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克兰变局真相

2014-04-29

现代阅读 2014年10期

西方搞砸了乌克兰问题

2013年11月,在时任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办公室里,美国驻乌克兰大使杰弗里·派亚特正襟危坐。总统办公室主任谢尔盖·列沃奇金带来“坏消息”:“总统说我们将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

这是乌克兰危机演变中关键的第一回合。这个回合,美欧落了下风。但经过密谋,三个月后,原先似乎稳如磐石的亚努科维奇政权在街头运动中被推翻,亲西方的反对派掌握了政权。这是第二个回合。

较量还没有结束。俄罗斯总统普京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大批俄军开进乌克兰的克里米亚,这个俄罗斯族占多数的地区“脱乌入俄”的呼声不断高涨。

指责、抗议、制裁……美、欧对俄罗斯怒目而视,却显得有心无力。毕竟,为克里米亚或乌克兰而与俄罗斯兵戎相见,不符合西方的利益。而反思乌克兰危机的演变过程,也与西方一系列误判有关。

亚努科维奇为何“翻脸”

乌克兰长期以来一直在欧盟和俄罗斯两个“巨人”中间左右权衡。

乌克兰素有“小俄罗斯”之称,是莫斯科的“小兄弟”,不仅对“老大哥”有先天的心理依赖,就连经济命脉也是握在人家手中。俄罗斯凭借巨额贷款援助和天然气供应两张“王牌”,就足以让乌克兰“低头”。

然而,融入欧洲的愿望在乌克兰也不乏民意基础。不少乌克兰人希望,未来入欧以后,可以获得赴欧免签待遇和更多的工作机会。

为了在不触怒俄罗斯的基础上拉近乌克兰同西方关系,美、欧之间做了分工:欧洲的任务是在2013年11月的最后期限前与乌克兰签署协议;美国则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促使乌克兰推行严厉的经济改革。

对西方的“挖墙脚”举动,俄罗斯表示了极大的愤怒。俄罗斯于2013年前三个月开始减少进口乌克兰商品。随后,针对那些倾向于与欧盟签署协议的乌克兰寡头,俄罗斯发起了一场贸易战。

实际上,亚努科维奇也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那就是在两边都“不得罪”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获取经济利益。他曾在会见欧盟负责“扩大和睦邻政策问题”的委员斯特凡·菲勒时,开出了数百亿欧元的“天价”,菲勒断然拒绝。

但一些分析人士也认为,乌克兰政府拒绝签署《联系国协定》的根本原因,并非俄罗斯的压力,而是西方提出了亚努科维奇无法答应的政治条件——要求释放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这将对亚努科维奇政权带来极大的威胁。

最终,亚努科维奇选择了“向东看”。12月17日,他飞抵莫斯科,出席俄、乌国家间委员会会议,并获得来自普京的150亿美元财政援助以及廉价天然气的“救急礼包”。

西方惹普京“出手”

亚努科维奇的举动,触怒了乌克兰的大批亲欧人士。他们指责亚努科维奇将乌克兰“卖给”俄罗斯换援助,呼吁弹劾总统,解散议会。

在不少俄罗斯人眼中,反对派的背后,是西方的教唆和资助。对于不断出现在基辅的西方“调停者”,俄罗斯总统普京讽刺西方是在“搅浑水”。他说:“我不知道乌克兰是否需要调停。倘若需要,他们应当表明这一诉求。但在我看来,调停者越多,问题就越多。我们有句俗语,叫做‘7个保姆照看的孩子反而没了眼睛’。”

外界的插手,导致乌克兰局势迅速恶化:示威者不断与军警发生冲突,大规模流血事件接连发生。乌克兰政府与反对派相互指责。反对派指责政府镇压和平示威,而乌克兰总统府发表声明称示威者使用武器,包括狙击步枪,开枪杀人。

到底哪一方应对流血事件负责,目前尚无定论。但至少在俄罗斯政府看来,其间不乏西方的黑手。一段不久前被披露的爱沙尼亚外交部长佩特和欧盟高级代表阿什顿的谈话,似乎印证了俄罗斯人的疑虑。

在这段录音中,佩特说,他出访基辅期间听见一些示威者说,狙杀是反对派阵营狙击手所为。曾医治伤员的医生奥莉加·博戈莫列告诉佩特:“狙击手不是亚努科维奇的人,而是新联盟(现临时政府)的人。这种看法越来越强烈。”

