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77年,台湾“中坜事件”爆发

2014-04-29

现代阅读 2014年10期

台湾“中坜事件”发生在1977年11月19日。起因是国民党故伎重演,在选举中不择手段挤垮党外候选人。

当年台湾省桃园县县长选举候选人有两人:一位是国民党籍候选人“司法行政部调查局”官员欧宪瑜,一位是党外活跃分子许信良。许信良的参选行动得到了党外的喝彩,当时颇有名气的党外人士张德铭、黄玉娇、吕秀莲等人利用各自的势力为其助选,林正杰、许国泰、林清松、邱垂贞等也为其活动。

欧宪瑜,桃园县人,父亲是本县的警察,本人是县政府社会科科长兼“司法行政部调查局”的桃园情报站站长,深受当地国民党党部和省党部的信任。这位出身于臭名昭著的特工部门的候选人,且不论人品如何,他的政治背景就会失去大量选票。

双方势不两立,剑拔弩张。选情对国民党一方不利。道理很简单,与国民党当局对着干已成为当时台湾不少民众的爱好,当局说好的民众偏不说好,对国民党的仇视当然转移到国民党籍候选人身上。国民党籍候选人想赢,民众偏要让你输。

11月19日,星期六。正逢五项地方选举(省议员、台北市议员、县市长、县市议员、乡镇长),需要选出1318个职位,不同层次、竞选席位众多的选举一起举办,更增加了选举的复杂性。

清晨,中坜国民小学校校长兼投票所监察主任范姜新林,来到设在本小学的投票所监督投票。上午10时30分,77岁的钟顺玉和71岁的夫人邱涂菊,因为视力不好,正在商量如何圈选,此时不该进入选民圈票区的范姜新林来了。范姜新林拿过两位老人的选票,看了看后说是废票。此时,党外派来的捉“鬼”好手邱玉汀则跟随而来,称范姜新林故意把油泥抹在选票上,以造成选票作废。事后,桃园选举监察小组的调查结果显示,确是因为这两位老人把自己的私章盖在选票上而成为废票。

此事引起群众强烈不满,长久被压抑的愤怒情绪一经发作,就难以收拾和控制。下午4时,愤怒的群众、赶来支持的大学生和围观者已把警察局团团围住。晚7时,情绪激昂的群众冲进警察局院内,8辆警车、60辆摩托车被点燃。更有一些人跑到隔壁消防局,从消防车上取出汽油,浇向中坜警察分局楼下的派出所,放火烧房子。部分民众冲上二楼的指挥中心,警察从后门撤退。晚10时,军队开进现场,群众继续对峙。到次日凌晨,在当局宣布范姜新林已送交法办、许信良已以超过欧宪瑜8万票当选的消息后,人们才在一种满足心理下自然散去。

在事件平息后,蒋经国数次发出指示,在以后提名候选人时,要注意考察学历高的人,让劣迹少、名声好的党员出场,同时注意修正竞选方式,以增加取胜的根本条件和改善国民党的参选形象。为完成这一转变,蒋经国同意“中央党部组工会主任委员”李焕辞职,改组负责国民党选举事务的最高党务部门——“中央组工会”。

“中坜事件”引起党外势力对今后斗争方式的思考,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针:一是温和派,认为应该以合法斗争为主要手段,应当慎用“中坜式”的“街头斗争”手段。温和派以康宁祥、张德铭、黄煌雄为代表;一是激进派,认为“中坜事件”显示了群众的力量和民心可用,国民党方面已不可能在当今的条件下大规模地镇压群众运动,所以今后应把“街头斗争”作为与国民党斗争的主要手段。激进派以黄信介、许信良、余登发、张俊宏为代表。这是党外运动第一次出现重大斗争路线的分裂。

1977年的五项选举中,党外人士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一举夺得30%的选票。其中20个县、市长席位夺得4席、77个“省议员”席位夺得21席,51个台北市议员席位夺得6席。以后党外势力在较长的时期内始终保持“30%的选票防线”。在以上选举中,许信良当选为桃园县县长、张俊宏和林义雄当选为“省议员”,这是第三代党外势力的主要代表人物开始进入选举圈,并第一次取得数人同时当选的胜利。更主要的是,他们作为中青年知识分子当选和在任内的高层次问政议政,对于党外运动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激发了更多的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参政热情。

(摘自新华出版社《国民党下台内幕》 作者:王建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