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时间
2014-04-29宋媛
我园十分重视游戏,在幼儿一日生活安排中。游戏时间总计约2小时左右。但每次结束游戏时,还是会听见有孩子问:“老师,可以再多玩会吗?”既然孩子如此喜欢游戏,而游戏又确确实实能促进孩子的发展,那么。一日活动中游戏的时间还可以再多一些吗?我们能让游戏超过两小时吗?能挑战两个半小时吗?能挑战三小时吗?经过我们的努力,终于成功了!
方法一:增加固定游戏区域的数量,减少游戏开始和结束环节的时间
观察发现,在游戏开始和结束环节,幼儿由于布置游戏场所、摆放游戏材料和收归、整理材料耗费了不少时间。如果增加固定游戏区域的数量,使游戏设备与材料固定摆放,让孩子们进出游戏时更方便些,这两个环节就能节省出时间。
我们向幼儿园申请增添隔断游戏区的橱柜,园领导非常支持,班级游戏橱柜数量增至二十多组。利用这些橱柜,班级设置了9个固定的游戏区(原来为4个)。现在,只需2分钟,孩子们就能快速地实现游戏的“进退”。
方法二:调整安排,游戏时间由统一变为分散,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
过去,全园各班执行统一的一日作息时间。我们能修改作息时间吗?园领导给予了支持与鼓励,但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活动不超过1小时,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生活活动不超过4小时,游戏时间不少于2小时。算下来,要增加游戏时间,就需要从教学活动、体育活动、生活活动等环节挤时间。我们设想:游戏区能为教学活动服务吗?体育活动能增加游戏成分吗?生活活动和各个过渡环节中可以游戏吗?
我们先尝试在生活环节中挤游戏时间。如吃点心,规定20分钟,孩子们先分组洗手,然后拿茶杯回座位,由教师倒豆浆或牛奶。这就出现了两个等待的时间,一是孩子们的洗手动作有快慢,二是孩子们吃点心有快慢,结果快的被慢的“捆绑”了时间。我们进行了改进,吃点心的时间与晨间游戏时间合并,幼儿不再是集体统一行动。孩子们早晨入园进入区域游戏,可以在规定的时间段内任意选择时间去固定的点心区吃点心,吃完后可继续进入区域游戏,被“捆绑”的现象不再存在。
方法三:呈现标识,变被动为主动,减少过渡性环节组织的时间
在不同活动环节过渡中,幼儿由于不了解将要进行的活动内容而经常询问:“老师,我们下面做什么呢?是玩游戏吗?”一次次的询问,一次次的说明,时间就在不经意中流失了。于是我们尝试制作了儿童式的一日生活计划表,将一天中的班级活动各个环节,以“时间+图例+文字”的方式表现。孩子们依据时钟的提示,再结合这一计划表,就知道将要进行的活动。这样的计划表既可以帮助孩子为将进行的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和必要的物质准备,又帮助孩子学会了计划时间。同时,减少了教师组织过渡环节的时间。
在我们的精心设计下,我班各游戏区的内容与区域规则也以标识的方式呈现。这种标识以图文的方式绘制,一般3条~5条,让孩子们一看就知道这是什么区,多少人可以玩,如何玩,有了问题应该怎么办。幼儿尝试学习自我管理,自觉遵守规则,减少了教师介绍游戏玩法、解决纠纷的时间。
现在,粗略估计一天中我们班游戏的时间,增加了约30分钟~40分钟,接近3小时。更多的游戏时间使幼儿有了更多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和主动学习的可能。另外,还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
1 形成隐形教育环境,利于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一日生活计划表以及区域规则标识的使用,使得孩子们更加明确自己行为的目的,自主地去调控自己的行为,将支配权真正交给了孩子。不仅节约出大量的时间,更让孩子们学会思考,知道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在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又提升了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2 有利幼儿改变不良习惯。如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游戏,一些习惯磨蹭的幼儿吃点心、穿衣时能尽快地完成,拖拉现象明显减少,自我服务能力也大大提高。