普京在2014年3月4日的记者会上也表示,亚努科维奇曾明确向他说,他从未向警察下达开枪镇压的命令,而遭遇枪击的还有乌克兰的“金雕”特警队员,而且枪手使用的是作战武器。

因此,当亚努科维奇政权被推翻后,俄罗斯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3月1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授权普京政府在乌克兰动用军事力量。至于出兵的理由,普京认为,现在的基辅政权是非法的,“法律上,乌克兰只有一位合法的总统”,那就是亚努科维奇,而亚努科维奇请求俄罗斯出兵保护乌克兰民众的生活和安全。

与此同时,克里米亚分离倾向不断高涨。刚在乌克兰有所斩获的西方,随即面临新的地缘政治危机。

“选边站”恶化局势

对于乌克兰危机的演变,即使在一些西方资深政治家看来,欧盟和美国也犯了严重的错误。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就指出,西方曾试图让乌克兰选边站,要么是俄罗斯,要么是西方,这种对乌克兰国家结构缺乏了解的方式,最终让危机不断恶化。施罗德说:“如果欧盟当时能让‘两个方向’都成为可能,那就好了。因此欧盟一开始犯的错误导致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

他的看法,也得到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认同。基辛格指出,西方必须认识到,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绝对不是简单的另一个国家。俄罗斯历史的开端,就是源自乌克兰的基辅罗斯公国,那里是俄罗斯宗教的发祥地;而且,在过去数百年时间,乌克兰一直是俄罗斯领土;而作为俄罗斯在地中海投射影响力的工具,黑海舰队按照长期租约驻扎在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

“就连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等知名持不同政见者都坚称,乌克兰是俄罗斯历史乃至俄罗斯这个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辛格说,“如果把乌克兰视作东西对抗的一部分,就会毁掉在今后数十年里把俄罗斯与西方(尤其是俄罗斯与欧洲)纳入国际合作体系的希望。”

换言之,西方不能逼迫乌克兰在西方和俄罗斯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只会害了乌克兰,加剧俄罗斯与西方的对立。正确的做法,在基辛格看来,那就是绝不能让乌克兰“成为一方与另一方对抗的前哨”,而应该让它“充当双方之间的桥梁”。

由此来看,在乌克兰局势愈加错综复杂之时,美、欧必须要为之前的“失误”而负责,并与俄罗斯达成某种妥协。只有这样,乌克兰危机方可能迎来柳暗花明的一天。

俄、美、欧关系面临新考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宪举认为,从目前看,俄、乌之间以及俄同美、欧之间还不会因为乌克兰危机而爆发“热战”,但是乌克兰危机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已造成重创。

首先,目前俄、乌关系处于严重对立中,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的局势令人担忧。如果俄、乌双方处理失当,其后果将远超克里米亚危机。俄、乌两国的分歧和冲突深深地伤害了两国人民的感情与合作,谈判解决将是一个逐步和长期的过程。

其次,俄与美、欧之间的分歧已经明显扩大,相互关系发生倒退。在政治上,即使“八国集团”继续存在,也难以回到以前的合作水平;军事上,北约暂停与俄的事务性合作,但将扩大与乌克兰的军事合作;经济上,瑞士等国暂停与俄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西方国家与俄之间的经济合作规模将缩小。这对2013年GDP只增长1.3%的俄罗斯经济来说将是雪上加霜;俄和美、欧在彼此人民中间的形象遭受重创。

第三,乌克兰剧变对俄罗斯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是一个打击。如果乌克兰退出独联体,多年来俄争取乌加入关税同盟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努力将付之东流,而没有乌克兰的欧亚经济联盟在潜力上将受到严重削弱。乌克兰危机使前苏联地区民族和地区矛盾更趋复杂化,普京重新整合独联体、加速独联体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难度增大。

第四,由于俄同美、欧关系更趋紧张,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可能发生变化。失去克里米亚的乌克兰倒向美、欧,而俄政治、经济和外交的重点可能向亚太地区倾斜,与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东盟国家及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合作将会加强。

第五,乌克兰危机可能导致国际军备竞赛加剧,弱国对强国可能使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的忧虑加深。

第六,俄与美国等西方大国之间政治互信和合作关系的下降,将使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世界热点问题变得更复杂,解决的难度增大。美、欧可能在独联体等地区对俄奉行更严厉的遏制政策,从而导致世界一些地区的形势更趋复杂紧张。

总之,乌克兰危机给世界带来了新形势、新挑战和新问题,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将逐渐显现出来。

(摘自新华出版社《乌克兰变局真相》 编者:《乌克兰变局真相》编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