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次重大失误导致中情局不被信任
2014-04-29
印度核爆了,拉登也跑了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在总部一次鼓舞士气的集会上宣示:“我不容中情局变成二流机关。”几天后,1998年5月11日,印度试爆核弹再次让中情局大吃一惊。这次核爆重塑全球权力平衡局面。
印度民族主义新政府早已公开扬言,要让核武成为印度军需工业的一部分。巴基斯坦则发射新型火箭,试探新德里的反应。按理说,美国应该早有所知才对,谁知印度核爆还是让美国大为震惊。新德里工作站发回来的报告懒懒散散,总部的分析含含糊糊,警铃始终没响。这次核爆揭露,中情局在谍报、解读卫星照片、理解和思考报告方面都存在失误。
人们渐渐有大祸将至的预感。接手特尼特在国家安全委员会职务的玛丽·麦卡锡,于印度核爆后不久在一份非机密报告中指出:“浩劫临头!”
特尼特在印度核爆的时候分神是有原因的,他的手下正在演练捉拿拉登的行动。拉登在1998年2月宣示,他是奉真主之命执行杀美国人的任务。在阿富汗,他召集震撼部队和反苏圣战的附和者投入反美新圣战。在巴基斯坦,中情局工作站站长施罗恩则在修正计划,打算利用阿富汗老战友,趁拉登到南部大城坎大哈时伺机绑架。1998年5月20日,他们开展为期4天的最后正式演练,谁知特尼特却在5月29日决定取消行动。此举成败全在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协调上,但现在巴基斯坦也在核爆,等于是已敲起战鼓。活捉拉登的概率自从一开始就微乎其微,现在世局不稳,不宜冒险行事。
6月过去,7月也转瞬即逝,拉登说的“反美攻击”并没有出现。1998年8月7日凌晨5点35分,克林顿被电话吵醒:美国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大使馆发生爆炸事件。两起爆炸相隔4分钟。内罗毕爆炸案的损害十分严重:包括一名中情局年轻官员在内,共有12名美国人在爆炸中丧生,使馆外围办公大楼和街头的爆炸,则造成数百名肯尼亚人死亡,数千人受伤。
第二天,特尼特带着消息“拉登前往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的霍斯特外围某营区”来到白宫,特尼特与克林顿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助理群一致同意以巡弋导弹攻击该营区,为扯平两处大使馆遇袭,他们还得找第二个标靶,结果选中苏丹首府喀土穆郊区西法的一家工厂。中情局的埃及特工从工厂外围采集的土壤样本,发现可能含有制造VX神经毒气的化学成分。
这证据非常无力。玛丽·麦卡锡在国家安全委员会议上警告,“我们需要更多与这间工厂相关的情报”,才能进行轰炸。可惜,没有进一步的证据。美国海军在阿拉伯海的军舰,于8月2日朝两处目标发射巡弋导弹,炸死大约两名阿富汗人(本·拉登早就走了)和苏丹一名夜间警卫。克林顿权力核心宣称,攻击苏丹的理由无懈可击。其实,他们先是说西法是拉登的兵工厂,实际上却是制药厂,和本·拉登扯不上关系。之后他们又说它是伊拉克散播神经武器计划的一环,但联合国武检人员测试证实,伊拉克并没有武器化的VX神经毒气。土壤采样里的成分可能是VX的前驱剂,而且很可能是除草剂。本案是由十几点推论和猜测串联而成的,但没有一点可以支持攻击西法的决定。
驻苏丹大使皮特森说:“这是错误决策,克林顿政府提不出该药厂制造化武的决定性证据。政府虽有理由怀疑,但要诉诸导弹攻击这类战争行为,须有铁证才行。”克林顿政府的反恐攻势发动得太早。
3个星期之后,特尼特与美国情报圈各领导人会谈,与会者一致同意,在搜集、分析和发布情报方式上,必须做“实质且全面的变革”,否则必会导致“重大的制度性情报失败”。
误炸中国大使馆?
