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叔亚:为了让忠魂能回家安息
2014-04-29
62岁的戈叔亚,用30年做了一件事:寻找抗战老兵——活着的和死去的。
1983年的一天,到云南省腾冲县出差的戈叔亚无意中来到腾冲国殇墓园,他惊讶地看到这里竟有9000多块中国远征军的墓碑。他惊骇万分,作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刚毕业一年多的学生,他竟然不知道在自己的家乡曾经有过惨烈而悲壮的战争。
“二战”期间,为了保卫当时中国仅存的一条国际大通道滇缅公路,1942年至1944年的3年间,中国投入部队约40万人组成中国远征军,协同英、美等盟国到缅甸对日作战。在滇、缅、印的抗战中,中国远征军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20万,其中牺牲人数10万。
可是,这么惨烈悲壮的战争,从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几乎没有媒介记载或报道过。学校里不教,媒体上不谈。“数万中国士兵的骸骨和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如此轻易地就被高山野草所湮没而不为国人所知!”学历史的戈叔亚内心受到极大的刺激。
之后他开始寻访在昆明的老兵。他去政协、民革、黄埔同学会要老兵的名单,因为没有单位介绍信,他常被冷眼相待。在那个年代,研究这段历史还是禁区。但也有朋友暗中帮助他,那时老兵们都是60多岁的人,听说有个年轻人在到处打听他们,便口口相传,“叫小戈来采访我”,他渐渐地找到了一个又一个老兵。
这些在烽火中幸存下来的士兵,在战后长达几十年里,动荡不已,万里飘零。他们中大部分人都遭受了极其不公正的待遇。戈叔亚所采访过的老兵,有的蹲过监狱,有的被打成反革命坏分子管制劳动,有的沦为乞丐,有的流落异乡再也没有回来。
80年代,整个国家都忙于经济建设,而戈叔亚却沉溺于寻找老兵,“无论工作、走路、吃饭、睡觉、做梦,脑海里都被老人哭诉的故事塞得满满的。”
从2002年开始,戈叔亚去缅甸和印度实地考察远征军的路线,但缅甸不准外国人去寻找作战的地方,去了也不准拍照,偶尔能往里走几十公里,戈叔亚和他的同伴却被缅方扣押了多次,几经周折才被放出来。
在印度蓝姆迦考察中国军人墓地时,由于这里已成印军的防区,他们被驱逐出来,拍摄的照片被勒令删除,护照被没收,印方的军车一直紧紧地跟在他们车后。
尽管在缅甸和印度的考察艰难重重,但是戈叔亚还是一趟趟地去。“我要去看望没有回家的士兵。”
在几经波折的寻找中,一个残酷的现实让戈叔亚内心寒冷:除了在缅甸果敢有一尊没有被破坏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外,其他的中国军人阵亡将士公墓和纪念碑全都遭到彻底捣毁。
“只有让千千万万远征军将士的忠魂回家,才能告慰那些在异国他乡漂泊了70年的10万英灵。”戈叔亚说。
这一夙愿终于在2011年得以实现。
2011年9月13日和2014年6月12日,云南省两次举行“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将部分在缅甸牺牲的中国远征军遗骸寻取回国,安葬在腾冲国殇墓园“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公墓”内。
尽管现在官方和民间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给予老兵关怀和帮助,但是这种迟到的补偿,已难以弥补沉重的创伤。除了极少的人之外,许多抗战老兵至死都没有得到一枚国家在抗战胜利60周年颁发给抗战老兵的“抗战胜利纪念章”,那是他们盼望了一辈子的荣誉。
“他们为国家而战,却没有得到国家的承认,这是老兵的痛,也是民族的痛。”为此,戈叔亚曾两次致函相关部门,“希望给予老兵政治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安抚”。
(摘自《中国青年报》 本文作者:张文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