼时就紧握几下石头使手指得到松弛。大家生怕他累倒了,便在值班时加倍注意,劝他多休息。
又到了半夜时分,该是毛泽东吃饭的时候了(到延安后,毛泽东养成了晚上工作的习惯,这个习惯直到他晚年),警卫员把准备好的热饭菜给他端去,轻声对他说:“主席,吃饭吧。您已经两天两夜没睡觉了,吃完饭,睡会儿吧。”
毛主席头也顾不上抬,一边写一边答道:“你先睡吧,我等一会再睡。”
“主席,你身体不大好,像这样熬夜怎么行啊?吃完饭,睡会儿吧!”警卫员出于对领袖的崇敬和强烈的责任感继续恳求道。
“好,等一会儿就睡。”主席抬头看了看警卫员,微笑着说。
一顿夜餐,警卫员前后热了3次,毛主席都没顾得上吃。
就这样,毛泽东连着5天没有睡好觉。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宽阔的面颊明显地消瘦下去了,颧骨凸了出来,脸上浮起了一层淡淡的黑色,饭吃得更少了。
到了第七天,警卫员怕毛主席冻坏身体,弄盆炭火搁在他的脚边。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警卫员听到毛主席叫他,连忙跑过去看,原来毛主席的棉鞋被烤着了,他正在弯着身子脱那只冒着青烟的棉鞋,鞋子脱下后,他用暖壶里的水把火浇灭,棉鞋是不能再穿了,只好换上单鞋。
毛主席似乎这时才醒过神来。“怎么搞的?我一点也没有觉得就烧了。”他一边说,一边哈哈大笑。
在警卫员的一再请求下,毛主席才躺到了床上。
第二天,毛主席就病倒了,头疼,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医生诊断是累坏了。吃药休息了一天,他又开始了伏案疾书。
八九天后,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一卷用报纸卷好的纸卷,让他过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这就是《论持久战》的手稿。
看了毛泽东写《论持久战》的经过,用“废寝忘食”是远远不能形容那番情景的。
文稿写成后,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演讲。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全文发表,引起极大反响。
《论持久战》列了21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前8个问题),主要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基本特点,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部分(后13个问题),主要论述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自觉的能动性,实行人民战争的极端重要性。最后的结论是:“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的一个重要文献,对于广大民众认识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意义。
延安的《解放》周刊发表后,毛泽东又派人将文章送往武汉,交给《新华日报》发表,同时,中共中央致电长江局要他们在《新华日报》发表《论持久战》。
《新华日报》是王明任长江局书记时于1938年1月1日在武汉创刊的机关报,是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一份公开发行、很有影响的报纸,王明兼任该报董事会董事长。可当时长江局书记王明却以文章太长为由,不予刊登。后来,中共中央又致电长江局,要他们分期刊登,但王明等人仍不同意。而就在这段时间,他自己和别人撰写的“保卫大武汉”的文章、社论、新闻报道却连篇累牍在《新华日报》上亮相,从6月到9月仅《新华日报》发表“保卫武汉”的社论就有17篇,几乎垄断了报纸的版面,说到底,没有版面是假,文章太长是借口,王明与毛泽东的认识有分歧,认识不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才是问题的关键。
事过3年后,1941年10月,毛泽东仍未忘记这回事,他在与王明的一次谈话时对王明的做法提出了批评。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当有的同志又对此事提出批评时,王明把不刊登《论持久战》的责任完全推到别人身上,说:好像我是同意发表的,不同意的只是别人,我没有任何责任。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王明不同意《新华日报》刊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主要是他不同意甚至反对毛泽东在文章中表述的观点。
1938年7月7日,全面抗战一周年之际,王明曾提出“要以二年血战粉碎日寇侵略”。1938年夏,王明又专门写诗攻击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观点,诗曰:四亿弗凭斗志哀,空谈持久力何来? 一心坐待日苏战, 阶段三分只遁牌。
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好有一位苏联人途经武汉回莫斯科,王明暗中托他密告季米特洛夫和斯大林,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存在原则性的错误,希望自己能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
事隔36年后,王明在《中共五十年》中说:“我和秦邦宪(博古)、项英、凯丰及其他同志一致反对这篇文章,因为该文的主要倾向是消极抵抗日本侵略,等待日本进攻苏联。这个方针既同中国人民的民族利益又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相矛盾。”“所以,我们决定不在《新华日报》上发表《论持久战》一文。”
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但乌鸦的翅膀终究遮不住太阳的光辉。《论持久战》不但在中共党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在国民党内也获得了赞誉。
就在武汉会战结束后,在陪都重庆,周恩来向白崇禧介绍了《论持久战》。白崇禧是国民党内的实力派,素有“小诸葛”之誉。白崇禧听完周恩来的介绍,十分感兴趣,他让周恩来一定送给他一本。在得到《论持久战》小册子后,白崇禧进行了认真研读。读完后,白崇禧拍案赞赏,对程思远说:“这才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他按捺不住心里的高兴,想立刻推荐给蒋介石,但转念想了一下,暂且按下不表。与毛泽东相反,蒋介石很少有长篇宏著,他的文章基本都是由人代劳,记日记也是三言两语。一次,一篇冗长而务虚的报告递给蒋介石,他看几了页,批了一句“我非纸篓”。基于对他的了解,白崇禧决定先营造个舆论以“先声夺人”。
白崇禧在国民党上层不断宣扬、介绍“持久战”理论,很快在当时中国军事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时有军事权威之称的白崇禧为毛泽东《论持久战》理论和观点所折服,甚至还将毛泽东叹为“军事天才”,这些都逐渐传到了蒋介石耳中,并引起他的注意。白崇禧趁此向蒋介石转述了《论持久战》的主要精神,并让程思远送了一册过去。不出所料,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深以为然,武汉会战后的局面也印证了“抗日战争必将经历的二个阶段”。于是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在取得周恩来的同意后,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在成为国共两党领导抗战的共识之外,在国际上也引起了重大反响。当时周恩来寄了一册给在香港的宋庆龄。读完文章后,宋庆龄深深认同毛泽东鞭辟入里的分析判断,她找到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了英文,准备在海外出版。毛泽东得知后,特意为英文本写了序言:“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检验,证明了抗日战争正是按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设想的那样发展的,中国人民最终战胜了侵略者,100年来第一次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取得了完全胜利。历史见证了毛泽东的科学分析和预测,更历史地将《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列入了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摘自东方出版社《毛泽东与王明》 作者:叶健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