中情局日渐式微的同时,敌人却日益壮大。攻击拉登行动失败后,反而使他的地位水涨船高,吸引数千名新兵投入他的旗下。
特尼特重拾“利用阿富汗代理人擒拿拉登”的计划。1998年9月和10月,阿富汗代理人宣称对拉登发动4次伏击,可惜都功败垂成。但中情局则表示强烈怀疑。他们在12月18日又报告说,拉登正赶回坎大哈,后天会在省长大院内某一间房舍内过夜。
工作站站长施罗恩从巴基斯坦传话回来:今夜突袭——机会难逢。巡弋导弹蓄势待发,锁定目标。然而,这则情报只是一个人的片面之词,其实当晚大院里住了好几百人。特尼特心头疑虑终究克服了想要解决拉登的冲动,高层的命令是稍安勿躁。
1999年头几个星期,阿富汗代理人报告说,拉登前往坎大哈南部一处狩猎场。
侦察卫星在2月8日锁定该地,可是却有一架阿联酋政府的飞机停在那里,美国可不能为了杀拉登而牺牲盟邦诸位大公的性命,于是巡弋导弹就留在发射器里。
1999年4月,阿富汗代理人继续追踪拉登在坎大哈内外的行踪。5月间,他们连续锁定他31个小时。施罗恩手下特工对他的行踪都有详细报告,中情局副局长戈登将军也认为,机会千载难逢。
有3次机会发动导弹攻击,3次都被特尼特打回票。前几天中情局挑选攻击目标的能力,已让他信心大为动摇。
北约轰炸塞尔维亚的行动,原意是要迫使米洛舍维奇总统把军队撤出科索沃。中情局应邀为美国战机挑选轰炸目标。这个任务落在反扩散课,也就是分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相关情报的小组。分析人员确认最佳标靶是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乌美诺斯提大道2号的“南斯拉夫军需处”。他们以观光地图锁定地点。定标运作从中情局上行到五角大楼,协调运作则输入B-2隐身轰炸机的电路板上。标的是毁了,但中情局却看错了地图:那栋大楼不是南斯拉夫军需处,而是中国大使馆。
1999年7月出任国防情报局局长的威尔逊海军中将说:“误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对我个人而言是极为不快的经历,是我指着中国大使馆的照片(连同另外900张照片),对总统说‘我们要炸这里,因为它是南斯拉夫的军事采购部门’。”而那张照片是从中情局拿来的。
这次失误造成的伤害之深,不是外人所能知道的。有很长一段时间,中情局所提的任何事或任何人,凡是要动用美国导弹的,白宫和五角大楼都不会相信。
臆想出来的末日武器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情局大举涌进巴格达。巴格达工作站的官员与特种部队的士兵合作,竭力营造伊拉克政治气氛、遴选地方领导人、收买政治人物、从草根开始重建伊拉克社会。他们也和英国情报机关合作,成立伊拉克新情报机关,可惜成果乏善可陈。伊拉克人开始反抗美国占领。
占领失控,中情局官员发觉自己坐困大使馆内,逃不出高耸围墙和利刃刺网的保护。他们平日尽在巴格达工作站经营的巴比伦酒吧流连,根本不了解伊拉克民变四起的情况。很多人无法接受1~3个月轮调的做法,认为这样根本没有时间掌握巴格达的形势。
工作人员近500人的巴格达工作站,由一年三轮的站长管理。2003年时,中情局一时找不到人选来替代第一任站长,最后选了一位完全没有管理业务经验的分析员当站长,结果他只撑了几个月。这是战时领导统御上特别严重的失误。
中情局派20世纪90年代搜查萨达姆武器的最佳武检员凯伊重返伊拉克。凯伊所领导的“伊拉克调查团”,是由1400名专家组成、直接向中情局局长负责的团队。特尼特仍然支持中情局的报告,力斥各界日渐严厉的“误信、误导和明显错误”的批判。凯伊返美汇报说,调查团大举搜索全伊拉克,仍然毫无所获。特尼特把他训了一顿,但凯伊还是在2004年1月28日向参院军事委员会说出了实话:“我们几乎是完全搞错了。”
当确定伊拉克的末日武器全是中情局想象出来的时候,中情局逐渐笼罩在了道德疲乏的气氛之下。中情局再怎么说,对白宫、五角大楼或国务院都已无关紧要,已是不言自明的事。
美国占领伊拉克期间,中情局的报告越来越恐怖,让小布什十分不齿。他说,中情局“纯属臆测”。
这是丧钟。倘若不能被人相信,中情局就没有目标可言。
(摘自海天出版社《监听大国:首度揭开中情局情报霸权的惊世内幕》 作者:[美]蒂姆·韦纳 译者:杜默)(图片 11 (3).jpg 图注:特尼特提出辞职。 11.jpg 图注:特尼特在白宫向小布什汇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